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荀子(战国末期儒家代表)
代表语句:(1)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2)人之性,生而好利,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生而有疾惡,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

(3)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荀子?性恶》),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荀子?性恶》)。

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荀子?性恶》)。

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

“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荀子?礼论》)。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其性恶思想也被后人认为是其法家思想趋向的萌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