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化常识问题

历史文化常识问题

历史文化常识问题【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帝王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3)干支纪年法: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4 5 6 7 8 9 0 1 2 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

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

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

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

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

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国学】国学特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变化,小暑、小寒、大暑、处暑、大寒等反映气温的变化,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清明、惊蛰反映收成情况和自然物候现象。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

【年龄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mào 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qīyí)】指一百岁。

【地理山川】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以山水之名加“阳”或“阴”而得地名不少,如衡阳、汉阳、华阴、江阴等。

2.中原、关中、江南、岭南、塞北。

中原:“中原”一词原是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后来发展到专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

从东晋南北朝以后,每一个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3.关中:“关”指古代的函谷关,以东为关东,以西为关西。

现代,人们习惯上认为仪陇以东至黄河西岸、秦岭以北的泾河和渭河流域为关中地区。

明清以后,“关”主要指山海关,今东北三省称为关东、关外。

4.江南:“江”指长江。

由于长江流到今九江后折向东北,因此古代以这段江为界,来区分东西或左右。

古代的江东或江左,即今之江南,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指长江下游江苏南部一带;江西或江右,指长江下游现在安徽省中部地区。

江南现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5.岭南:岭指五岭,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外。

6.塞北:塞北即长城以北地区,其自然条件比较差。

塞北亦称塞外、口北、口外等。

7.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8.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9.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10.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11.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12.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13.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15.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丹阳)【饮食器用】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五牲:五种动物,:指牛、羊、猪、犬、鸡;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避讳】所谓“避讳”,指的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

避讳起源于周朝。

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才日趋完备。

避讳在社会上存在“国讳”、“家讳”和“‘圣人’讳”三种。

“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

封建帝王出于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要求其统治下的臣民都必须遵守“国讳”,否则,一旦犯讳,就是“大逆不道”,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家讳”指避父祖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精神。

“‘圣人’讳”多数情况下指避孔子的名讳“丘”。

此外,还存在一种“宪讳”,它是封建官场的下级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上司,主动避长官的名讳。

封建社会避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改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改用音近或义同的字来代替。

如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将序改作“叙”。

唐祖讳虎,故凡称“虎”的地方均改作“武”或“猛兽”。

“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口”,或作“某”,或直书“讳”,如唐人撰《隋书》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而改“王世充”为“王充”。

“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如将孔子的名讳“丘”缺笔作“”。

此外,还一种在口语中避正呼的避讳法。

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如讳字属入声,则在口语中不可出现此音,而其他三声仍可照念,但有时也会出现因避一字而四声皆讳的情况。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名、字、号】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

称字(对平辈或长辈)出于尊敬。

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例】古人“男子二十,冠而字”。

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

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A.备、操B.备、孟德C.玄德、操D.玄德、孟德总结:名应自称(则有谦恭之意,直呼别人之名则不敬,应称字);字可称人(出于尊敬);号自称、称人都行。

【年号·谥号·庙号、尊号、爵号、族号、邑号、官号】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

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

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

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尊号】历史上皇帝、皇太后在世时的称呼。

【爵号】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

如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各代封爵都有很大不同。

【例】对以下八位帝王称号归类正确的是A.谥号:周武王、隋文帝B.庙号:唐太宗、永乐帝C.尊号:商纣王、秦始皇D.年号:汉武帝、康熙帝【数字常识】★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姑六婆: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媒婆、师婆(巫婆)、牙婆、虔婆、药婆、接生婆★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黄帝、颛琐、帝喾、尧、舜★三教九流:三教:儒、道、释;九流:儒家、道家、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五湖四海。

五湖:一般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青海湖、洪泽湖。

四海:指现今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古时人们认为中国四面环海,之后四海就被泛指全国各地。

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六朝。

因为都城都在今天的南京,所以将三国时期的东吴、东晋,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五花八门:五花: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土中花—比喻挑夫;八门:一门巾—算命占卦之人;二门皮—卖草药的人;三门彩—变戏法的人;四门挂—江湖卖艺人;五门平—说书评弹者;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人;七门调—搭篷扎纸的人;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