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肠功能恢复的几种方法

促进肠功能恢复的几种方法

促进肠功能恢复的几种方法_
关键字:肠功能
腹部手术是外科广泛开展的一种治疗手段。

由于手术及麻醉可引起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使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麻痹,重者因肠麻痹时间长进一步产生肠黏连,肠梗阻等。

术后肠功能恢复的迟早,直接影响手术的预后。

为此,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促进患者肠功能尽早恢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2004年1月~2008年9月收住我科行腹部手术患者1
000例,其中胃大部分切除术132例,结肠癌切除83例,胆囊切除术648例,疝气手术137例。

将患者随即平均分成5组,5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止痛泵使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组(对照组):仅给于术后常规护理,术后6
h,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于半卧位,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协助翻身,每2小时1次;被动床上活动四肢,每4小时1次,每次5~10
min。

第2~3天,协助患者从床上坐起,自行翻身,每2小时1次,主动床上活动四肢,每4小时1次,每次5~10
min。

第4天,协助床边活动。

B组(术后中药足浴):术后6h给于中药足浴[1]。

足浴能改善人的睡眠质量,温水足疗加足底按摩能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肠胃功能的恢复。

所选中药制剂为:当归10
g、丹参10 g、赤白芍10 g、红花10 g、陈皮10 g、川芎10 g、桂枝10 g。

7味中药碾成粉末,倒入盛有40~50℃的温水3
000~4 000 ml中,充分搅拌,使中药溶解备用。

患者于术后6 h开始足浴,每次足浴20~30
min,保持水温40~50℃。

每日2次,持续3
d。

C组(肚脐或脐用贴中药贴):术后即给于行气通便贴贴于肚脐或脐周[2]。

行气通便贴主要成份为大黄,枳实,厚朴,鸡矢藤等,能消积导滞,行气通便。

术后回病房立即使用。

将帖片揭去透明保护膜后,贴于神厥穴(肚脐或脐周)。

每帖使用24
h,直至肠功能恢复。

D组(肥皂水灌肠):术前晚给于肥皂水灌肠1次[3]。

腹部手术前晚灌肠是外科护理的一项传统操作,目的是清洁肠道,协助排除积存的粪便和气体,利于术后肠道功能的尽快恢复,减轻腹胀,减少术后早期排便的痛苦和对伤口的损伤。

方法:手术前晚使用0.1%~0.2%肥皂水500~1
000 ml,温度为39~42℃,保留灌肠。

E组(穴位按摩):术后6 h,给于合浴,足三里穴位按摩[4]。

术后6
h起,护士用大拇指指腹交替按摩双侧合谷,足三里两个穴位,要求取穴正确,手法由轻到重,以患者有酸麻胀痛感为度,每次10~15
min,每3~4小时1次。

1.3 观察指标
肛门排气:手术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以获得精确的最早排气时间,且该时间应标示连续性肛门排气的开始及患者自觉腹胀不适开始缓解。

2 结果
5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5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的比较
3 讨论
腹部手术后肠麻痹多由腹部手术后,胃肠道的创伤,麻醉及腹膜炎腹腔感染及某些病变引起的水电解质失衡等因素的影响,使部分神经支配被阻断和胃肠神经激素调节紊乱所致,术后依次出现肠蠕动消失期(4~8
h),不规则肠蠕动期(12~48 h)及肠蠕动恢复期(48
h以后)。

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肠麻痹,腹胀和胃管放置时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肠道炎症水肿的消退,减少肠黏连、肠梗阻、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从而促进术后恢复。

本文介绍的各种方法,在临床使用中,均有明显促进肠功能恢复的效果,各组和对照组比较,24h内恢复肠功能例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

本文介绍的各种方法各自不相冲突,对术后肠功能恢复均有促进作用,可以联合使用。

对待手术时间较长,腹内脏器暴露时间久,术后活动欠佳者,应从术前灌肠开始,术后积极给于多种护理手段,以促进肠功能早日恢复,同时加强生活护理及手术切口的护理,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余建芬,卢惠珍,汤月萍.中药足浴对妇科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体温恢复的疗效探讨[J].现代护理,2006,12(10):961.
[2]
王崇树,刘崇清,鄢佳程,等.中药热疗腹带"康腹帝"对腹部手术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研究[J].消化外科,2005,4(5):216319.[2]
赵少飞.婴儿游泳与抚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270.
[3] 裴海泓.体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3238.
[4] 孙美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08410.
<PIXTEL_MMI_EBOOK_2005>4
</PIXTEL_MMI_EBOOK_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