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思考傅志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改变,高校原有的办学体系造成招生不足,学生分配困难,为了应对局面,同时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各高等院校在原有的工艺美术专业基础上建立了设计系或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如装潢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和服装设计专业等),大家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步入21世纪,回顾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并结合社会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许多不容回避的新问题。

例如:面对新经济运作下的社会构成对创造性人才的要求,是建立相对应的专业培养结构,还是行之一贯地计划办学?面对知识更新、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势态,确定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面对浮躁、功利等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如何建立更有效的课程教学保障机制?面对各高校大量扩招、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各高校专业雷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窘况,我们该如何应对?种种问题都直接关联着高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这一根本。

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近期查阅了国内外一些现代设计教育资料,先后走访了华中、华东部分高校,考察了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校,对其办学思路方向、教学设施、师资人才培养引进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感触颇深。

再三思虑之后,在此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提出四点设想,以期能对我们今后的设计专业教学有所增益。

一、明确办学方向,增强市场意识,瞄准社会需求,办特色专业著名设计理论家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王受之先生说过:“设计教育是因地制宜,跟随国民经济的具体要求和社会的具体要求而发展起来的。

因此,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具体设计要求,设计教育必须按照本身的需求而发展,千万不要完全模仿或者参考某一个国家的,或者某一个外国设计学院的体系。

国情不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提供可以完全照抄的模式,应该是综合各国之长,扬长避短的吸收,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包括人力、物力、资金、政策等等建立自己的体系。

”①同样,开办艺术设计专业也应因地制宜,切忌赶时髦、一窝蜂地抢着办所谓的热门专业,而置自身的具体情况于不顾。

不能眼睛始终盯着名牌设计院校名牌系科时髦专业,人家有几十年的丰富办学经验,有充足的经费,有良好的办学设施,还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等等,这些我们都无法与其相比。

但我们亦不可妄自菲薄,迷信名牌学校。

不仅要有战略眼光,还要有冷静的头脑,瞄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缜密而科学的市场调研分析,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积极办学。

只要社会需要,就开办什么专业,课程设置要有领先性,不一定要求条件成熟再办,可一边办一边完善,这样办学才有优势。

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所学越专业,就越受市场欢迎。

据去年广东卫视报道:专业性强的中专、技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远比一般本科毕业生走俏。

这难道对我们高校设计专业的特色办学没有启示与触动?此外,由于我们没有包袱,轻装上阵,不妨尝试开办一些目前国内最前沿的交叉性专业学科,如景观艺术设计、影视动画制作等。

据《上海青年报》2003年1月29日报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热持续升温,上海等大中城市急需景观设计师,但整个上海业界的从业者总计不过五百人,而真正称得上“师”的不足十人!据悉国内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景观设计专业。

业界所有的景观设计师均为建筑、园林专业改行。

再加上国内景观设计本来就起步晚、缺口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在此方面亦不具备优势,仅在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中开设了与此有关联的专业课程。

影视动画合成设计专业也如此,目前市场需求很大,国内高校除北京电影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稍稍具备优势,其他院校有的才刚起步,有的则正在酝酿筹办之中,据悉广东省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学系科。

因此,我们高校艺术设计办学不妨就这类“蛋糕”做做文章。

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行动,那就与人家名牌设计院校同处于一条起跑线上,不必老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

没有师资,就大胆引进、高薪聘请,同时可一边招生一边送教师出去培训进修;没有设备,就尽快购置;没有条件,就尽快创造条件,办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二、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结构,加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确定了学科的专业方向后,就应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

课程结构直接反映学生的素质,只有注重专业教学结构,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严抓教学质量,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来创名牌系科、名牌专业,我们的办学才有出路。

参考各国目前的设计教育体系,结合高校面临的具体情况,笔者设想的设计专业教学结构为:1.基础设计教研室:提供全系的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

具体负责设计素描、设计速写、平面构成、色彩理论与实践(色彩构成、归纳色彩)、立体构成、图形设计、字体设计、材料分析、预想图基础(专业水粉、马克笔、色粉笔、喷笔、丙烯等媒介)、模型基础(卡纸模型、石膏模型、粘土模型、塑料模型、混合材料模型、综合模型处理等)、摄影基础、电脑设计基础等课程的教学。

2.理论教研室:提供所有专业的必修和选修理论课程的教学。

如:现代设计史、平面设计史、世界艺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建筑史与现代建筑史、美学导论、市场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学、商标法、人机工学、建筑学基础、材料学基础、市场经济法则、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科学导论、景观建筑学等。

3.设计专题教研室:按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专题设计课。

这种具体专题的设计教育,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即早期采用模拟项目,高年级采用具体的、实际的项目,项目也应该具有从小到大的安排计划。

专题设计课程应尽量与实际的企业或者具体的项目挂钩,避免纸上谈兵,闭门造车。

②该教研室应该大胆借鉴国外不少设计学院的成功经验,外请大量的专业设计人员兼职教课,同时鼓励在职教师在教学之余积极参与设计实践,开办设计公司(前提是不影响正常教学)。

这样做既可缩小编制,避免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教员误导学生,又可利用专业设计精英及时把设计实践中最新成果与知识带给学生,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进行项目设计,使学生能够尽快地了解熟悉商业设计市场的真实情况,毕业以后能够很快地进入设计界工作,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

三、大力加强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目前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不能仅仅停留在画室(画素描、色彩)、教室(上文化课兼设计课)、计算机辅助设计室(电脑美术)这“三点一线”。

这样的教学环境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将很成问题。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创立起来的设计教学理念:设计=艺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当今设计教育公认的法则,然而包豪斯教育体系的中心课题——工厂中的手工艺教育模式:教师(艺术家、设计家)+师傅(手工师傅、形态师傅)③,却很少为我国高等院校所推崇,包豪斯的教学体制要求学生先学习半年的基础课(三大构成等)训练,然后进入实习车间学习各种技能,由“形态师傅”(传授艺术造型、色彩等绘画内容)和“工作室导师”(担任技术、手工艺和材料部分教学)共同负责教学。

由艺术家和工艺技师组成的双轨制教学体系成功地培养出了既具备现代艺术造型基础,又掌握机械生产、加工技术的新一代设计师。

④包豪斯最终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奠定了其在设计史上的重要地位。

当然,由于国情等具体情况不同,我们也不必完全照抄包豪斯,但笔者认为包豪斯的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设计教学模式:教室+手工作坊(车间),却正是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所缺乏的。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率先行动,做得较好。

例如深圳高职院、广东服装学院服装系、惠州学院服装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就初步实行了画室+设计教室+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室+实习制作车间+实习基地(公司)的“五点一线”教学模式,学生除了在画室、教室学习设计基本课程外,还有机会在实习车间、基地或公司进行大量的设计实践,因而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不少香港、外资公司都来要人。

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在注重设计理论、创意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即在教学环节中增添专业制作教室(作坊或车间)和各种相应设备设施,并积极建设各专业自己的实习基地或实习公司,鼓励学生到设计公司兼职实习,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毕业生推向社会后,必将大受欢迎,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竞争力。

四、大力加强教学软件(专业师资)建设,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如果说多媒体设计教室、画室、实习车间、模型制作室等是设计教学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那么专业教师及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则是设计教学必不可少的“软件环境”。

毋庸置疑,一支好的专业师资队伍是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保障,一个学校要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特色,教师起主导作用。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地位就如中学中“音、体、美小三门”一样,仍不被各校充分重视。

目前,不少高校设计专业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住房、办公及教学条件欠理想,工资偏低(相对于职业设计师而言),专业课时偏少,不少专业教师萌生跳槽弃教下海之意。

因为那些在设计公司谋职的同学、同行们的薪水要高很多,同样的劳动付出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这很难让在校的专业教师心理平衡,偏低的薪资待遇又怎能吸引社会上的设计精英来高校执教?这也就难免会产生高校专业教师纷纷跳槽、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了。

毕竟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已充分意识到人才师资的重要,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与机制,吸引大批内地的优秀人才师资。

因此,要想办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各院校就应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营造一个学术平等、风格包容的科研氛围,改变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偏见与轻视,制定对艺术设计特殊专业的倾斜政策,大力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薪资待遇。

从而从根本上杜绝设计专业人才的外流,吸引社会上的专业设计人才来校兼职任教,提高我们的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尽快摆脱困境、突出重围,开辟一条新路。

上述是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设定,我们只有做到:明确办学方向,增强市场意识,办特色专业;完善设计专业教学结构,加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大力加强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机制,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从社会的不同定位需求上建立起培养具有全面创新能力和素质的设计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1。

(日) 利光功:《包豪斯—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摇篮》刘树信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

蔡军, 梁梅:《工业设计史》,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美术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