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绿野仙踪》的思想内容和成就【开题报告】

浅论《绿野仙踪》的思想内容和成就【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浅论《绿野仙踪》的思想内容和成就专业: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绿野仙踪》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神仙为外衣,以世情为内容,溶历史、英雄、传奇、神魔、世情诸类小说于一炉,《绿野仙踪》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以冷于冰修道收徒的为线索,写他抛弃万贯家财和娇妻幼子,于深山冷谷访道求师,斩妖赈民,广积阴功,引渡强盗、商人、浪子、狐、猿等位列仙班的故事。

采用一环紧扣一环的方式,顺次展示了封建社会一幅幅生活画面,表现了这个时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与炎凉刻薄的世态人情。

这些封建社会的生活画面是通过几组人物来表现的。

全面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歌颂作者的“仁政”理想。

我们认为《绿野仙踪》是非常复杂的小说,也是一部在描写动机表达与作品客观效果上很独特的一部小说:它既给我们几乎不容置疑地造成神魔小说的外表特征,又在内里严格地坚守着儒家思想、道德、人生情怀的阵地。

在《绿野仙踪》中,“绿野”意为红尘世界,“仙踪”指人间仙客的游侠壮举。

既写了冷于冰从红尘世界到上界天堂求仙访道的历历“仙踪”,又写了他心诚向道、普行善事、济贫救难的种种德行,也就是说,他的“仙踪”始终行走在人间。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一)总体研究的三阶段“最宏富,理想亦奇特”这个是黄人在《中国文学史》里面对《绿野仙踪》的评价。

而郑振铎则认为“《绿野仙踪》内容比《儒林外史》涉及的范围更广大,描写社会的黑暗面,也比《外史》也更深刻”。

《绿野仙踪》真正进入小说研究的视野,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黄人在《小说林》连载《小说小话》。

至今百年,有关研究之冷热兴衰,虽主要关系一部书之命运,但于小说史乃至文学史研究之大局,亦不无影响,值得做一认真回顾和反思,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至1948年。

这42年中,该书在国内先后有上海书局(1924)、上海大成书局(1924)、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4)、上海文艺出版社(1936)、上海新文化书社(1936)、香港广智书局(1935)等6家出版社出版,同时有日译本题日《不老不死:仙游记》(1933)问世,为今知唯一外文译本。

此间黄人《小说小话》首发评论此书,为近世《绿野仙踪》研究之始。

此后他又著中国人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仍给此书以较高评价。

续后评介此书的有郑振铎《文学大纲》(自1924年《小说月报》连载至1927年出版)、范烟桥《中国小说史》(1929)。

但是,此间最值得注意的当推两篇研究论文:一篇是郑振铎于1929年5月发表于《小说月报》的《清初到中叶的长篇小说的发展》第一次较为全面地评价;另一篇是吴辰伯于1932年1月发表在《清华周报》的《(绿野仙踪)的作者》,第一次初步勾勒了李百川的生平。

这些研究开创并推动了《绿野仙踪》研究,成为当时的一个学术热点,奠定了后世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第二阶段,1949至1984年。

这36年中,国内有上海光明书局(1950)、香港文光书局(1955)、台湾河洛图书出版社(197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台湾广文书局(1980)等5家出版社出版此书,另外有香港广智书局的重版。

但研究者甚少,表现在当时出版的不下几十种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中,仅有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等数种对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做一般性介绍,而未见有论文发表,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1985年至今。

这23年来,《绿野仙踪》的出版与研究逐渐升温。

笔者所知我国大陆、港、台等地包括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各家,此书的出版包括各种影印本、整理本、校点本等,就至少有31次之多。

各种版本大都撰有《前言》或《后记》,对本书作者、版本、思想与艺术等有所论述。

同时有关研究论文逐渐增多,至今统计可得计30篇。

另有学者王进驹著《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徐君慧著《从金瓶梅到红楼梦》等书中设专章论析,还出现了多篇以此书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

如此等等,标志《绿野仙踪》研究的空前兴盛。

以上《绿野仙踪》百年出版与研究的情况,除至今没有研究专著出版之外,其被整理出版至少有43次之多,数量上远过于单篇的研究论文(32篇);论文的发表又几乎集中在最近的20年内,可知《绿野仙踪》的研究与其在读者、社会中的影响,也就是与它的实际的价值和应有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而就研究本身而言,数量有限的论文,虽然也确有某些深入的探讨,但主要的贡献也还只是分别地涉及某些方面问题。

(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研究在思想内容方面,黄人最先提出此书题材“盖神怪小说而点缀以历史者”。

此后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认为此书“借神怪以颠倒权奸,.极含谴责之意”,指出《绿野仙踪》“通过明代嘉靖年间冷于冰求仙得道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看法和政治见解”。

从对此书题材的把握上说,实际附和了黄人的看法。

林虹认为“《绿野仙踪》的三大板块内容是有机地统一于神魔内容这个主体结构之下,而各板块内容虽能自成段落,但又互相穿插照应,连而不混,分而不散,使得全书内容虽杂,脉络却较清晰”而“选取冷于冰求仙得道这个神魔内容作为全书线索,将讲史和人情内容串联起来”,并指出作品神魔、讲史、人情三大内容又各取前人之长,神魔板块取《西游记》以中心人物贯穿始终,而以冷于冰为线索:讲史板块取《水浒传》围绕聚义、忠义大业的人物传递法,呈现出一人引出另一人、一事激发另一事的连锁反应结构;人情板块取《金瓶梅》家庭切入法,不受时地限制地展现多个家庭,对小说结构的分析相当精当。

侯志义针对黄人的说法,认为它不仅“点缀以历史”,而是反映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内容的、具有强烈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绿野仙踪》“托明代嘉靖之名,实写清代乾隆之世,借冷于冰求仙得道故事,寄予他的政治理想”的构思特点。

林虹认为,神魔内容不过是讲史和人情内容的线索,讲史和人情才是作品主体,因为他表现的思想性是入世,“表现在贯串全书的一种人生哲学,即作品第二回首次出现以后又屡次提及的四个字‘窥时顺势’,大到朝廷政治斗争,小到闺房家事之争,这种观点都一以贯之,在作者看来,违背了这条原则,在政治斗争中不仅会有杀身之祸而且事业无成,在家庭纠纷中也会被动失势甚至身死名灭”。

侯忠义认为,作品中弃家访道、伏鬼降妖情节不足凭,入道后的主人公苍白无力、非常概念化,倒是冷于冰要点化的对象温如玉、连城璧等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小说所写世俗生活和忠奸斗争让人趣味盎然。

这说明“小说中某些人物和情节,完全来自现实生活,而在这些故事和人物身上,又寄托作者的感慨、牢骚和不满”。

董建华《从(绿野仙踪)看作者李百川的心态》指出,《绿野仙踪》的主题是表现功成名就思想。

首先,主人公冷于冰“求仙访道,与其说是消极退隐,不如说是曲线救世”。

他利用道技仙术参加归德平叛,发起平凉放赈,成就他人功名;作者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通过作品中朱文炜、林岱的成功去表现,入世用意是十分明显的。

其次,作品在宣扬道教文化的同时,也不时表达对道教学说的怀疑。

“作者泊勺理想天堂胜境就是人问的高官厚禄,富贵奢华”,而这恰好是他人生理想的翻版。

再次,李百川生于末世而不敢发泄对末世的不满,就“借助作品,让自己在虚构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徜徉,寻求希冀与宽慰”。

李峻锷《道教文学作品(绿野仙踪)浅析》认为,《绿野仙踪》是宗教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宣扬宗教思想”。

他还从作品赖以产生的明代背景分析这种出世主题的根源,“在尖锐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交织之中,社会上很大一部人就幻想要脱离现实以超脱于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之外。

宗教小说《绿野仙踪》中极力宣扬的摒弃富贵、割断尘缘、修道成仙的思想,就是这部分社会意识的反映”。

徐润拓《(绿野仙踪)求仙主题中的死亡意识》认为,小说主人公冷于冰一生经历了两个重大转折,“一是由仕进到退隐,二是由现世到求仙”。

第一个转折是对社会现实理想的幻灭,由奸臣当道的社会现实所造成;第二个转折是对生命长驻希望的幻灭,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只能将获救的希望寄托于神仙道术上,认定了小说的出世主题。

伍大福持论介于上述两种观点之问。

其《试论(绿野仙踪)的非儒思想》认为作品写封建末世儒家文化的衰微,而张扬道家、侠义文化救世的理想。

一方面,“时至明清,士人言顺行悖儒学的本旨已尽现儒学的衰微。

《绿野仙踪》正是借小说中的形象对儒学这一根本价值观进行了现实的反思,让我们得窥儒学没落的迂腐和苍白”。

证据是儒家思想核心是内“仁”外“礼”,但小说中叶体仁、周琏等人却为富不仁、为人非礼;儒家思想基础是“内圣外王”,但小说中的皇帝却荒淫昏庸、忠奸不分,权臣严嵩只知贪污受贿、党同伐异,致使士人“‘身不能修’,‘家不能齐”’;儒家政治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而作品中的儒家君子离开仙道帮助就不能成一点功业等等。

(三)在成就地位方面的研究早期研究者普遍给该书以高度评价。

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就认同黄人关于《绿野仙踪》“盖神怪而点缀以历史者也”的论断。

郑振铎认为“《绿野仙踪》比《儒林外史》涉及的范围更广大,描写社会的黑暗面,比《外史》也更深刻”,并说“在这一世纪里,著名的小说,出现了不少,最著名者如《红楼梦》,如《儒林外史》,如《绿野仙踪》皆为前无古人之作”,他还认为《绿野仙踪》“专写怪幻的神仙异迹,然其笔墨之横恣可爱,却使人决不至以其荒唐无稽而弃之”。

近来学者较高评价此书者:有侯忠义认为,此书“是清中叶一部比较重要的小说。

……它的价值是毋容置疑的”;徐君慧认为“它的艺术魅力,完全可以跻入第一流作品之列而无愧”张俊认为“《绿野仙踪》100回,是清中叶最有代表性的神话怪异小说,也是清代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李国庆认为此书“不失为一部成功之作。

其最优秀的部分更可以与一流作品比肩”。

作品在小说史的地位,是它“吸收了前人在各方面的成功经验,将历史、神魔和世情熔于一炉,为中国古典小说增添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虽然对这一大胆的艺术尝试之得失见仁见智,却无法否认它为中国小说发展史留下了宝贵的研究个案”。

前后对上述较高评价持不同意见者,有刘大杰认为此书“在明、清的这一类作品中,还显得有些想象力而已”;陈新认为“从古代小说的历史角度衡量,《绿野仙踪》在长篇小说中不是上乘作品”,“完全不能和前二书(按:《儒林外史》与《红楼梦》)并比”。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一)基本内容:一,《绿野仙踪》的思想内容倾向并非如此单一,而是呈现着非常复杂的情况。

总地来说《绿野仙踪》是一部以神魔故事包装起来的世情小说。

通过冷于冰的活动,作者一方面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进行讽刺和揭露,另一方面,又体现作者的“仁政”理想,主张贤明的政治、美好的道德和世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