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地理 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云南地理 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八章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自然地域分异热量、气温、水分条件的成因,是构成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区域独特性的最主要的背景。

另外云南处于几个主要自然地理区域(热带与亚热带;亚欧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东亚季风与南亚热带季风)之间的结合位置,使云南内部差异加大,过渡性明显。

云南自然地域分异极其复杂,带中有区、地域不连贯、空间范围小、狭长等,划分中难以取舍等。

云南省自然地域分异方案——综合自然区划分区系统:1.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1.1滇西、滇西南山间盆地地区1.1.1西双版纳低中山盆谷区1.1.2德宏、孟定中山宽谷区1.2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1.2.1河口中山低谷区2.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林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2.1滇西南中山山原地区2.1.1思茅中山山原盆谷区2.1.2临沧中山山原区2.1.3梁河、龙陵中山山原区2.2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2.2.1蒙自、元江高原盆地峡谷区2.2.2文山岩溶山原区3.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3.1滇东高原地区3.1.1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3.1.2楚雄红岩高原区3.1.3曲靖岩溶高原区3.1.4昭通、宣威山地高原区3.1.5丘北、广南岩溶山原区3.1.6大理、丽江盆地中高山区3.1.7金沙江河谷区3.2滇西横断山脉地区3.2.1保山、凤庆中山盆地宽谷区3.2.2腾冲中山盆谷区3.2.3云龙、兰坪高中山山原区3.2.4怒江高山峡谷区4.亚热带东北部地带(云南东北部山原湿性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4.1滇东北中山山原河谷地区4.1.1滇东北边沿中山河谷区4.1.2镇雄高原中山区5.寒温高原地带(青藏高原东南缘针叶林暗棕壤地带)5.1滇西北高山高原区5.2中甸、德钦高山高原区二、自然灾害1、灾害特征云南的地质、地形、气候等是成灾的背景环境。

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

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

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

纵观云南50年的自然灾害史,云南的自然灾害呈现出5个明显特征即: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危害强度大和抗灾救灾工作难度大。

一是灾害种类多。

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

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

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

二是灾害分布广。

根据前面的地震分布图可知。

云南全省均处于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9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级地震的安全地带。

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129座县城中,有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

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

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

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则占全国的30%。

由于无雨就旱、有雨则涝,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低温冷冻、风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

四是灾害强度大。

云南自然灾害中重特大灾害居多,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据多年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云南占全国的一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损失云南也居全国首位。

五是抗灾救灾难度大。

受制于交通和地形,一旦成灾,道路即毁,可通达性差等。

2、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云南发生频度最高、影响面最广、成灾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

洪涝灾害:低温冻害:冰雹:2015年8月12日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布嘎乡发生特大冰雹灾害,已造成6000多户2万多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3000多亩。

2016年2月10日18点05分,强降雨加冰雹的极端天气突袭昆明阿子营,导致烤烟受灾5202亩,蔬菜受灾1483亩,玉米受灾3025亩,直接经济损失1960万元。

2016年4月22日下午,沧源县境内出现持续雷阵雨天气现象,并伴有冰雹,冰雹如鸡蛋般大小,多数民房琉璃瓦粉碎性坠落,家具、电器损坏严重,造成该县5700余人受灾,农作物和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970余万元。

地震:由于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地震灾害频发,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

泥石流:云南省是全国受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山地较多,地形陡峻,降水集中,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

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

滑坡:农业生物灾害:森林火灾:【作业:发生在近三四年的各种自然灾害,分析其空间、时间特点】三、环境与生态问题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省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境内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对防治山地灾害、调节和稳定河流的水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从50年代后期起,云南成了国家和地方主要的木材输出省,仅仅20多年的时间,森林覆盖率从50%以上下降到24.9%,活立木蓄积从14亿立方米以上减少到9.1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启动一系列措施,使森林资源数量上升,森林覆盖率又提高到49.91%,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较为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

云南的规划是在55%以上。

2、生物多样性减少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除热带荒漠和红树林以外的所有类型。

多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收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面积50年代初期有105.5万公顷,80年代初期下降到55.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1.5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热带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得热带雨林功能降低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森林的砍伐和大量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下降。

犀鸟、长臂猿、懒猴等已经很少见;滇西北一带的红豆杉,由于其药用价值,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过度开采,资源量急剧下降。

据统计,云南的399种鱼类中,大概有1/3的种类日趋减少或濒临绝迹;约有8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10.8%,高于国家7.7%的比例;生存受到威胁的高等植物至少有500种。

3、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全省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

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的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华暴发频繁,特有土著鱼种及敏感植物种群逐年减少,有的甚至灭绝。

4、自然灾害频繁云南省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怒江等断裂带。

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2%。

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土壤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云南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有洪水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因河道防洪标准低,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有的坝区因引洪能力不足,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

5、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

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仅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田生态失衡,农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而且妨碍了蔬菜“绿色”品牌创立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将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6、人为破坏严重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管理滞后,造成了矿区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空气污染;弃渣等堆放占地及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和斜坡稳定性下降,使本来就很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

由于治理恢复的速率远远落后于矿区破坏动物速率,矿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

近年来,公路、水电建设项目较多,发展较快,一些项目的生态保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植被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加大了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7、土地退化加速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贫瘠,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

云南省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9%。

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5.1亿吨,平均侵蚀亩数1340吨/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蚀深1毫米。

云南省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系云南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

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由于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贫困山区陷入开垦——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再开垦的恶性循环。

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问题之一。

云南省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化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多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

目前,这些地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

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可利用面积1.78亿亩),建植人工草地777万亩,退耕还草425万亩,就整体来讲,草原石漠化、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和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