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1.概念疾病监测是公共卫生监测的一部分,既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对策,也是很具体的重要措施,在制定和执行疾病的防治策略与措施的同时,必须进行疾病监测,以提高疾病防治效率和水平。
在监测过程中,强调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这样才能发现疾病的分布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及影响因素的变化。
包括传染病监测、非传染病监测、症状检测和事件监测。
开展疾病监测工作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及监测信息的交流及其反馈。
三级预防的内容其实是老生常谈,它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基本原则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的内容,健康促进又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护、环境保护好监测三方面。
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三级预防又叫临床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普查是早期、全面发现疾病的方法。
但普查工作不宜广泛应用,因为在短时期内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
筛检是早期发现疾病的主要方法。
要达到“三早”做好二级预防就要像群众宣传防病知识和有病早治的好处,提高共医务人员的诊断水平,开发适宜的筛检方法及检测技术。
1)热射病/日射病/中暑性高热
机制: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体温调节机制紊乱。
作业类型:强干热型、湿热型高温作业。
临床表现: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皮肤干热和意识障碍、脉搏快而无力、呼吸浅表、昏迷、抽搐,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有20%-24%的病人死亡。
(2)热痉挛
机制:过量出汗→钠、钾过量丢失→水电解质紊乱→神经肌肉自发性冲动→肌痉挛。
作业类型:干热型高温作业。
临床表现:肌肉痉挛伴收缩痛,痉挛以腓肠肌等四肢肌肉和腹肌为多见,对称性发作,可自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3)热衰竭
机制:皮肤血流的增加→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作业类型: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临床表现:一般发病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继而晕厥,轻度脱水,体温正常或稍高,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我们来看下面这道例题:
【单选题】下列哪种疾病体温可达40度以上:
A.热射病
B.热痉挛
C.热衰竭
D.热辐射
E.日射病
解析:【答案】A
以上就是中暑的临床分类及表现,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大家增加医学上的认识,夏日炎炎,不要再烈日下看手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