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住宅建设论文

新农村住宅建设论文

浅析新农村住宅建设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建设
引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1 为何要建设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
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要坚持五个机制:一是投入机制,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对农村投入增长的机制。

二是工作机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涉农部门的事,党和政府的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都要有“一盘棋”的观念,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时都要向农村倾斜。

三是引导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建立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激励机制。

四是加快建立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

五是逐步建立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新体制。

2 新农村建设遇到的问题
2.1 新农村规划受人为影响较大
新农村的规划是把几个小的自然村整合为一个比较大的中心村,从而达到土地,公共设施的最大利用化和节约化。

新农村的规划应该突出他的自然性,合理性以及和农民的生活习惯相适应性。

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些手中握有权利的人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自己对于农村规划的无知和其本人思想的落后,使得新农村的规划不能按照其合理的方式发展,村庄的街道横平竖直,显得尤其呆板,出现很多一模一样的村庄,乡村的布局几乎相似,让人身处其中的时候没有一点新鲜感和成就感。

我们的规划师在这样的条件下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水平,从而使自己的设计的合理的,科学的规划作品一改再改,最后是一部好的规划作品成为了权利的牺牲品。

2.2 住宅设计单一,没有从农村实际出发
在设计方面,设计师提供多种的户型选择,由于户型的选择的时候,选择人(一般不是农民本身)带有一种攀比心理,为了突出业绩和节省自己的时间精力。

所以在户型的选择中没有考虑到村民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习惯,选择了一些看起来华丽但是用起来却不实用的户型。

比如现在的户型中在节省土地资源的原则下一般把院子设计的都比较小,然而在我们目前还不是机械化农业的前提下,大部分农民还需要一定的场地去晾粮食等,老的农村户型一般都是把房顶建成平的以方便晒粮食,新农村在户型屋顶的选择上根据笔者调查大部分屋顶为斜坡式,使得农民在一定程度上的不方便;还有就是牲畜家禽的养殖问题,一般农户都有自己家养的牲畜,这样可以增加一部分家庭收入,然而新的农村社区设计为了达到卫生方面的要求,一般不设计牲畜家禽的养殖的场所。

在调查中,农民也明确表示不想集中化养殖。

笔者认为在我国农业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下,集中化养殖有些过于理想化。

其实可以尝试沼气池的使用,这样可以解决牲畜家禽粪便的清理和卫生等问题,也可以使得农户家的一些能源自给自足。

3 解决新农村住宅设计合理性的办法
村庄规划要按照地貌类型和自然条件灵活布局,以改建为主,新建为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利用山形地势,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形成不同风格,设计成自然村落式、农村社区式、田园农庄式、城郊集中式,形成较为自然的村
庄形态,防止千村一面的线条式新村建设。

在建设前要坚持以人为本,多问问群众乐意不乐意;建设中要体现统筹兼顾,建成后要绷紧科学发展这根弦,多考虑长远谋划,引导农村适当集中建房,实现集约用地,搞好“道路、供电、通讯、供排水、公共活动场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配置,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沼气、秸秆造气)等可再生能源。

注意体现地方特色和农村风貌。

使新民居不仅成为美观实用的居住场所,而且成为承载人文精神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政府相关部门要优先抓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农村新村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和新民居建筑设计;要组织一定的财力、人力,加强对农村新村规划的完善、细化和修编工作,包括居住区道路、房屋、绿化、地下管道、公用设施的设计布置等内容,从规划上保证农民住宅建设科学、合理。

逐步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建设,可采用“财政拨一点,涉农资金调剂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农民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整合农村饮水、农村道路、村庄绿化、农村沼气等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切实解决好新民居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问题。

因地制宜: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东、中、西部地区有差别,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村庄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完善。

立足已有条件开展村庄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经改造后能用的房屋和设
施,都要加以充分利用。

农民急需的是配套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改变村容村貌。

量力而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尽管中央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财政向“三农”的投入,但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新农村建设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础,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突出特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把是否能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突出农村特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农村若是失去其特色,只会变成一个个微型城市,很难吸引到适合的投资与寻求差异化的城市游客。

4 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课题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曹明贵,盛正国,念延辉,等. 新农村的制度建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李立清,李明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经济学家, 2007(1):
作者简介:
赵永刚,男,1976年7月生,平顶山市诚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