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秦的统一

1秦的统一

第1课、秦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2、过程方法与能力
要求对本课教材内容整体把握,培养综合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秦朝的政策措施中,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问题的思考,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就所学秦始皇的主要史实,培养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秦灭六国是战国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的意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战国七雄是哪七雄?
生:战国时期,战国七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

学生一边回答一边向学生展示《战国形势》图,依次显示七雄)
师:战国七雄当中最后哪个国家统一了六国?
生:秦国
师:大家回忆一下,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
生:
师:秦朝又是采取什么策略灭掉六国?
师:秦国采取“远攻近交”的策略(指与邻近者交好,而对较远者施用武力),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喊赵薇去演戏),统一了六国(展示《战国形势图》秦灭六国的过程),公元前221年,秦皇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展示《秦的疆域图》)。

定都在咸阳(在陕西省)。

师:请同学们分析,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启发议论)秦在统一之前是什么状况?生:秦统一之前,各诸侯国割据混战。

师:“秦的统一”完成了统一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二,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秦统一后,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

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秦朝的疆域图,秦朝的疆域北至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东到东海,面对这么辽阔的疆域,秦始皇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去巩固国家的统一?(指导学生看P50的正文,让学生回答)我们一般回答措施类的问题的时候,一般哪几方面进行思考?
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

师:大家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阅读书本找出秦统一的措施。

(板书:秦统一的措施)
师:在政治方面的措施有哪些呢?
生:
师: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首先是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天下所有的大小事务都由皇帝决定)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德高过古代的三皇五帝,于是以为“王”的称号已不能够显他的尊贵,于是采用“皇帝”的称号。

他自称“始皇帝”,并幻想后世子孙从“二世”“三世”传至“万世”。

从此,“皇帝”一词,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在中央,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在地方,废除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在全国内设立36郡,郡设郡守,郡下设县,县有县令。

所有官吏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郡和县是地方政府,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中央行政机构,地方的权利集中到中央,中央的权利最终集中到皇帝的手上。

秦始皇通过实行郡县制,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通过三公,再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

师:在经济方面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师:我们看一下,各国货币各不相同,齐燕赵使用的是刀币、楚国使用的是蚁鼻钱,赵魏韩使用的是布币,相当混乱,经济交流造成极大不便,还影响到国家政治上统一的巩固。

所以秦始皇下令废除了各国的旧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也叫秦半两钱)作为通行货币在全国推行。

这样就克服了在流通、换算的困难,促进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

除了统一货币还统一了度量衡。

度、量、衡、三个字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生:度是测量长度的工具,量是测量容积的器具和单位,衡是测量重量的工具或单位。

师: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差异很大,单位和进位都不一致。

秦始皇废除六国的旧度量衡,以秦国原来商鞅制订的度量衡为基础,制定了新的度量衡制度颁行全国。

提问: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什么历史意义?(启发学生议论,教师归纳)
生:促进经济的发展。

师:统一了货币,统一度量衡,消除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促进了各族人民经济的交流。

在思想文化方面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师:大家看一下这幅图,一个“马”字和一个“安”字,各国的写法各不相同。

假如秦始皇要颁发政令,那么原来六国的百姓看得懂吗?看不懂,这必然会妨碍政令的推行。

所以,秦始皇命李斯等人对进行文字整理,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同学们看小篆的笔画圆润,注意能够辨认出那些字体是小篆。

小篆逐渐被笔画简单的隶书所取代。

统一了文字,有什么意义呢?统一文字后,大家都能够沟通交流,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师:我们再看一下,看这两幅图片,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在思想上又采取了什么措施?生:焚书坑儒。

师: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不久,采取丞相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

焚烧的是哪些书?哪些书可以保留下来了?
生:一是统一前六国的史书,二是民间私藏的诸子百家著作;百姓只可以保留秦国的史书、医药、卜筮、种植的之类的书籍。

师:焚书的第二年,一些方士、儒生批判秦始皇的治国政策,结果,秦始皇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活埋。

这就是“坑儒”事件。

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加强思想的统治。

师: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来加强思想的统治,一方面有利于巩固统治,但一方面又使得古代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摧残了文化。

师:我们看最后一个方面,在军事方面所采取的的措施,看哪位同学能够找到?
生: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南征越族开灵渠。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秦朝的疆域图,在秦朝的北方是匈奴。

北方的匈奴不断进犯秦朝,为此,秦始皇派大将蒙恬进行反击,收复了河套地区。

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展示秦国的疆域图)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南征越族,开凿灵渠。

春秋时期,南方两个诸侯国。

(生答:吴越)。

越族就包括了当时吴越及附近的居民。

战国时,越国被楚国所灭,越人流散东海沿海及江南各地,后称“百越”。

在南征越族的时候由于交通不便,为解决运送军粮问题,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是长江流域的支流湘水,这条珠江流域支流漓水,所开凿的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把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联系起来。

师:我们最后来思考一个问题。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秦始皇比较有争议性的皇帝。

有人认为他是千古一帝,而认为他是暴君,那你怎么评价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公?
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他修筑长城、广建宫殿陵墓(比较有名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师:对于人物的评价,我们要从两方面来进行评价,要把历史人物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当中进行评价。

还有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秦始皇他推行很措施,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秦始皇的功大于过。

板书:
秦的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