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一、印度宏观经济分析1.印度的外汇储备:稳步增长2.印度的外国投资增长3.稳定的财政体系a.印度符合监督标准,国家风险和可兑换性最佳实践的BIS 26 准则.b总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比由2000年的5.4% 降至2003年的4% .2002-03年度的不良资产呈现负增长.c.安永(Ernst & Young)研究–印度的不良资产(NPAs)占GDP的比率为5% ,中国为44% ,马来西亚为41% ,日本为26% ,韩国为25% .4.社会指数稳步向上a.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b. 贫困率降低5. 印度的稳步全球化削减进口关税,印度的对外贸易在GDP中的比重呈增长趋势.6.. 国家竞争力:印度的优势a.人力资本的优势:300多万科学和技术人员;80多万理工科研究生储备;100多万本科工程师;40万博士;30万农业及兽医学本科生;今天,印度每年可以培养出5万多名计算机专业人员和36万名工程大学毕业生.b. 国内市场的容量:11亿人口c. 企业家资源5000年的企业家地位印度人的商业才智现在已经得到了全球的认可.从非洲到硅谷再到东南亚- 清楚地鉴证了印度企业家的足迹. d. 人口统计概况年龄在25岁以下的人口 - 5470万e.民主政治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有完善的司法体系和言论出版的自由7. 制药行业印度是世界上第四大药品生产国,其产量占全球产量份额的8%.印度公司发现了3种新分子 - 在最后阶段达到了12种以上.有100多种印度配方已经获得了美国FDA认证8. 生物技术有900多家公司涉足传统生物技术产品.rDNA生物产品 - 在过去5年当中新成立了35家公司.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是最新的趋势.印度生物技术领域在未来5-7年内的投资机会 - 15-20亿美元9. 农业及食品加工印度-世界上最大的食品生产国之一.有机物产品领域的产量 - 348.27亿美元(2002-03年)海产品和调料两项占出口总收入的70%以上.印度正在寻求在基础设施,包装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投资,在这些领域,东盟国家显示出技术优势.印度的科技和研发人才 - 这是东盟食品工业可以开发利用并发挥优势的知识财富资源10. 汽车及汽车部件世界上第二大小型汽车市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国.世界上第二大小型摩托车和拖拉机制造国.国际上许多汽车巨头都将其生产设在印度-如戴姆勒卡莱斯勒,通用汽车,丰田,福特,本田,现代,大众和铃木.这些巨头中的大多数也将其部件外包给印度11钢铁.塔塔(Tata)钢铁–世界上最具价格竞争优势的热轧带卷生产国之一12. 研究和开发.:100多家跨国公司将其研发任务外包给印度13 IT和与IT有关的服务业.在过去5年当中,复合年增长率(CAGR)超过50%.与IT相关的服务是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外包服务的动力引擎.这一领域在全球的增长趋势非常迅速 - 印度有潜力去敲开世界市场38%的份额.来自ITeS (远程服务)的收入其年增长率达到 68.2 %.14.旅游业旅游业占印度GDP的5.3%,并且是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2003年来印度旅游的海外游客达到275万.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估计,到2020年印度将成为南亚最大的旅游国家,海外游客将达到890万.在2004年以后,印度旅游需求的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8.8%二、印度经济现状评估.(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
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5.2%,工业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8.25%。
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53.5%,较第一季度的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2.06亿吨。
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
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 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
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
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
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
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
但是电力供应仍然很紧张,目前印度正在寻求开发以甘蔗渣为原料发电,进一步补充传统煤炭发电的供不应求。
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 其中食糖, 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 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从总体上看,印度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门类比较齐全,煤储量近2000亿吨,是世界重要产煤国之一。
近年来能源工业发展较快,可由于缺少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因此总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
有调查显示,印度石油资源匮乏,可开采量不足8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再开采20年。
天然气储量不到7000亿立方米,也只能维系20多年的开采量,而且天然气生产中喷发浪费严重,效率不高。
②医药工业和纺织业——印度制造业的两个亮点。
印度是非专利药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印度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装药生产国。
印度的医药工业有2万个实验室,医药市场规模为53亿欧元,其中最大的医药企业Glaxo SKB 占有5.7%的市场份额。
纺织业是印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其产出占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万人就业。
③耐用消费品市场、机械及部件市场——现状不乐观但发展潜力大。
虽然印度国内拥有一个由3亿中产阶级构成的稳定的消费市场,但消费热潮并没有启动,大多数耐用消费品构成买方市场,供大于求。
印度的机械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重载设备、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纺织和珠宝加工的机械长期依赖进口。
但是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完善可以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可以推动以建筑机械为主的机械及部件市场的发展。
(3)第三产业现状:印度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和推动力。
行的是“进口替代型”政策,和发展民族产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
①信息服务部门——软件业异军突起,实力雄厚。
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颁布了扶持计算机软件发展的政策,1991/92年度至2001/02年度的关键十一年之间,印度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达45%,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50%。
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软件超级大国”,目前有软件及服务企业近3000家,从业者超过50万人,其前十家软件及服务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最大的企业已逼近4万人。
企业盈利均在20%以上。
班加罗尔、海得拉巴和马得拉斯市形成了印度软件基地的“金三角”。
②资本金融服务部门——开放的金融环境形成了较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
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
③旅游服务部门——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印度旅游业在2004年接待外国游客达337万人,比2003年增长23.5%,旅游外汇收入为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1%。
虽然印度受到印度洋海啸影响,并没有影响到印度的“旅游热”,预测到2025年印度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④公共服务部门——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硬件”、“软件”一齐抓。
为弥补基础设施滞后的缺憾,印度政府制定了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
2010年,至少投入170亿美元用于提高国内道路、机场和港口水平,鼓励外资或私人财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
为了解决印度能源危机,政府积极寻求与沙特、伊朗、俄罗斯等国的能源项目合作,计划在2015年前每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中东、中亚、北非、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的油气项目。
教育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普及八年初等教育,重视培养和保护高素质科技人才,鼓励外流人才回归。
医疗卫生方面,通过建立三级医保网络(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社区保健中心)改善饮水供应等措施,促进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印度对外经济状况1.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情况——贸易逆差、外资利用率低2 中印贸易情况——中方逆差,但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