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谱的史料价值与整理

家谱的史料价值与整理

家谱的史料价值与整理
家谱或称为族谐或谱牒,它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家谱在我国起源很早,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为了婚丧嫁娶和财产权利的继承和分配而出现。

《史记·夏本纪》载,自禹至桀十四世,共十七帝。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帝王家谱。

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至于商代,不仅(史记·殷本纪》中,记述了商王的世系,而且从地下发掘的甲骨材料证明,商代已有干支表,祀谱和家谱。

可见,我国家谱起源很早。

为了加强家谱的管理,西汉时,封建王朝还设立了专门管理家谱的机构——“宗正”。

随着门阀制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成为选官、联姻等的依据。

因而,造成“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姻,必出于谱牒”。

晋人贾弼之的《姓氏谱状》,就是研究谱学的代表作。

例如,太原王氏是西晋以来的显贵。

东晋末,王慧龙从江南出走,来到北方。

崔浩的弟弟羡慕王家的门第,想把女儿嫁给王慧龙,但有人说,王慧龙不一定是王家人。

可是,崔浩见到王慧龙以后,发现王慧龙的鼻子很大,赞叹地说:“是真正的王家人,是个贵种”。

因为,王家人世代都出齇鼻,即酒糟鼻,人们戏呼为“齇王”。

由于崔浩熟悉王氏家谱。

所以认定他是真正的王家人,于是王慧龙和崔家女结亲。

历代官僚和学者都十分重视家谱,欧阳修在编写《新唐书》时,即依据皇族家谱和裴氏、肖氏等宰相的家谱,撰修《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

所以,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夫比人斯有家,比家斯有国,比国斯有天下,家牒不修,则国国掌故何资而为之徵信耶”(《和州志·氏族表》)。

一、家谱的史料价值
家谱可以补充国史或方志之不足,国史或方志对于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只能择要叙列,对于世系往往缺略,甚至由于记载传闻的歧异,而出现舛误,有的人够不上列入国史或方志的资格。

因此,要了解有关事迹,必须找查家谱。

蒋介石的生母王采玉,生于1864年,嵊县葛竹村(后划属奉化县)人。

青年丧夫,时蒋介石生父在溪口街上开盐铺的蒋肇聪丧妻。

伙计王贤东是王采玉的堂兄。

遂介绍给蒋肇聪填房,时年二十三岁。

笫二年(1887年),生下蒋瑞元,即蒋介石。

1897年,蒋肇聪染时疫去世,王采玉又寡居,直到1921年去世。

抗战期间曾传说蒋介石是河南人,名叫郑三发子,其兄曾到重庆认亲等等。

与蒋母和蒋介石的身世根本不相符;其一,蒋介石的父亲,生前未到过河南;其二,不久前发现王氏家谱,证明王采凤不论早嫁与曹家田竺其为妻,还是丧夫后再嫁蒋肇聪,都未出奉化县境。

多年来,关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岩有无其人问题颇有争论。

有人认为,关于李岩的记载都不是第一手材料,李岩混入史籍,是康熙初年计六奇将清初以明末农民战争为题材的虚构小说中某些情节进行史学加工而编入《明季北略》其后又被抄入《明史》。

因而李岩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但是,近来人们到河南杞县李岩的家乡进行调查,不仅发现了李岩的画像,而且发现了李岩的家谱。

如果此家谱不是伪作,当然就解决了李岩有无其人的问题。

特别是家谱中的世系、传记,都详于国史和方志。

如岳飞后人献出的《岳氏宗谱》,对于研究岳飞及其后人的事迹,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江南的《宋氏宗谱》,对研究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的生平事迹,提供了可贵的史料。

又如,王禀为宋王珪之孙,王光租之子,从童贯镇压方腊起义有功,曾迁武泰军承宣使等职。

金人攻宋时,禀守太原,城陷赴汾水死。

但《宋史》却无传。

近人王国维根据王氏家谱世系,明确自己系王禀之裔孙,于是据《宋史》徽宗、钦宗二纪、童贯、王珪、王光袒诸传,撰写了《补家谱忠壮公传》,即《宋史忠义传王禀传补》。

补《宋史·忠义传》之阙。

家谱的作用很广。

例如,家谱中有关坟墓的记载,对于研究古代墓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家谱中的人物著录,可以考证地方艺文及名人学者的著作。

家谱也可以帮助搞清居民的
历史来源,甚至有助于探讨方言的起源。

如贵阳方言的语音系统和北京话比较接近,但据贵阳人传说,他们的祖先基本上都是几百年前从江西、湖南等地迁到贵阳的,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家谱来解决贵阳居民的来源。

可见,家谱对于研究人口学、民俗、语音学等都提供了资料。

至于族规、族产、祠祭等,这些对于研究封建社会中的族权、阶级关系以及经济结构中的特点,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特别是对今天寄居国外的侨胞和住在其他地区的人对他们落叶寻根或找其宗族关系,就更为重要。

根据开封图书馆所藏《包氏家谱》查出世界船工包玉刚是宋代包拯的后代。

二、家谱的整理和运用
历史上名族大姓对于修谱不仅十分重视,而且制定了规章和程式。

例如,曲阜孔府辑修家谱,规定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

还明确修谱时,要先祭祀祖先,颁发格册,并严防诡名冒认。

如有“干名犯义”或“异端”者,“除正家法外,仍不许滥入谱牒”。

对于入谱之人,除严加考查世系外,述要查其职业,如“流入僧道”或“下贱”者,皆不准入谱。

此外,还以衍圣公府的名义颁布《修谱榜示》和《修谱凡例》(《衍圣公府档案》)用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族权。

解放后,家谱作为历史文献被收藏在各图书馆。

但由于家谱在历史上被作为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所以,在“文革”期间多被销毁,目前幸存下来的,散存于民间也只是一些孤本或残本家谱,如不再及时抢救整理,有完全散失的可能。

因此,建议科研、教学和图书档案部门,组织人力收集整理。

首先要收集名家的家谱和侨乡的家谱。

整理编目,并把家谱的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课题,定期进行学术讨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