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内容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
青少年犯罪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3.67亿据统计,在全国3.67 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 70%;同时,青少年犯罪年龄正不断下降,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 龄只有 15.7 岁。
因此,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有利于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给青少年自身以及家庭带来巨 大的痛苦。
因此,我们要结合地方实际,加强新时期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必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因为一起轻微的交通事故,而将一名撞伤的妇女残忍杀死。
时隔不久,同样的案件就在萍乡发生了,3月16日,湘东区发生一起因为轻微的交通事故而致人死亡的案件,其中两人为20岁以下青年,3月24日凌晨,湘东又发一起故意杀人案件,其中4犯罪嫌疑人为未成年人。
是什么让这些处在花样年华中的青少年走上歧途?以下我就谈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和探讨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一)从犯罪性质看,犯罪呈现多样化,以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为主。
第一,根据青少年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有关数据,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从2001年到2003年期间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41.67%。
第二网络犯罪迅速兴起, 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 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出现团伙犯罪增多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犯罪行为受从众心里的支配
较大,很多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讲“江湖侠义”、“哥们义气”,只要有人提议就附和,盲目跟从,蹈入犯罪。
青少年犯罪团伙具有鲜明的特征:形成容易,形式松散,随意性强,传染性强。
(三).从犯罪主体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且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由于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青少年的发育年龄提前,因此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 导致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六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岁不满 16 岁的人数逐渐增多,占 57%左右。
这类人群,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有的小学期间就辍学, 甚至就没上过学。
(四)从犯罪后果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某市一名少年犯杀人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人。
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
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形成既有主观方面的诸多因素,又有客观方面的许多方面,集中起来说,主要是社会、家庭、学校、法制道德教育、个人: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不良文化的影响。
社会产业结构与社会财富分配正在不断变化,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重大影
响。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犯罪是社会不协调的产物,而非仅仅教育导致的结果。
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会使所有正面的教育功亏一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2=0现象(五天学校教育后,学生在社会上受两天的影响,学校正面教育就等于零)。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
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
近几年来因特网的应用和普及也给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方
便。
对判断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而言,有的经不住诱惑而误 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
尤其是近年来许多不法青少年通过网 络实施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
三是就业竞争的加剧使社会闲散 青少年不断增多,农村进城务工青少年缺乏管理等等,成为诱 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观犯罪的青少年,其家庭环境大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有的父母离异而缺乏父爱或母爱;有的父母虽未离异但感情不和,经常的吵架打骂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极易走向人生的“极端”;有的家庭则属教育方法不当,过分的溺爱和极度的管制都属于教育方法的误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农村留下了一大批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青少年,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支“生力军”。
(四) 学校教育不当。
许多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单纯追求升学率,只注意智的传授,忽视德育教育,缺乏法制教育、缺乏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
此外,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自暴自弃,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这部分学生极易被坏人所勾引,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五)法制道德教育滞后。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一是道德和法制教育滞后。
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道德和法制教育明显欠缺。
许多青少年犯罪后还不知道自己犯了青少年自身又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罪,更不知道犯的是什么罪。
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护教育。
青少年处事的盲目性和无知性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从而导致行为失范,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六)青少年自身特有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心理发育不够完善,世界观人生观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各种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弱,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容易走向歧途。
这些青少年自身的特点
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内在原因。
纵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不能忽视外部原因,也不能忽视内部原因,要结合内因和外因开展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这是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道。
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一)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一是, 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品的传播。
加大惩腐力度,清除腐败现象,优化社会风气,为减少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创造条件。
二是, 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环境设计上堵塞犯罪的可能,或者创造一种不能实施犯罪的环境,从而消除或限制企图犯罪作案的条件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二)家庭预防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
青少年犯罪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进行家庭教育是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一是要全面教育孩子。
二是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
三是家庭教育要从青少年具有特殊心理这一点出发,要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以良师益友的身份进行青少年的思想 行为教育。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预防犯罪的决定性环节。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 第一,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把德育(包括预防犯罪教育)放在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
第二,应切实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
第三,大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推动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法制宣传
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
加大法制宣传
力度,通过黑板报、展板、橱窗、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法制
讲座、校园网等加强法制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
综合所述:青少年犯罪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学
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
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
成长的良好环境,这才能预防、减少和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