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宝山二模作文讲评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论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
老之将至云尔。” 加缪:“我反抗,所以我存在”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 尼采:“杀不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罗曼·罗兰:“生活中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请生活的本质
思考:由论据得出怎么的论点? 困境之后,是重生,是涅槃,收获将是一
个全新的自我。
深入思考
“医生的安慰”与“病人的自我治愈”二者之间有怎样 的关系?
示例: 疾病之无情与冷血似乎只在医生的帮助与安慰中得到
告慰,其实不然。得到治愈固然幸运,“芸芸众生,孰 不爱生”,获得了生的希望,体会过疾病的绝望,才更 易获得更有力更强烈的对生命的热爱。然而,医生救治 患者却总是安慰。在无常的命运面前,无力感总是吞噬 人身体中被病魔日渐消磨的意志力,这时外界的安慰只 是助力剂,惟有内心源动的对生的渴求,对生命无限的 期许才是人生最高贵的诉求。
不仅是肉体的磨难,人世间来自生活的苦厄折磨着精神,似乎生命本身 是经历苦难而洗尽铅华的过程。人们总为了“治愈”而费尽力气,却忘记 “治愈”本身是一种强求,人生的苦厄是生活的强行画押,重要的并非 “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
在苦厄中寻找诗意人生
医生救治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然而哲人却认 为“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人生在世,肉体与精神的 苦厄总有无法消解的时候,我们诉诸的,应是在苦厄中寻找诗意人生。
医生能治愈的仅是肉体的伤痛,即使如此,治愈也仅仅是“有时”的。 常常,对于肉体的磨难,医生也只能“帮助”或是“安慰”。史铁生瘫痪的 双腿一如他瘫痪的精神,“无法治愈”使他一度忘记生的意义,疾病几欲 逼疯了他,使他一心向死。然而,肉体的磨难虽令他跌入地狱,但他在文 学中找寻回了生的意义。他在《我与地坛》中如此写道:“当一个人理解 了生命的意义,苦难与悲剧也是幸福。”他带着他残缺的肉体与病痛,但 活出的是完整的人生。
生命的苦难是一种背在我们肩上的责任,既然难以避免,那就与其 相处,通过心灵汲取抵抗命运的坚韧勇气,不要将眼界局限于苦难的 一面,放眼开阔的人生大道,成为生活的智者而非命运的受难者。学 会像《美丽心灵》中的约翰·纳什一样与自己肉体、精神上的痛苦相 处,坚韧自己、丰富自己。
正如尼采所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不 要辜负美好的生命,不要再为苦难伤神,让自己变得强大才可最大程 度地打破生活的苦厄。
因此,面对苦难,不必惧怕,也不必怨天尤人,而是去发现更多的 美好,从中汲取心的力量。疫情期间,一张医生推着病榻上的老人看 夕阳的照片曾感动了多少人!老人指向夕阳的手指,不仅指向了希望, 更指向了心灵中最柔软却坚韧的地方。
倘若我们连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都已失去,那余下的便只是空荡荡 的躯壳罢了。然而生活中确有许多因一些不顺遂的病痛而放弃拼搏、 因小小的违逆而否定自身的人。心理学上的“滑坡思维”便直指这些 人心理上的弊病。世上并没有真正的完美,在带着病痛不顺的条件下, 最大程度地完善自己的人生之路,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世界上只 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便是在看透生活的真相后热爱生活。”
身体治愈与心灵治愈 ——2020宝山二模作文讲评
作文题
医生救治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 总是去安慰。
哲人忠告人们: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 着病痛活下去。
面对疾病,面对人世的种种苦厄,这两句 话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 字。
审题立意
医生救治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事实上,不幸与痛苦有着太过纷杂的面孔,这种参差多样令我们难 以准确地找到它的根源,亦难以破除它的符咒。然而,即便有时找到 了原因,却也会因限于个人能力的不足而心有余力不足。因此,解开 种种苦厄并不是易事,甚至可以说,它并不现实。
可是,这便意味着我们需向磨难痛苦低头,低声下气地忍受吗?那 当然不是。苦厄只是生命中的小小一元,还有着更幸福的本源。”而正是有了 苦难,幸福与邪恶才更显得弥足珍贵,不是吗?
保有心灵的坚韧
生活在这世上,我们无可避免地要忍受世界赋予我们的苦难与伤痛 。由此,如何与这种种苦厄相处便成了至关重要的一道命题。
不论是从肉体层面来说,即医生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还是从精神层面来说,即哲学中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的活下 去的观念,似乎都在告诉着我们,完全战胜一切病痛是极为困难的。 的确,病痛苦厄就像是一只疲倦而忠诚的老狗,与我们的生活形影相 随。
典型论据
《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明知前路的 危险与艰辛,却仍选择散尽家财,保护犹 太人;张居正明知改革的困难,却仍选择 颁布一条鞭法与考成法,扶大厦于将倾。
思考:由论据得出怎么的论点? 前者面对困厄,坚持心中善良的信念;后
者面对困厄,践行“为生民立命,为天地 立心”的价值追求。
典型论据
贝多芬带着对命运的悲愤谱下《命运交响 曲》;西西弗斯带着对困境的耻辱永不停 歇推动巨石;海伦·凯勒以一腔豁达乐观的 勇气唱响生命最美妙的赞歌。
哲人忠告人们: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面对人世的种种苦厄,温暖的人文环境固然可以给人安慰,但 走出苦厄的根本出路在于自身的心态调整、境界提升。
重点问题
带着病痛活下去的价值与意义?
人自身的生存理想、信念、意志力、敬畏生命、人格尊严、生命境界等 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后依然热爱生活。”
片段示例
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这一概念,他 将“死”定义为生理层面的消亡,将“亡” 定义为人真正意义上的消亡。他认为,只 有在“死”这样严肃磐重的命题下,人才 会真正地认识到“生”的意义,从而在走 向“死”的过程中,活出人生的意义。认 识了“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生”; 认识了病痛,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健康的 重要性,从而更为坚定地去抗击病痛;认 识了困厄,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幸福,从 而拥有了走出困境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