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母语高效阅读一、什么是阅读阅读指的是从书面文字数据采集意义的过程,阅读教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阅读各类书面文字数据的实践中,逐步发展阅读能力的过程与活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从文本中获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三、新课标精神下,小学阅读教学具体教学策略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语文学习的完整性、实践性和学段性,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
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谈谈对阅读教学策略的一点思考。
(一)、单元求整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是以单元为教学板块编写的,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研读。
在研读教材时,要把整组教材进行合理规划,整合所有有用的资源,在不同块状教学中,梳理出一个序列来。
明确两条主线。
具体说,就是要通过研读这一单元的课文和相关信息,梳理教学的两条主线。
其中,这一单元贯穿的单元主题作为一条纵线,也就是我们语文单元导读的第一段。
(比如:六年级上册的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等)横线就是本单元语文知识点训练目标,也就是我们语文单元导读的第二段。
(比如: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怎样通过语言、外貌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组“壮丽的祖国山河”,有四篇课文:《古诗两首》,《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这里面只有一篇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
这个单元的主题线是赞美祖国物产丰富、景色迷人,这是一条主线(纵线);横线是,第一,通过朗读体会“美”是用那些词句写的,无论是古诗、散文,优美词句是这个单元的重点,让学生不但能找出来,而且要体会好在哪里。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美妙的修辞方等,该讲就讲,该读就读,让学生读出为什么这么美?怎么写的这么美?哪个词语让我觉得这么美?第二个训练点是体会文章结构的精妙之处。
《美丽的小兴安岭》,首尾呼应;《富饶的西沙群岛》按照总分结构,怎么富饶?特点:海水、岛屿、物产、鱼……《香港,璀璨的明珠》大城市的繁华怎样写的?这一单元学习完后,孩子们学习到:写景要抓住特点写,可以首尾呼应,写特点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方位顺序写。
《语文园地》介绍一处景物时,学生就不会为难了,顺利的完成了读写结合。
(二)、单课求速1、抓特点巧设计文章是作者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独特认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而个性的特点往往又借助于文章的体裁、结构、思路、题目等外显“物”展现出来。
因此,抓住一篇文章的体裁、结构、思路、题目等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能收到以简驭繁、纲举目张之效。
(1)、抓体裁设计选入小学课文的体裁非常丰富,大的划分有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从记叙文中的文学作品这一小的方面来划分,也有寓言、小说、散文、诗歌、童话等,但不论怎样划分,不同的体裁就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明确体裁的特点,依据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比如《白杨》(人教版五下)一文属“借物喻人”的散文,教学设计时,就要抓住“物→人”这一特点来进行。
第一板块:充分认识白杨形象。
先让学生充分地体会白杨生长的恶劣环境——大戈壁。
研读语段:“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都是浑黄一体。
”其次读兄妹俩的对话。
研读语段:“‘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感受到白杨的高大挺秀,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二板块:体会白杨的品性。
研读语段“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的表白,承上启下,为从“物→人”(喻人)奠定感悟的基础。
第三板块:感悟建设者与白杨相同之处。
如:同样生活在恶劣的环境;同样坚强的品格;同样服从(祖国)需要。
第四板块:学习借物喻人类文章的方法。
整个教学设计从物到人,有条不紊,层次清晰,特点分明。
(2)、抓结构设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不同作者总是通过结构的安排来突出所要表达的主题。
因此,抓住文章结构上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也是较好的方式。
比如:《鹿和狼的故事》(人教版六上)我们可以围绕“昔日的森林”与“今朝的森林”这两个对比的结构板块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追究悲剧根源。
有的课文用一个过渡句(段)来安排课文的结构。
教学设计可以抓住这一结构的特点来进行。
比如:《秦兵马俑》(人教版四上)一文中由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把上文的“规模宏大”的内容和下文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个板块内容联系起来,共同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英雄气概和智慧。
教学设计时,就可以依据这一特点,把课文设计成三大板块进行研读,效果就很好。
再如:《赵州桥》一文中的过度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3)、抓思路设计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课文的思路,也就是作者的思路,它是作者对有着错综复杂联系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反复观察及周密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的,作者就是依照它,运用一定章法写成了文章(课文)。
抓住思路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好方法。
有的课文写作思路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上。
比如《桂林山水》(人教版四下)作者的写作思路体现在文章的“总、分、总”的结构上。
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写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最后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设计便可以按“总、分、总”的思路进行分板块设计。
还有的课文写作思路体现在作者的感情变化当中。
比如:《母鸡》(人教版四上)开始写“我一向讨厌母鸡”;最后写“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一情感变化,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这个变化,设计成“讨厌”与“尊重”(不敢再讨厌)两个板块,让学生研读,简洁而有效。
当然有的课文,写作思路明暗并行(交替)、纵横交错,非常复杂。
这时,我们应该选择易于学生理解、学习的显性思路为主进行教学设计。
(4)、抓文题设计文章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是作者最重要的点睛之笔。
抓住文题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往往收到以简驭繁之效。
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上)根据文题特点,我们可以围绕“圆明园”和“毁灭”设计成两大核心板块:板块一:感受圆明园宏伟建筑;板块二:体会毁灭之恶行。
当然有特点的文题还有很多。
像《索溪峪的“野”》(人教版六上)就可以扣住“野”字进行教学设计。
板块一:山野;板块二:水野;板块三:(动)物野;板块四:(游)人野。
文章的特点,有时还反映在作者运用语言的特色、情感表达的方式等方面,同样也可以作为我们教学设计之用,有志于此的同行可以作进一步地研究、探讨。
2、抓特点巧“练能”阅读教学就要成为“练能”教学,从“言语方面”就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积累语言;从“技能方面”就是听、说、读、写、思等训练。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需要采用的教学策略是:“立足练能,选点,做实”。
1、选点练能关于“选点”,一定要长文短教,大胆取舍。
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将课文各部分都讲完,总觉得这样才完整,还有就是顾及到如果有些内容没讲,怕一旦考到没讲的部分学生完成不好相应的题目。
导致一篇长文章,处处都去讲,处处都用力,最后的结果就必然是对全文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根本顾及不上对学生的练能。
“大胆取舍”意味着,在对课文整体感知后,我们只管切人到文章的某一个部分上去,究其一点,可以不及其余,在这一点上“将文章做够”。
那么,“点”在哪里呢?“点”在文章中(1)能很好地结合语文环境进行识字训练的文段;(2)能很好地进行词句品悟与运用的文段;(3)能很好地进行精彩朗读(美读)的文段;(4)能很好地结合文段学习进行说话或口语交际训练练的文段;(5)能很好地在文段学习中进行补白或延伸性练笔的文段;(6)能很好地展现某种学习方法学、用结合的文段;(7)能很好地进行思维训练的文段;(8)能很好地将精彩词句现场积累(背诵)下来的文段;当然,能够在文章中找到适合多方面言语学习和能力训练的部分最好。
有些课文,不存在能集中进行多方面练能的个别文段,这时的“点”是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中的一个部分,会涉及多个文段,可用一个大问题来统顿这一部分,进行“问题任务——导练”式练能。
比如《詹天佑》一课,讲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部分,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克服的,这可以说是—个大的练能点,如果只是让学生阅读(在老师牵引下读或是自主阅读)后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仅仅是老师“教懂”,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我们老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练能,如:(1)文中叙述了詹天佑克服了三个困难,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
假如当时国内的报纸要报道詹天佑如何克服这三个困难,如何写?(练笔)(2)设计詹天佑“开凿隧道”的说明图并配上文字说明。
(画图—配文—解说)2、做实练能关于“做实”,在阅读教学课堂也就“七件事”:(1)层层推进读到位;(2)词句理解兼运用;(3)由点到面练口才;(4)巧选时机当堂写;(5)学法指导重迁移;(6)思维训练促创新;(7)积累词句增素养。
面对一个练能点,就选做七件事中的一两件或两三件,可别贪多,多做了可能就做不扎实,做不到位。
(1)、层层推进读到位(能很好地进行精彩朗读(美读)的文段)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课文思想感情靠读,积累语言要靠读,熟读成诵。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以读为本”,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优良途径。
我们教师应对优美的篇章、片段、语句进行练读。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描写春天的文章都要求背诵,三年级第五单元美丽的祖国风光也要求背诵)当然,读的形式有多样:比如朗读、默读、略读、诵读。
还有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比赛读等。
我认为老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应做到有成次,层层推进读到位,可以分三步走。
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主要是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在实际教学中,初读课文不是要求读一两遍,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到朱熹所说的那样“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初读强调的是整体把握,要把整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语感始能得到初步的培养。
学生初接触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题目抓题眼,审清题意,提问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大体轮廓。
这一阶段还包括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生字新词的学习必须扎扎实实。
阅读教学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初读的形式应以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为主,也可以小组同学群体的交流、切磋。
②、回归整体,品味性朗读课文通过自由式朗读和理解朗读,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这时的理解是零散的,要真正达到口诵心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即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整体性朗读,进行感悟。
如学完《巨人的花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