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射频消融课件
2、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 (Kuck, double Lasso)有明确的消融终点:PVI
阵发性房颤成功率95%, 其中20%~30%进行了二次手 术。
LSPV
LIPV Map CS His
Double Lasso对判断肺静 脉传导缝隙的指示作用
Double Lasso对肺静脉开 口的指示作用
His MapCS
左房3根导管,对部分病 例增加操作难度
费用过高
Ouyang, et al. Circulation, 2005. 111:127-135
ICE指导下肺静脉前庭消融
3、ICE监测肺静脉前 庭隔离术(Natale,
ICE 实时监测下放 ICE实时监测放电过
电部位
程
ICE)
消融终点:肺静脉前庭水 平实现肺静脉电隔离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成功率 98%,有器质性心脏病成功 率95% 并发症率低,肺静脉狭窄 少见,无左房食管瘘 不足:学习曲线长,X光 透视 时间60min以上
1、环肺静脉消融+ 左房基质改良术 (Pappone,no Lass 完成例数30000余例, 居世界首位
总消融成功率90%以 上 左房后壁多条消融线 增加并发症危险:特 别是左房-食管瘘、 心脏压塞
Pappone C, et al. Circulation. 2004, 110:3036-3-42
上腔静脉, 界嵴, 冠状静脉窦, 右心房后游离壁, Marshall韧带静 脉。
心房电重构-折返环的大小
折返环(波长)的大小: 波长=不应期传导速度。 长期房颤 心房电重构(不应期缩短)。
折返环(苹果)变小,
心房(蓝子)能容纳多个微折返环。
心房电重构-心房的大小
心房越大,易发生房颤 哺类动物中: 体积大者,心房大,房颤发生率高 变化
房颤射频消融
心房颤动的定义
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 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也是常 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心房由于颤动失去了 有效的收缩与舒张,进而导致泵血功能下降或丧 失,加之房室结对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可致心 室律(率)极不规则。因此,室律(率)紊乱、 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病人的主 要病理生理特点。
融等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 、 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2 、心律失常治疗(转复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 主要非药物治疗 1 、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 2 、 外科手术治疗(迷宫手术) 3 、 消融治疗(彻底根治房颤)
左心房
肺静脉
三维标测系统是房颤消融方法的主流
心房电重构
发生房颤的条件: 心房(如同蓝子) 扩大,能同时容纳3 个以上的折返环。
折返环(如同苹果) 小,正常的心房能容 纳3个以上的小折返 环
用于房颤的消融策略
肺静脉(大静脉)隔离(PVI) 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 合并应用的其他策略
神经节消融 复杂碎裂电位消融 MASHALL韧带、左房顶及二尖瓣峡部消
流行病学
房颤发生率为1%~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 率不断增加,70 岁以上者可达5%~9%。
我国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为0.77%, 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
病因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病等。 非心源性疾病:肺部疾患、甲亢,正常人在情绪 激动、运动或急性乙醇中毒时亦可发生房颤。 房颤发生于无心脏病变的中青年时,称为孤立性 房颤。
临床表现
房颤的症状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心室率不快 时可无症状,但多数心悸、胸闷、眩晕、气短, 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时可诱发心绞痛和心衰。
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极不规则, 当心室率快时可有脉搏短绌。
心电图特征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间隔不匀的 颤动波,称f波,频率350~600次/分 RR间隔极不规则,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 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当心室率过快,伴有室内差 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增宽变形
分类
按持续时间分类: (1)初发性房颤:指首次发现的房颤。患者可有症状、也可无
任何症状,可以表现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 初次发作持续不到7 d、持续时间不超过48 h者称急性房颤; (2)阵发性房颤:指发生房颤的持续时间≤7 d,大多数为48 h内,这种类型的房颤多数不需要药物或电转复治疗,可自行 恢复为窦性心律; (3)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7 d但<1 年,无自限性, 需药物或电转复才能恢复窦性心律者; (4)永久性房颤:指房颤用药物或电转复后不能恢复为窦性心 律,或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不能用药物维持,在转复后24 h内复 发者; (5)长期持续性房颤:为超过1年的持续性房颤以及药物/电 转复无效的永久性房颤. 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类: (1)病理性房颤(临床检查有基础心脏疾病) (2)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
疏松微泡,需要5W递减功率 密集微泡,需要立即停止放电
Marrouche NF, et al. Circulation, 2003, 107: 2710-2716
点状消融术
房颤发生的局灶性机制是局灶性房颤行射频消融 术的理论基础。自1994年报道用点状消融 (Diacrete ablation)治疗阵发性房颤取得较 满意效果以来,阵发性房颤的RFCA已成为一个新 热点。 已发现的局灶性房颤发生的关键部位大多在肺静 脉入口或入口内1—4mm,尤其上肺静脉更常见。 可能与该部位组织的胚胎发育异常有关,也称为 肌袖心律。
房颤的发生机制
一、多发子波学说 二、双重机制学说 三、心房电重构
多发子波折返学说
心房基质的不均一性,引起多子波折返激动, 要求:心房内同时存在3个以上的微折返环。
双重机制学说
房颤的诱发因素: 快速发放冲动的心房 病灶 房扑或房速的蜕变
双重机制学说
发放冲动的心房局部 病灶: 肺静脉内(90%以 上) 其他部位
用于房颤的消融策略
阵发房颤→首选CPVA、次选局灶消融 慢性房颤→首选CPVA+CFAE消融 有房扑病史者→加线性消融 除非有房颤起源于SVC的证据→不建议常规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