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一、美文诵读:课前三分钟: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头还是生活。
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
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
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的心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二、预习指导:1、早读自修课20分钟结合《张中丞传后叙》注释通读文章。
2、走进作者。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在诗文创作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3、用红笔圈画出导学案中疑难处,小组讨论寻求帮助。
三、专题内涵解说---“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四、学习目标:1、读懂文意,辨识文中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把握作者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五、背景补充:韩愈出于正义感和对投降派以及腐朽势力的憎恶,更是出于希望改革朝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
六、自主学习。
1、阅读全文,给方括号前黑体字释义;给划线的句子翻译。
2、自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句,同学间交流解决。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1 翻译画线的句子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1 翻译画线的句子(1)(2)(3)2 文章2---4段中举出了当时社会上哪些诽谤张巡、许远的说法?作者是如何反驳这些诽谤之词的?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
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
”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巡怒,须髯辄张。
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
”众泣不能仰视。
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
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嵩无子。
张籍云。
1 翻译画线的句子(1)(2)(3)问题探究:2 文章5---6段中共补叙哪几个人物,结合全文谈谈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分别突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张籍转述了于嵩的话,补充了几个细节,这对表现张巡的个性有何作用?七、点评与展示质疑八、课堂检测、翻译题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2.人相食且尽。
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3.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4.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九、文言沙龙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王曰:“何以知之?”②何所……?(所……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卖炭得钱何所营?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⑤孰与……?(与……比哪个……?)吾孰与徐公美?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⑦独……耶?(难道……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②何……为?(……干什么呢?) 《鸿门宴》:何辞为?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⑥安……哉(乎)?(哪里……呢?)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⑦不亦……乎?(不是……吗?) 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3.表示感叹①何其……也!(多么……啊!)《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②直……耳!(只不过……罢了!)《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⑤亦……哉!(也真是……啊!) 《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表揣度①无乃……乎(欤) (恐怕……吧?)(兼表反问) 《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日饮食得无衰乎?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师说》:其可怪也欤?④……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5.表示选择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 《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