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认知美学流派的最新研究进展与趋势一、认知美学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位置当下,大部分美学着述认为,经过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仅剩下了“实践美学”及其后续发展,即“后实践美学”。
这种概括并不全面,不太符合美学研究领域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中国当代美学界实际上有两大美学流派一直在绵延发展,除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外,还客观存在着认识论美学以及它的延续认知美学,而且认知美学是目前中国最具认知科学色彩的美学流派。
如同实践派美学被后实践派美学在批判中继承一样,认识论美学思想,也在赞成认识论的学者中进行拓展和深化,他们准确地把握了认识论美学的精髓,在审美认识过程这一段,进行了批判和创新。
笔者把当前运用认知心理学、语言符号学、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哲学等认知科学和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揭开人类审美认知活动奥秘的学派统称“认知美学”流派。
如许明提出“美的认知结构”①,李志宏旗帜鲜明地提出并研究“认知科学与美学”②、“认知美学”③,在美学原理上坚持、发扬和创新了美学研究中的科学认知路向。
赵伶俐运用心理学和美学实验的实证方法,把认知美学研究应用到美育方面。
周昌乐根据计算机模拟技术,来研究审美艺术认知的机器实现,把认知美学研究推进到科学技术应用的领域。
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和认识论美学、认知美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径: 前者是从实践活动等人的外部行为出发,从而和美学进行关联; 后者是从审美活动即人的内部审美机制出发,从而试图科学地探索人的审美之谜。
两者都很重要,尤其是对后者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人的大脑是怎么进行审美活动的,即审美过程中人类大脑究竟是怎样运行和发挥作用的。
认知美学属于科学美学,通过援借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探索美学问题,开启了一个新的交叉和复合的科学领域。
认知美学的发展不仅符合世界美学研究潮流,而且更可能得以最终解决审美活动奥妙问题,这是我们美学界当前需要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二、认知美学可以追溯的本土资源: 认识论美学20 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总体上属于哲学美学的态势,认识论美学虽然也是在哲学美学的范围,但毕竟还是给我们打开了通向科学美学研究的一扇门,以当代中国认知美学为代表的科学美学路向可以追溯至认识论美学。
为了获得科学的认知美学的发展,我们除了要借鉴和运用西方资源,如果还要从 20 世纪现代中国本土美学的精神遗产中,寻找类似的学术价值因子的话,那么与科学化的认知美学研究最为接近的美学流派,毋庸置疑是蔡仪的认识论美学。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认识和认知在英语表达中都用的是同一个词,即 Cognition。
现在两者在学术界运用的区分,主要是哲学界仍然把 Cognition 称为认识,而在心理学界本来也是把Cognition 翻译为认识,20 世纪 90 年代由于认识心理学的发展,为了把Cognition 从哲学概念中挣脱出来,把 Cognition 改译为认知,把认识心理学改译为认知心理学。
认识和认知在概念内涵上的联系和区分是: 认识主要指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而认知是指人内部对于外部世界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更关键的是,认识论美学与认知美学的基本精神是类似的、相通的。
其一,相对集中的对象研究与分析。
蔡仪对于客观事物的重视是 20 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一条最具特色的路径。
蔡仪始终把对客体对象的研究作为出发点,始终坚持从客观对象的自身出发,来论述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
认知美学虽然不认可蔡仪“美在客体”、“美是客观”的观点,如许明搁置了美本质的追寻,认为目前无法解答,再如李志宏彻底终结了美本质问题,认为这是个伪命题,但认知美学家都认同蔡仪研究美学先从客体出发的思路是正确的,也认为审美离不开客观事物,研究审美活动发生的前提是从客观事物出发。
其二,探索和研究人对美的客观事物的内部感知过程。
蔡仪认为审美认识是审美情感的基础,审美认识是一个比普通认识更复杂、更高级和更模糊的心理活动; 是一个抽象和具象,感性和理性共同作用的过程; 具体地说,是通过审美形象思维的作用,从对客观事物的具象概念发展到意象,再形成美的观念,最后产生美感。
当代认知美学家高度重视美感活动过程的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认识论美学中“美的认识”( 即审美认知) 这一部分。
“美学要走出抽象观念的混沌之象,从认识论的角度展开相对独立、深入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活动研究,恐怕又是其必由之路。
”①认识论美学虽不可以完全解决“美是什么”的美本质问题,但顺着这条道路,是可以解决人类或个人如何审美、怎样审美的问题。
我们对于认识论的误解,恰在于用认识论美学来解决人类审美价值的根源,即美的本源问题,所以当我们抛开美本质之类的哲学思维,我们会发现认识论美学是一种具体、客观、科学地认识美和美的形态的研究道路。
有学者已指出认识论美学的重要性: “认识论美学……是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照之一,它与语言分析、心理学一起,形成现代美学研究的三大方向。
”②认识论美学的逻辑出口是可以通向科学美学的,认识论美学的合理发展,将是宏观的、思辨的哲学立场和观念与细致的、科学的、实证的审美对象及审美过程研究的统一。
我们的当代美学研究需要继承认识论美学的研究思路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然后融合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学、认知哲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同时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包括经验的、实证的、实验的、思辨的、逻辑的、社会调查统计的方法等,把认识论美学深化为一种科学化路向的认知美学研究。
三、当代认知美学流派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反思和继承蔡仪美学思想并综合朱光潜、李泽厚等各派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一些美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专家等吸收认知心理学、语言符号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科学的认知美学,在认知美学原理研究、认知心理学美育实践、认知神经科学融合美学、计算机模拟艺术认知等方面都获得长足进步,为美学研究开启了一条科学化研究新路,也让认识论美学思想绽放出新的生命活力。
( 一) 关于“美的认知结构”的研究许明《美的认知结构》在肯定认识论美学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对于审美认知活动的特征、过程和本质以及研究方法和路径研究都具有开创性探索意义。
其一,认为“一切审美活动 ( 包括美感反应) 都要有客体”①。
客体作为美的认知活动的对象,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美本质问题中蔡仪认为“美在客观事物”的观点,许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调整,重新阐释客体的价值: “美的认知的逻辑行程,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其中美的客体是信息源,其它三阶段是加工流程。
”②其二,高度重视审美认知过程,首次提出相关美学研究的对象、方法、范围、思路、目的等。
具体见表 1。
【表1】其三,提出一系列关于“美的认知”的创新性概念、范畴和观点。
如美感主体信息加工总流程,美的客体的质、量、度,主体的超越感与“补偿律”,美感反应中的语-图转换与语言反馈,意象逻辑的三要素,美的观念的混合、金字塔结构,审美评价中的情感唤醒,美感的时空移位,等等。
具体来看许明的“美感反应是模式识别”⑨观点,认为主体以原有知识作为基础认知方式,对图象、文字、声音、物体等审美对象进行分析、解读,作出必要的心理反应。
也就是说,“美感反应既不是那种无主体的直觉映象,也不是从知觉加工开始的逻辑认识。
它是一种特殊的识别、判断过程”⑩。
接着用“相似原则”来进一步解释美感反应模式识别的内在机制,认为在意象的运动过程中,各个不同性质的客体能够被审美反映,是在于其隐在的结构和主体加工逻辑之间有相似性的存在。
“作为美感反映,相似原则是占有主要地位的。
”只有客体对象和大脑中已有的存储信息即“相似块”发生和谐共鸣,能够进行模式识别,之后主体才能产生美的感受,即美感共振。
( 二) 关于“认知美学原理”①的研究1999 年李志宏旗帜鲜明地提出“认知科学美学”,或曰“认知美学”的口号,指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美学的发展亟待科学的加盟,阐发认知美学与认识论美学的关系,并对认知美学与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进行比较研究。
他经过十多年对于认知美学的潜心研究和坚定探索,构建了关于认知美学的系统理论,代表性文章有: 《认知科学与美学》、《“美是什么”命题辨伪---认知美学初论》、《现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对美学创新的启示---认知美学论纲》、《论人类主体认知在审美中的决定作用---从实践美学到认知美学》、《亟待弥补的忽略: 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中的科学问题---认知美学再论》、《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美学研究中的地位》、《美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存在论美学评析》、《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进展与科学化方向》、《陌生而有效的科学化美学研究》; 代表性着作有《认知美学原理》和《认知美学原理教程》。
他关于认知美学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创新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提出美本质终结说,认识论而非价值论意义上对于美本质问题研究的终结和解决。
李志宏认为不存在一个叫做“美”的事物,“美是什么”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在肯定本来不存在的事物的存在,命题自身内部暗藏深刻的逻辑矛盾,具有先天的不合理性,以及不可克服的荒谬性。
那么如果要克服无所作为的回避或悬置,科学合理地解决美本质问题,就需要为美学理论提供合理的逻辑起点,李志宏把美学研究的第一设问命题修正为“美概念表示什么”,并提出美概念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或代名词,因此认定美学研究中没有美本质问题,只有“审美活动的本质”问题。
其二,认为人类的审美机制产生于人类具备高级智能时期,重新划定人类审美发生的起点。
李志宏指出,只有到距今七千年至八千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现代人类时期,当人类具有了完全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具备了形式知觉力,形成一般的审美能力,才有审美活动的出现。
其三,提出“审美形式知觉模式”来解释审美活动过程,解答了世间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
这一理论认为: 所有自然事物都是内质与外形的统一体。
人对事物外形的知觉会造成大脑内部特定的神经元活动方式,即“知觉模式”。
同时,如果这一事物的内质是于人有利的,就可以造成人的好感。
由此,知觉模式对外连接着事物外形,对内连接着主体的好感。
人在非利害状态时,一旦遇到与此形式知觉模式相契合的事物,便直觉性地产生愉悦性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体验被称为“美感”,引起美感的事物被称为“美的事物”。
其四,提出“审美机器人”的构想,试图将认知神经美学发展到应用领域。
李志宏认为,审美是经由形式知觉而形成愉悦快感的活动,主体发生审美活动的身体机制是相同的,人的审美有基本一致的程序,每个人都在共同的审美程序上输入各自不同的数据,各人不同的审美体验就是这一审美程序运算的结果。
认知美学的研究可以发现审美机制 ( 人人相同的审美程序) ,发现各不相同的审美数据是怎样造成千姿百态的审美体验,然后可以设计出会审美的机器人,机器人有着人一样的知觉机制和情感反应程序,输入相关数据,就会模拟出人的审美状态和审美体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