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调研分析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调研分析


四.校园乡土景观要素
建筑风格 食堂、其他教学楼及学生宿舍楼
四.校园乡土景观要素
建筑风格 教学区 设计艺术系大楼
面积:31433平方米
概况:建设用地位于校园内 的一座小山顶上,位置显赫。 该建筑顺坡就势、化整为零、 切分体量,以重庆特有的山 城聚落形态和近现代重工业 建筑历史文脉作为形态依据, 期望使设计学院建筑群延续 重庆地方特色,同时具有仓 库、车间等建筑空间的当代 艺术时尚性。
四.校园乡土景观要素
建筑风格 在建筑用材方面, 该建筑群在使用清水页 岩砖,清水混凝土,素 面抹灰等主要材料的基 础上,还极具特色的在 不同建筑的立面上混用 了多孔空心砖、镀锌铁 板、水泥波纹板、陶砖、 水泥遮阳板等具有特色 却又十分廉价的建筑材 料,以赋予不同建筑各 自的属性,这也延续了 刘家琨老师惯有的“就 地取材”的选材风格。
生态环境 保留生态系统 校园原有基址上湿地系 统丰富,有一些的白鸾在此 筑巢栖息,川美建成了保留 了大面积的湿地系统,确保 了鸟类的生长环境,请回原 来的农民词养家禽,形成校 园内动态景观。
四.校园乡土景观要素
生态环境 农田水系 川美新校区原有基址为新镇 五家村七社,原来即为农村用地。 在规划设计前期,保留了中心水 体区池塘、农田,“农田也是一 种湿地”,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 形成。原有基址上具有自然形成 的雨水排水沟和截流沟,设计者 确定原有截水沟位置,再还原到 图纸中,对排水沟进行拓宽,利 用本地石材适度加固,并根据现 有水沟位置确定道路走向,桥体 布置等。
四.校园乡土景观要素
场地文脉 建筑基址 川美校园内保留了两处 原汁原味农家院落,西侧院落 现为农户住宅,也是学校召开 校务会的场所;东侧院落规模 较大,据说之前是一位地主的 居所,川美新校区建设时只有 建筑基础,墙体已被破坏,设 计者还原了建筑和周边环境, 同时在合适的位置放置“收租 院”系列雕塑,再现了一段历 史片段。
校门区
学生生活区
景观区
运动区
教师住宅
教学区
科研区
三.校园总体解读
内部流线
大路
小路
荒地路
川美的道路不 像大多数高校一 样建立大轴线, 遍布整齐平坦的 棋盘格道路网, 取而代之的是弯 曲的小径,穿梭 于农田之中。
三.校园总体解读
景观视线
主要观赏点
观赏方向
山丘位置
四.校园乡土景观要素
场地原貌 地形地貌 川美建设过程中保留了所有 山体和谷底,利用明晰的空间关 系和丰富的立地条件,为创造有 序的视线关系提供条件。灵活运 用地形,适当增加建筑、扩展水 系,保留原有的地形特点,是川 美新校区可取的设计手法之一。
“七个小矮人”
标志物 川美图书馆
汤桦根据图书馆建筑的 精神功能、符号象征以及具 体建造场地等条件,用长廊 的形制构筑出校园总体环境 的统领者形象。长廊不再是 联系、围合要素,本身即是 建筑主体。
汤桦这样描述: 图书馆以一种简洁的形式屹立于山地与田 野之中,如同大地上的砖窑,也像乡村的教堂, 与校园已形成的中小体量分散布局的建筑物形 成对比,凸显其重要地位及象征意义。具有地 域精神的建筑形式与刻意保留和设计的农业景 观形成有意味的关系,表达对历史纵深的悠久 文明的敬意。
五.人的活动
拍照 这种行为属于游玩的一 种,但又从另一个侧面表现 出市民对校园景观的态度。
五.人的活动
人的活动
嬉戏 教学楼前丰富的地形起 伏和水系吸引了大量儿童的 嬉戏活动。校园的乡土景观 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 的场所以及感受乡土文化的 机会。
五.人的活动
人的活动
艺术互动 校园内大量的现代雕塑 作品激发了市民与艺术雕塑 的互动活动。同时也是对大 众的一种艺术熏陶。潜移默 化地提升了市民审美情趣。
优点总结
1.带来亲和感——校园景观的安全性 (1)空间尺度均从使用者要求出发,具 有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2)没有让自然环境产生大的变化,而 是使自然素材和土地条件得到活用,空 间舒适实用。
优点总结
2.养眼的风景——校园景观 的艺术性 (1)柔软性的景观 (2)顺应自然界顺位关系 的景观 (3)具有年代美的景观
四.校园乡土景观要素
建筑风格 图书馆结构采用钢 筋混凝土现浇框架体系, 汤桦一如既往地在设计 中表现材料和结构技术 的明确对应关系,清水 混凝土和透明玻璃呈现 出清晰的虚实对比状态。 局部的木制构架增添细 腻、亲和与轻盈气息。 为响应重庆民国时 期建筑风格,建筑主体 的外表面采用青色粘土 砖作为饰面材料,以获 得“乡土性”、“历史 性”的装饰趣味。
二.区位及场地分析
外部交通分析
车行流线 人行流线
川美旁边的商业 街是主要为学生服 务的步行街,所以 除了大学城中路、 北路、西路、南路 可以通车,其他内 部的道路都是作为 人们穿行的道路。 • 川美的东门 是最正式的大门, 剩下的基本都是侧 门。

二.区位及场地分析
校际交流分析
同时,在川 外的入口区域存 在一个校际交流 区间,同时和重 大共享了一个商 业空间,这样的 模式使川美与外 校之间的交流更 加方便,共享的 商业街更加繁荣, 同时符合美院开 放的气氛。
三.校园总体解读
2.平面布局解读
功能分区 “十面埋伏” 功能分区明晰,北部 主要为教师生活区,南部 为学生生活区,中间大面 积为教学景观区域。 川美对教学楼的组织 并未像其他学校釆取整合 集中布置的形式,而是将 建筑分布在各山体周边, 形态和布局均与地形呈环 抱态势,背山面水,体现 “十面埋伏”态势。
四.校园乡土景观要素
建筑材料 原有建筑材料及地方工艺 川美建设过程中回收了 周边拆迁后废弃的大量青砖、 青瓦、石条、木材,以及农 用小品如:木床、石虹、水 车、蓑衣、风柏、犁头、働 把等,这些物件与周边环境 融一起,对本地自然材料的 运用是川美的一大特色,同 时运用本地传统工艺结合平 面构成等形式砲筑了多样化 景观面。
五.人的活动
人的活动
运动 此类活动多处于学生生 活区,以学生为主。宽阔多 弯的道路降低了机动车对活 动的影响,也为校园营造了 一种开放自由的氛围。
五.人的活动
人的活动
散步 此类活动在学生活动区 和教师住宿区较多。宽阔道 路两旁植被丰富,绿地、自 由种植的乔木和自由化的堡 坎垒砌方式使得环境有亲和 力。
基本指标
新校区规划总面积: 61.40公顷
在校师生人数:6500人左右
二.区位及场地分析
四川美术学院位于重庆市西永 区,该区聚集了重大、重医、后工 等十五所高校,西永组团是重庆6 个副中心之一。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新校区位于大学城 东西主轴线的西端,靠近缙云山,东面 是规划中的体育中心,南北分别与重庆 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比邻。
四.校园乡土景观要素
建筑风格
入口
川美东校门
虎溪校区的建筑风格统一 于“粗野主义”的风格。这 一概念是由著名建筑师勒•柯 布西耶提出,即一种 以粗犷 的建筑风格为设计倾向 最典型的“粗野风格”建 筑就是东校门,它由巨大的水 泥板和巨石块组成,围绕中间 的“校友墙”敞开,左右两边 的路各由七个巨大起伏的波浪 式陡坡组成,形成了粗犷而富 节奏的视觉冲击。
四.校园乡土景观要素
生态环境 乡土植物的生态性 校园内植物最大的特点 既是乡土植物的运用,随着 时间推移,人工栽植的植物 和本土原生的野草野花呈现 和谐共生的状态,层次丰富, 生态系统稳定。
四.校园乡土景观要素
生态环境 景观树种的多用性 校园内特别种植了很多 农村常用的经济作物,比如 桃树、梨树、李树、租橘等 以及大面积的油菜花田,既 是经济作物也是运用较多的 观赏植物,另外竹子也是较 普遍的本地树种在校园中广 泛运用。
二.区位及场地分析
场地原始环境 校区内浅丘密布, 共有26处小丘和11条 小山谷,其中最高的 山丘海拔高度为 329.01米,总体上山 丘坡度较缓;最低处 山谷海拔高度为 288.85米。
三.校园总体解读
1. 设计理念解读 “十面埋伏” 他们提出:“面对一块充满 即房屋建在山谷中,景观以坡 自然记忆的土地,更重要的不是 地生态为背景,因地制宜的建 设思想。 去创造什么,不是去大刀阔斧地 改变什么,而是在基地中为创造 注重的五条建设理念: 埋下伏笔,等待艺术家和建筑师 一是树立环境、绿化先行理念 去创造,等待教师、学生和过客 的发现。” 二是树立建筑可生长性理念 也就是说,整个理念一开始 三是土建、装修一体化理念 就被定义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 个结果;不是定义一个基地,而 四是校区整体规划、逐步推进 是去发现一个场所,尊重“一块 充满自然记忆的土地” 。 五是低造价、大空间、有特色
四.校园乡土景观要素
生态环境 保留原有树林 川美原有基址上存在大面积 的野草和矮灌木,另外还有部分 己成形的大乔木,主要有竹子、 桉树和黄葛树。川美建成了延续 了原有自然式植物风格,保留了 大量的原有植物,建筑布局也尽 量避开现有大乔木,二期学生公 寓就因为原有一株黄葛树而适度 调整了一栋宿舍位置。
四.校园乡土景观要素
顺应地形 休闲建筑 川美校区内分布了众多的 穿斗凉亭和长廊,是川美新校 区的主要特色。 校园内凉亭数目众多,分 为与长廊结合和单独设置两种。 穿斗长廊的位置较灵活, 一般情况下顺着等高线起伏,也 存在一部分的爬山长廊,既是 通行空间也具有停留写生的景 观节点,是校园中心区域的重 要组成部分。
四.校园乡土景观要素
场地文脉
原有设施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原 是虎溪镇五家村七社,本身 就有乡土景观基础,原有基 质上有农舍、水渠、菜地、 稻田、池塘等乡土构筑物。 校区规划中尽可能的保留并 利用了诸如石桥、石门等设 施,并通过艺术手法将其功 能重新定义。
四.校园乡土景观要素
建筑材料 石材 川美原有基址上有一片 山为土石上,富含丰富的石 材资源,另外建筑打桩开采 了大量的石材,这些都成为 后期川美景观建设材料被完 全加以运用,或置于水边做 汀步或堆砲成为花台堡坎, 让这些来自本土的石材再回 到原来的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