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A2016年陕西中考模拟试题语文试题(均为原创)一、积累和运用(共6 小题,计17 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2分)A.沮.丧篡.夺(cuàn)含辛如.苦锲.而不舍(qì)B.包罗.博识.(shí)凛然生畏.衣衫褴.褛(lán)C.荒.诞愤懑.(mèn)纷至踏.来拈.轻怕重(zhān)D.气.派剽.悍(biāo)见风始.舵脍.炙人口(kuài)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为了参加下届冬奥会,队员们都在拼命地训练,几乎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
B.素有“新加坡之父”的李光耀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但他的丰功伟绩....会永远被世界人民铭记。
C. 令人气愤的是,近20年来,荷兰不仅没有对“章公祖师”肉身像的来源进行彻查,反而在大庭广众....展出。
D.谈到正在紧张建设的西成高铁,方玮峰说,只要进展顺利。
可以畅想,两年后,陕西人早上西安吃泡馍,中午成都吃肥肠粉,将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清静和雅”系列钧瓷茶壶作为官方礼品馈赠给参会的外国元首及政要。
;。
事实上,大宋官窑的陶瓷作品,近年来多次被国家领导人选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及政要。
①另一半是天青色的瓷壶,象征高贵②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③此次APEC会议定制的茶壶中有一半是中国红,寓意吉祥④钧瓷过去是以大件居多,要烧制像茶壶这样的精密小件,对技术工艺要求很高⑤“清静和雅”系列茶壶是借鉴大宋官窑传统壶型,应用于钧瓷上创新而来A.⑤④②③①B.②⑤④③①C.⑤②④③①D.②③①④⑤4.经典诗文默写(第(1)—(7)题,任选五题....)。
(6分)....。
第(8)—(10)题,任选一题(1),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2)夜来南风起,。
(白居易《观刈麦》)(3),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4)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5),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6)子曰:“,可以为师矣。
”(《论语》)(7)其间千二百里,,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8)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朱自清《春》)(9)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毛泽东《沁园春·雪》)(10)后来啊/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余光中《乡愁》)5.按照要求,完成下列的题目。
(3分)①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②面对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③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寻找环境与经济的平衡点,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1)第①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分)(2)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分)(3)请在第④句的横线处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1分)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填空。
(2分)我没法解决这个难题,只得修一道围栏把庄稼圈起来。
我大费手脚,好不劳累,才完成这份活儿,尤其是因为我需要赶速度。
然而,尽管我那片庄稼地挺小,我把它全部围好也花了约莫三个礼拜光景。
(1)上面这段文字中的“我”是谁?(1分)(2)“我”为什么要将庄稼圈起来?(1分)二、综合性学习(7分)7.请参加以“思热土,品乡愁”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7分)【活动一:思热土】“几十年来,他时时刻刻思念着家乡的热土。
”此句中的“热土”为的意思。
(横线处填写序号)(1分)A.指长期居住过的,有深厚感情的地方。
B.指经晒过之后,摸起来温暖的土地。
【活动二:赞家乡】“谁不说俺家乡好……”虽是一句歌词,但饱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情感。
请你也写一段话,赞一赞你的家乡。
(2分)【活动三:品乡愁】余光中说“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你认为乡愁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2分)【活动四:抒真情】在本次活动中,班委组织了一个歌唱比赛。
你们小组参赛曲目是《故乡》,请根据歌词说说你们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
故乡(歌词)忽然间一片云飘来,我怎会潸然泪下,那泪珠掉落花间,花儿告诉我你想家啦,突然看见肩上行囊,行囊问我家在哪啊,家在风起的地方,离开她已多少年啦……三、阅读(共15个题,计46分)【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计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养命之源”五门堰①素有“养命之源”之称的陕西省城固县“五门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陕西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至今仍发挥灌溉作用的唯一一座古代水利工程,素有“陕南都江堰”之称。
②此堰系截湑水河流而建成的低坝拦河灌溉工程。
五门堰由堰口、堰坝、堰渠三部分组成。
工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拦河坝长374米,坝高1.2米,坝顶平台宽2.5米,坝坡宽15米。
渠首五洞下500米处,设有进水龙门2孔,退水龙门4孔,可控制水量,设计科学合理,颇有四川都江堰建筑之风。
干渠长8.9公里,引水量2.5立方米每秒,现灌溉农田7300余亩。
③据《城固县志》记载,五门堰最早修筑时间是新汉王莽时代。
堰口先是土筑,遇大水崩溃,元朝至元年间(1335—1340年),城固县令蒲庸对已崩溃的土坝重新修建,在土坝的原址,用块石垒砌,建起一座拦河石坝。
在石坝底端,开五个放水涵洞,可以启闭。
在每个涵洞出口,砌一条引水石渠,坝东两条引水石渠,坝西三条引水石渠,故名“五门堰”。
④明代弘治、万历年间,三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建,使五门堰效益巨增。
据《五门堰碑记》记载: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城固县令郝晟主持重开斗山石渠,“深两丈,广倍之”,水量巨增。
明万历三年至七年(1575年-1579年),县令乔起凤扩建五门堰,“创修各洞湃水口,计田均水”,即现在控制水量的斗、升门,这个比较科学的均衡用水管理办法一直延用至今。
明万历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595年-1598年),县令高登明“私捐俸金,更木易石”,又主持修建五门堰,至此,五门堰水利工程才大抵告成,“共有分水洞湃三十六处,浇田五万余亩”,居城固群堰之首。
⑤解放后,五门堰又经多次整修、扩建,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成为城固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
现在的五门堰五洞中东南边的两个进水口仍在使用,西北边的三个洞已被封死。
原因是进水太多,用不了,由此可以联想到历史上五门堰的农业发展该是多么得天独厚,时至今日,还在发挥灌溉功能,而且水量充沛。
⑥1992年,陕西省建立了五门堰博物馆,将其列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门堰水利博物馆的成立,既填补了陕西省迄今无水利博物馆的空白,又有利于对五门堰水利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馆内藏有53通水利修建碑、水利纠纷碑、水利保护碑、歌功碑、堰产碑等历代碑石,号称“小碑林”。
这些碑石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五门堰的创修、管理等历史。
碑文语言流畅,字体娟秀,雕刻精湛,不仅为研究我国古代农田水利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还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⑦博物馆成立之后陕西省又出资300多万元对五门堰的明清古建殿宇、楼阁、碑廊等进行修葺和重建,使得古堰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的开展,两岸的植被已被完全保护起来,与附近的万亩橘园遥相辉映,迅速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8.请概况第③段至第⑤段的主要内容。
(3分)9.文章第②段列举一系列数字,有什么作用?(3分)10.“(五门堰)是陕西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至今仍发挥灌溉作用的唯一..一座古代水利”,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分)1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3 分)A.据史料记载,五门堰是新汉王莽时修建,是保存最完整、时间最久远,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B.在明代,五门堰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建,到明万历二十六年五门堰水利工程才大抵告成。
C.五门堰博物馆内的石碑,都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地记载了五门堰的相关历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D.经过修葺和重建,五门堰焕然一新,和周边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已经成为了陕西城固旅游胜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18分)少年阿拉的麦收季节符利群马上要收麦了,可阿妈的腿还没好,阿爸呢,细胳膊细腿的能割麦吗?再说还得照顾阿妈呢。
阿爸阿妈很头疼,十四岁的少年阿拉这时挺起小小的胸膛,承担起了收麦这重要的任务。
四点钟,阿拉就醒了,他睡不着,他的眼皮兴奋地跳动,脑子里幻想着收麦的情景。
可是,小小少年,你能顺利完成这项任务吗?A五月早晨的天空十分明净,淡蓝的天空衬着几缕细长白嫩的流云。
草花被一夜露水一浸,浸出青涩清香的气息。
阿拉蹲下身,目光从齐茬茬的麦芒间隙望去。
眼前的麦穗饱满结实,麦秆美丽整齐,像一片金色的森林。
现在,这片金色森林即将消失在他手中。
他轻轻地用掌心碰触麦芒,感觉这奇妙幽微的疼痛与刺痒。
“阿拉快割麦啊。
”有人从麦田经过朝他喊。
阿拉应了声,跳进麦田,戴上手套,握紧镰刀。
阿拉握紧左边的麦秆割下去,新镰刀的蓝光一泛,麦秆立刻倾倒在阿拉手中。
阿拉举起麦秆看新收获的第一镰,内心喜悦无比。
阿拉开始了第二镰、第三镰……很快他发现左边割麦非常别扭。
阿拉试了试从右边开镰,这一试,阿拉发现左边开镰的方式奇蠢无比。
当他挺直腰背歇气时,发现身后衍生着一条金黄色的弯弯曲曲的麦龙,一直一直追随他的脚后跟。
阿拉跑到高高的田埂,看到原本完整无缺的麦田,在他双手的改变下,出现了一个如月牙又如狗噬的豁口,豁口后拖着一条弯弯的麦龙,静静摊开在大地上。
“阿拉快点割麦啦。
”田埂上响过啪啪啪的光脚板声。
阿拉跳下田埂继续割麦。
汗水不断地从十四岁少年的额头淌下。
阿拉突然感觉脸颊痒得难受,然后是手,胳膊,胸前,到后来背脊处像是有几百只蚂蚁在啃噬,然后自下而上延向脖子,自上而下延向腰背……抓不胜抓,挠不胜挠。
阿拉脱下衣衫,只剩下长裤。
他用衣服拼命拍打全身,又抓又挠,甚至用嘴去咬手臂的红疙瘩。
一阵风吹过来,阿拉打了个大激灵。
身上的痒一下子止住,像是一阵来势汹汹的急浪,瞬间无影无踪。
阿拉疲惫不堪地倒在地上,像一匹中箭的小兽,嘴里发出微弱的哀叹。
他把草帽盖在脸上,又撩起几绺稻草盖在身上。
几只小虫子爬上阿拉的耳朵,阿拉捅捅耳朵,嘟哝了声“去”,用食指将小虫子轻轻碾成一抹绿绿的汁液。
阿拉闻了闻手指,指头有青草腥气。
五月温暖的阳光照在阿拉身上。
阳光的气味,青草的气味,泥土的气味,稻草的气味,麦子的气味。
阿拉一时迷失于明媚灿烂的麦收季节……一阵凉风把阿拉唤醒。
B阿拉一抬头,太阳已挂在村口西边的树梢,像个通红的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