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作业(1)一、填空题1.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性,多方位的动态性学科。
2.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方面的联系,这种研究叫比较文学研究。
3.与国别文学和比较文学相并列的,还有总体文学。
4.早在1872年,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个名称。
5. 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
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变;其次是殖民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再次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开辟了新视野;6.比较文学是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它的形成是以1877年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以及1897年第一次比较文学讲座的设立为标志的。
7.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是1877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的《比较文学学报》,以“比较文学”直接命名的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作者是波斯奈特,8.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设立。
9.1931年,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对比较文学的历史、方法、成果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者的观点,但其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
10.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对苏俄比较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强调形式是艺术特征的重要载体。
11.西德当代比较文学的集大成者是吕迪格,他被誉为西德“ 比较文学之父”。
12.文化发展总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者作用来进行的二、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正确。
“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
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2.在现代小说中题材就是指客观的具体事件。
(╳)在现代小说中,题材不只是客观的具体事件,主观的意象、象征、某种行为、心理也可以构成题材。
3.主题往往由一个题旨构成。
(╳)主题有时由一个题旨构成,如鲁迅的《药》;有时由几个或更多的题旨构成,如歌德的《浮士德》。
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三、简答。
1、假如对李白和杜甫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这类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吗?为什么?不属于。
正如雷马克所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艺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
”所以,李白与杜甫同属于一国范围之内,他们的比较不具有跨国研究的意义。
这种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尽管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但只属于国别文学研究。
2、请简述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收营养,谋求新的发展,这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它表现在首先在与“他者”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特点。
其次,“互补”是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自己变得和对方一样。
再次,“互补”还表现为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
最后,“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了新的生长和发展。
以上几方面的“互补”显然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3、简述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的主要观点。
第一、比较文学是一种没有语言、种族和政治界限的文学研究;第二、对比较文学来说,比较历史上毫无关系的语言和风格方面的现象,同研究从阅读中可能发现的相互影响和平行现象一样很有价值;第三、比较文学不能只用来研究文学史(渊源和影响),而且也要用来研究评论和当代文学;第四、比较文学从国际的角度来研究一切文学的,一切文学创作和经验都有统一的一面,因而存在着从国际的角度来展望建立全球文学史和文学学术这一遥远的理想;第五、比较文学的性质和对象决定了不可能只局限于运用单纯的比较方法,在比较文学的论述过程中,“描绘、特性刻画、阐释、叙述、解说、评价等方法都同…比较‟一样经常运用”。
四、论述题。
1、谈谈学习比较文学的必要性和意义,请举例说明。
(1)比较文学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遏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危机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沟通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民,通过对话使他们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以至互相欣赏。
比较文学就是促使人们进行沟通的方法。
(2)比较文学有助于扩展人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着高科技杀人武器和无处不在的恐怖活动的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扩展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之恢复丰富和美,实在是当务之急。
比较文学注重在多元之化中欣赏不同的文化之美,它可以提供给我们多种多样的欣赏的快乐。
(3)比较文学有助于从他人观点更好地了解自己。
比较文学提供了一种用别人的眼光来审视文学自我的可能,当我们发现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特殊诠释,或西方发现我们对于西方文学的不同理解,往往都会形成一种启发和惊喜。
(4)比较文学是参与和更新世界文学建构的重要途径。
比较文学在与他种文学的交往中,以“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为已任,是沟通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2、为什么说将比较文学历史的前半段概括为“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是不科学的?法国的比较文学不仅十分丰富,而且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任何企图将复杂的现象勉强纳入一个“法国学派”或“影响研究”来概括,都是不科学的。
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里昂设立,由戴克斯特担任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
他曾做了“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讲座。
后来,戴克斯特的同学倍兹撰写了《比较文学书目集》,并且在《海涅在法国》、《比较文学诸研究》中特别强调文学与美学、历史学、心理学诸方面的关系,开拓了法国比较文学的领域。
戴克斯特逝世后,巴登斯贝格接任了里昂比较文学讲座的职位。
他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
他创办了《比较文学评论》以及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使巴黎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的中心。
他特别反对仅仅对两个不同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他总是用充分的实际材料来支持他的结论。
其主要著作有:《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等。
此后,法国不少大学相继开设了正式的比较文学讲座。
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法和成果都作了系统论述。
他的观点代表了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但服以欧洲为中心来讨论比较文学的性质和任务,有很大的局限性。
1968年,热纳著《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认为,比较文学不应该排斥文学理论和美学问题。
后来,一些法国学者意识到比较文学应该重视欧洲以外文化传统的文学,如艾伯格、基亚等。
综上所述,法国比较文学是发展与复杂的,不能简单化。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2)一、填空题1. 素材指的是原始材料,它往往是触发作家思考的实际生活现象、人物、传闻、轶事。
当作家采用这一原始材料,经剪裁,并将它写入作品时,它就成了题材。
2.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就是题旨或称“ 母题”。
3.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4. 象征是以外在的、可见的事物,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的意义。
它所强调的不是直接的、具体的物象,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意义。
5. 原型一般是指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包括题材、题旨、主题、意象等等。
6. 通过原型批评,比较文学的主题研究进一步与心理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结合在一起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7. 不同文化体系的读者显然有不同的“接受屏幕”,这种不同,反应着他们不同的文化心态和心理结构,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8.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我们说一个作家受到另一个外国作家的影响,首先是指一些外来的东西被证明曾在这位作家身上或他的作品中产生作用,这种作用在他自己国家的文学传统里和他自己的个人发展中过去是找不到的,也不会产生的;同时这是一个有生命的移植过程,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来。
9.我国三次大规模的文学冲突,一次发生在魏晋时期印度佛教大规模传入之时;一次发生在五四时期,西方民主、科学思潮引进前后;一次发生在马克思主义逐渐取得统治地位的20世纪20年代后。
10.“启发→ 促进→ 认同→ 消化变形→ 艺术表现”,这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
文学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表现为其中的某些环节。
11.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接受和影响的模式是X作家和Y作家,或X 作家在Y国。
12.在差别的相互作用中求得发展有各种复杂的途径,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他者原则”和“ 互动原则”。
三、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和利用共同的题材。
(V )因为有些题材往往在许多国都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2.文学间的互相影响就是指文学活动中模仿、同源、借用、流行。
(X )模仿、同源、借用、流行都和影响有关,但都不完全等同于影响3.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接受和影响的模式只有X作家和Y作家以及X作家在Y 国两种。
(X )X作家和Y作家以及X作家在Y国两种模式是目前我国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但接受和影响的模式远不止这两种,是十分繁复的、三、简答。
1、举例说明外国文学和西方思潮在中国传统题材和主题流变中的表现。
五四时期,外国思想、外国文学大量渗入中国,传统的主题和题材由于引进了新的观念,新的文学形式而获得了新的生命。
如昭君的故事传统主题有写红颜薄命的,有写爱情与政治矛盾的,有写恶人恶报的等等,而真正使其发生根本改变的是五四时期郭沫若的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之一的《王昭君》。
这个剧本里,首先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同时还有对个人价值和对于人性的承认。
这些观念无不代表着大量从西方引进的民主自由思想。
2、简述中西诗学比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在于: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眼界日益开阔,交往日益频繁,世界文化正在趋向综合,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的理论只适用于地球一隅,而要求它能解释全球各种不同体系的文学现象。
一种文学理论,如果它是普遍的,不仅要能解释西方文学现象,而且要能解释东方文学现象。
可能性在于:首先,文学创作是统一的,因为人类有着共同的体验形式,如欢乐与悲伤,希望与绝望,离别与聚会等,也有共同的生命形式,如个人与社会,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等。
尽管内容千变万化,但这些共同形式却反复。
其次,文学经验是统一的,任何文学都得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存在的价值、文学存在的特殊形式以及诗人的感受方式、诗意等等,所以从全球角度探索文学共同特点与规律才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