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格尔木市三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宇笔将密时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1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救版必修1+必修2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当代散文,是一种从天地万物中取材,以简短精悍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文情并茂的语言,把感情美、哲理美、自然美、意境美相融合,来抒写心态性灵,表现内心情感和思想体验,用以陶情冶性,给人以美感享受的文学样式。
这种文学散文,绝大多数是抒情性质的。
虽然根据抒情方式和具体内容的差别,散文可分为写人叙事、写景和议论三大类,但写人叙事、写景、议论的目的又都归结于作者的主观抒情。
因此,散文中抒情性的文学散文居多。
散文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仅因为它首先富于感情美、思想美和意境美,也由于它富有文采斐然的辞藻美。
在散文写作中,有一个术语叫“散文笔调”,所谓散文笔调,除了是说散文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外,更主要的是说散文语言优美,具有文情并茂的艺术特点。
散文语言美表现为简洁凝练、生动形象、清新自然、富于节奏感并饱含着诗意美等等,但就散文的语体本色和文体意识的强化而言,语言的形象、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是最为重要的。
所谓“语言的形象”,即描绘事物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传达声音声响,惟妙惟肖;抒发感情情真意切,意在境中;议论说理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语言有较强的表现力,能产生可视可听可触的形象感。
像朱自清写月下荷塘的景致,鲁迅写百草园中的情趣,都是这样的语言。
所谓语言的自然、亲切,就是要潇洒活脱,富有“谈话风”,讲究“清雕琢”。
散文的这种语言风格往往是抒情情深款款,议论娓娓动听,叙事如叙家常,清新淡雅,毫无艳淫造作之气。
散文的语言,虽然讲究文采,需要雕饰,但却是“清雕琢”。
所谓“清雕琢”,即不靠词句的华丽繁扉,它的雕饰主要是放在如何自然地、逼真地写人叙事绘景上,使语言具有形象、自然、亲切之风。
散文语言恰恰是在雕饰与平易、跳跃与缓慢之间,潇洒中流露着自然,自由中显示出亲切的“谈话风”。
中国现代散文家李广田很得其精妙:“诗人可以夸张,夸张了还令人不感到夸张;散文则常常是老实朴素,令人感到日用家常。
”写散文很近于自己心里说自家事,或者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常是随随便便并不怎么装模作样,所以,散文的艺术就是一种看不出艺术的艺术。
像朱自清的《给亡妇》、巴金的《怀念萧珊》和《再忆萧珊》中那种拉家常、说悄悄话的语言,虽雕饰不多,但情深意切,如泣如诉,写出了生离死别的无限挚情。
朱自清、巴金的这种“谈话风”“清雕琢”的语言,是散文进入炉火纯青境界的表现,是散文艺术的正宗规范。
(摘编自杜福磊《散文美学》,有删改)1. 下列关干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散文的语言美有多种表现,但从语体和文体角度来看,形象、自然、亲切是最重要的。
B. 只有画面感极强、给人如在眼前之感的散文语言才能称之为形象的语言。
C. “清雕琢”是指在散文创作中,清除雕琢与修饰,以朴实的语言写景状物,表现人与物的原貌。
D. 散文就是自己心里说自家事,或者对着自己人说别人家的事,是一种“看不上艺术的艺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阐述了散文的定义,然后从散文分类和散文写作目的角度强调了散文的抒情性特色。
B. 文章指出散文之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于其感情美、思想美、意境美和辞藻美等诸多因素。
C. 文章逐层展开论述了散文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富有节奏感并饱含诗意美的特点。
D. 文章阐述的核心是散文的语言特点,观点集中,论证有力,语言通俗易懂,富有亲和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篇散文不能做到感情美、哲理美、自然美、意境美相融合,严格来讲,就不算好的散文。
B. 散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文采斐然的辞藻美很关键,可见,好的散文都注重辞藻的华美。
C. 散文语言只有自然、采切,才能给人深情款款、娓娓动听、如叙家常、清新淡雅的美感享受。
D. 朱自清、巴金等人的“谈话风”“清雕饰”的语言特点启示我们:写作中切忌矫揉造作。
【答案】1. A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干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B项,“只有……才”是错误的。
由原文“所谓‘语言的形象’,即描绘事物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传达声音声响,惟妙惟肖;抒发感情情真意切,意在境中;议论说理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可知,“语言的形象性”包括多个方面,并不是只有画面感极强、给人如在眼前之感的散文语言才能称之为形象的语言。
C项,“清除雕琢与修饰”是错误的。
由原文“所谓‘清雕琢’,即不靠词句的华丽繁扉,它的雕饰主要是放在如何自然地、逼真地写人叙事绘景上,使语言具有形象、自然、亲切之风”可知,所谓“清雕琢”并不是清除雕琢与修饰,而是不靠词句的华丽繁扉。
D项,“就是”是错误的。
由原文“写散文很近于自己心里说自家事,或者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可知,是“近似于”,而不是“就是”。
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只论述了语言形象、自然和亲切的特点,未展开论述“简洁凝练”和“富于节奏感并饱含诗意美”。
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好的散文都注重辞藻的华美”是错误的。
文章最后一段举巴金等人的例子说明好的散文不一定都要讲究辞藻美。
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居近湖滨归钓迟琦君我生长在杭州,也曾在苏州住过短短一段时期。
两处都被称为天堂,可是一样天堂,两般情味。
这也许因为“钱塘苏小是乡亲”,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它格外有一份亲切之感。
平心而论,杭州风物,确胜苏州。
打一个比喻,居苏州如与从名利场中退下的隐者相处,于寂寞中见深远,而年轻人久居便感单调少变化。
住杭州则心灵有多种感受。
西湖似明眸皓齿的佳人,令人满怀喜悦。
古寺名塔似遗世独立的高人逸士,引人发思古幽情。
何况秋月春花,四时风光无限,湖山有幸,灵秀独钟。
可惜我当时年少春衫薄,把天堂中岁月,等闲过了。
莫说旧游似梦,怕的是年事渐长,灵心迟钝,连梦都将梦不到了。
因此我要从既清晰亦朦胧的梦境中,追忆点滴往事,以为来日的印证。
若他年重回西湖,孤山梅鹤,是否还认得白发故人呢?我的家在旗下营一条闹中取静的街道上。
街名花市路,后因纪念宋教仁改名教仁街。
这条路全长不及三公里,而被一条浣纱溪隔为两段,溪的东边环境清幽。
东西浣沙路两岸桃柳缤纷,溪流清澈。
过小溪行数百步便是湖滨公园。
入夜灯火辉煌,行人如织。
先父卜居于此,就为了可以朝夕饱览湖光山色之胜。
他曾有两句咏寓所的诗:“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
”父亲不谙钓鱼之术,却极爱钓鱼。
春日的傍晚,尤其是微雨天,他就带我打着伞,提着小木桶,走向湖滨,雇一只小船,荡到湖边僻静之处,垂下钓线,然后点起一支烟,慢慢儿喷着,望着水面微微牵动的浮沉子而笑。
他说钓鱼不是为了要获得鱼,只是享受那一份耐心等待中的快乐。
他仿着陶渊明的口吻说:“但识静中趣,何须鱼上钓。
”他曾随口吟了两句诗:“不钓浮名不约愁,轻风细雨六桥舟。
”我马上接着打油道:“归来莫笑空空桶,洒满清樽月满楼。
”父亲拍手说“好”,我也就大大地得意起来。
夏夜,由断桥上了垂柳桃花相间的白公堤,缓步行去,就到了平潮秋月。
凭着栏杆,可以享受清凉的湖水湖风,可以远眺西湖对岸的黄昏灯火市。
临湖水阁中名贤的楹联墨迹,琳琅满目。
记得彭玉麟①的一副是“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蘋秋老;把酒对琼楼玉宇,莫辜负天心月老,水面风寒。
”令人吟诵回环。
白公堤的尽头即苏公堤,两堤成斜斜的丁字形,把西湖隔成里外二湖。
两条堤就似两条通向神仙世界的长桥。
唐朝的白居易和宋朝的苏东坡,两位大诗翁为湖山留下如此美迹,真叫后人感谢不尽。
外西湖平波似镜,三潭印月成品字形的三座小宝,伸出水面。
夜间在塔中点上灯,灯光从圆洞中透出,映在水面。
塔影波光,加上蓝天明月的倒影,真不知这个世界有多少个月亮。
李白如生时较晚,赶上这种景象,也不至为水中捞月而覆舟了。
六月十八是荷花生日,湖上放起荷花灯,杭州人名之谓“落夜湖”。
这一晚,船价大涨,无论谁都乐于被巧笑倩兮的船娘“刨”一次“黄瓜儿”。
十八夜的月亮虽已不太圆,却显得分外明亮。
湖面上朵朵粉红色的荷花灯,随着摇荡的碧波,飘浮在摇荡的风荷之间,红绿相间。
把小小船儿摇进荷叶丛中,头顶上绿云微动,清香的湖风轻柔地吹拂着面颊。
耳中听远处笙歌,抬眼望天空的淡月疏星。
此时,你真不知道白己是在天上还是人间。
如果是无月无灯的夜晚,十里宽的湖面,郁沉沉的,便有一片烟水苍茫之感。
(选自琦君《西湖忆旧》,有删改) [注]①彭玉麟,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师。
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写住在苏州的感受,意在烘托杭州风物之美,从而表达作者对杭州的情有独钟。
B. 文章回忆和父亲一起钓鱼的情景,把父女之间的天伦之乐表现得十分充分,充满温馨气息。
C. 彭玉麟的对联和白公堤、苏公堤以及三潭映月,体现了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交相辉映。
D. 文章引用了许多诗句,使得作品语言在华丽的辞藻之外平添了许多典雅气息和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