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题目: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学号: ************** *名:***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年级: 2009级系别:行政管理系专业:行政管理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2年12月27日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摘要】马丁·路德是16 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家, 他破除了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结束了基督教一统欧洲的局面,实现了信仰自由及新教与天主教平等的地位。
马丁·路德所处时代的德国四分五裂, 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 教廷腐朽不堪,贪恋世俗权力。
然而正是这个时代赋予了马丁·路德改革的力量, 尽管他一路走来经历无数生死劫难, 最终却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关键词:路德宗教改革因信称义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一)阶级背景15世纪到16世纪, 新兴市民资产阶级(或者说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市民阶层) 经济力量不断增长,成为王侯政权所承认的合法集团, 并提出了改革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初步要求: 第一, 结束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
当时德国封建割据状况十分严重, 由无数的小邦、公国、大公国、最大公国、伯爵领地、男爵领地和帝国自由市场等组成。
这种分裂状况导致王权衰落, 无力抵制罗马教会,任由教皇剥削。
第二, 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
当时的基督教神学和天主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 把追求利润的商业活动斥为罪恶, 主张遏止商业;另一方面, 在中世纪, 人的肉体欲望, 甚至人的肉体存在本身都被视为是有罪的, 认为只有严格禁欲, 人才能以全身心侍奉上帝。
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谈》中对这种违背人的本性的做法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他说: 世上有多少男女, 头脑都是那么简单,以为女孩儿家只要前额罩上一重白面纱, 脑后扯着一块黑头巾, 就再也不是一个女人了, 再也不会思春了, 仿佛她一做了修女, 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似的。
正是因为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人们才将之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二)宗教背景罗马天主教会一方面宣扬禁欲主义, 另一方面又利用手中的种种特权, 巧立名目攫取金钱。
教会的奢侈豪华, 挥霍无度, 对新兴的市民资产阶级形成了一种沉重负担。
西班牙著名讽刺作家爱拉斯谟这样评价当时的教皇和主教, 他说这些披着神圣外衣的教皇主教, 并不执行拯救教徒灵魂的使命,而是把教徒交给基督去看管, 自己却钻营宗教的买卖, 如贩卖赎罪券及买卖圣职等。
莎士比亚也谴责封建特权阶层的头面人物像猪一般懒惰、狐狸一般狡猾、狼一般贪婪、狗一般疯狂、狮子一般凶恶。
中世纪末, 贪污腐败盛行, 教士公然纳妾,人们慨叹作为道德典范的教士已由道德的化身变成魔鬼的代名词, 以致有人说: 连顽固的魔鬼不敢做的事,声名狼藉而又不服从上帝的僧侣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干。
因此, 改革道德、重建教会势在必行。
于是, 到了十六世纪,先是在德国,接着在瑞士、英国、法国以及北欧诸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震撼教廷的宗教改革运动。
在这场改革浪潮中,以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最具代表性,他们的宗教哲学思想也是宗教改革的理论旗帜。
(三)宗教改革的对象首先, 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 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其次, 反对烦琐的、挥霍浪费的宗教仪式和赎罪等消极活动; 第三,不承认教会享有解释圣经教义的绝对权威,强调教徒应以个人阅读和信仰圣经为基础, 直接与上帝相通,勿须神职人员或教会做中介,也不需要宗教仪式等。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因信称义”是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内容。
作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 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 路德是罗马帝国时期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追随者, 他继承了其宗教神学中的原罪说, 但对从原罪到拯救的理论有所发展, 提出了“因信称义”说。
在罗马教会所宣扬的善行称义说的影响下,路德曾在圣奥古斯丁修道院过着极端禁欲的生活,以顽强的毅力执行补赎制度。
然而这种苦修仍然使他丝毫没有与上帝取得联系的体验。
因此, 路德对传统的所谓苦修善行可以得救的说法产生了怀疑, 并转而求助于神秘主义, 在那里他看到了所苦苦寻求的希望。
神秘主义认为, 基督徒生活最根本的是个人灵魂和上帝合一, 可以不看重教会日常生活中外在的形式。
路德开始感到原先无法求得的心灵的安宁, 不是因为它的善行不够, 而是这种方式本身是不正确的。
义人(信徒)可以靠信仰而生存和得救, 这就是因信称义。
路德对“因信称义”作了较为系统的诠释,并且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意义。
(一)“因信称义”强调的是信仰的作用。
只要有虔诚信仰就可以与上帝沟通,最终获得上帝的救赎。
这一思想在16世纪还有利于培养资产阶级的精神自由和个人主义,因为,个人通过虔诚信仰就可以获得灵魂救赎实际上使人摆脱了各种教规和繁琐的仪式,把人从教会的种种束缚中解放了出来,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此外,强调信仰中个人的作用还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体现。
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从本质上讲,它是主体意识的觉醒,表现为个性的发展和才能的展示,主张靠自己去获得成功,无论是赢得荣誉、地位,还是财富,一切都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个人的奋斗来达成。
这种思想符合资产阶级的伦理观,受到资产阶级的追捧,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当时欧洲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都选择支持新教印证了这点。
(二)“因信称义”思想还强调了信徒与上帝之间的直接沟通。
只要坚持自己的信仰,虔诚地信上帝,就能获得上帝的拯救。
在这点上,路德否定了教会的中介作用,认为个人是否得到救赎与教会无关,只要信徒信仰上帝,就可以与上帝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不需要第三者,也就是说,在信仰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信徒无需通过教会,为此,路德提出了“人人皆僧侣”的主张,强调信徒在信仰上的平等地位。
(三)“因信称义”思想中强调了人的信仰的作用。
这还体现出对人自身的重视,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提升,这与中世纪所宣扬的人是卑微的、低下的,在神面前无能为力的认识相左,人在信仰中的作用得到了肯定,人的尊严得到了捍卫,人的地位大大提升,由此使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了高扬。
所以说,“因信称义”虽然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纲领,但其中也包含有人文主义的因素,也与文艺复兴运动有一定的联系。
三、马丁·路德的巨大业绩(一)他以自己的努力和宏博著述为分裂的德意志创造了最早的语言上的统一。
宗教改革前,各种方言差别很大, 影响思想的交流。
用方言翻译的《圣经》虽有, 但流传不广。
路德的书面语言是以萨克森法庭用语为主, 又博采各地语法的优点与特色。
所以他的德文《圣经》, 是无与伦比的。
他还创造了优美的散文与诗歌, 在德意志各地人民中传诵不绝; 他的论战著作, 不但文笔犀利, 而且宏伟壮丽。
他说: “人人都想在今世寻求不朽、流芳百世。
有些大君主和臣宰为自己树立高大的石柱、金字塔、大礼拜堂或辉煌的宫殿和堡垒; 军人克敌制胜,以求获得称赞或荣誉; 学者则著书, 流名后世。
”(二)马丁·路德虽造成了封建教会的分裂, 却从内部瓦解了它的权力。
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已成为广义基督教中的三大派。
154年, 法国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曾承认, 他的主要思想来源于路德。
现在, 狭义上的基督教就是对所有基督新教的称呼。
路德既主张政教分离、又提倡相互扶持, 希望二者都进行有利于人民的改革。
他认为:“作官的若被私心盘踞, 就是魔鬼作祟。
”政府应废止教皇律令、精简繁缚的世俗法, 要易于使人真正明辨是非曲直。
执法应“温和、公平、合理” , 只有宽严相济, 司法机构才能对社会有所裨益。
(三)他号召尊师重教、寓教于乐、工读并进,是第一个提出政府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学者。
鉴于当时有些地区受暴力派的影响, 教师职业被轻视。
路德说:“我认为没有什么职业比当学校教师更使我高兴了。
”1524年和1530年, 他专门著文谈教育改革。
在批判旧大学和修道院腐蚀青年的罪恶的同时, 建议各级政府出资创办新式学校。
他说:“国家如果要振兴, 必须有合格的教师。
”并说:政府不仅要强迫子民服兵役, “更应该强迫子民送其孩子上学”。
教会应设立奖学基金制度,“富人立遗嘱时应优先考虑这件工作”。
他还说: 在教导方法上, 提倡用“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学生。
”他预言:“社会的福社与平安, 将建筑在有能力、有学识、聪慧、正直的公民身上; 平民的孩子将治理世界。
”(四)在做人的伦理道德上, 路德认为: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万人之主, 不受任何人管辖; 同时又是全然顺服的万人之仆, 受一切人管辖。
”因信上帝之道一个人即可拥有真理、光明、公义、自由、智慧、能力、恩典、荣耀等一切, 不受任何束缚,可称万人之主; 基督徒甘心为其邻舍及所有人去尽仆役之责,“为社会属精神和物质的幸福去工作”,“存心顺服人民, 以至于死”。
路德把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看成是上帝的“召命”;他在翻译《后典·便西拉智训》时, 创造了“天职”一词:“谨守天职、持之以恒、工作到老。
勿羡罪人得势, 谨守自己的天职、忠于主。
”在婚姻家庭问题上,他曾多次揭露高级教士淫乱的丑闻,提出所谓“修道誓愿”没有圣经根据。
相反,《圣经》规定, “婚姻人人都当遵守 ,男人“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
男女“必须有态度和心志的联合”;婚姻是陶冶德行的学校。
做父母的应承担家庭责任; 做儿女的要孝敬父母。
路德的家庭子女较多,但他以高度的责任心,把他们抚育成人。
(五)路德对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亦有所评论。
提到商业利润, 他说: 应以弥补商人的操劳和冒险为限,以所付出的劳力和时间做估计的标准。
政府要指派贤明公正的人士评定价格, 坚决制止物价不断上涨。
应该取缔不亲自操劳而稳收高额利息者,不给他们发圣餐、做丧礼。
政府征税率不能一成不变, 应按收人的多寡进行调整。
路德认为,“不可否认买卖是必须的, 没有它是不行的”,但购买无用的奢侈品, 却“耗费了国家与人民的金钱;如果我们有统一的政权和君主, 就不应该允许这种对外贸易存在。
”马克思曾称路德是“德国最早的国民经济学家”。
(六)作为圣经大师, 路德没有把《圣经》当成法律, 消极照办。
他认为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理解, 进行思考解释并作出判断。
他倾向于“产生信仰的基础是人的理性、人的意志和自由”。
从此,“人类的理性才被授予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且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
这样一来, 德国产生了所谓精神自由,或如人们所说的思想自由”。
另外,路德具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他曾说:“比起教皇与所有红衣主教来, 我更惧怕自己的内心; 因为在我的心中,那个大教皇本人一直存在着。
”他教导学生不要把他看成恒星,他说自己是一颗不停在运动的行星。
马克思评价说,“即使新教没有正确解决问题,它毕竟正确地提出了问题,“德国革命的过去就是理论性的,这就是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