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怎样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商南县检察院副检察长朱家锋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共产主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
在我们祖国正以日益强大昌盛的崭新姿态迈入21世纪,亿万青少年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争做新世纪的主人的时候,我们也痛心地看到,有一部分青少年或由于教育方面的欠缺,或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或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或由于自控能力的不足小小年纪就以身试法,做了令自己抱恨终身,令亲人痛彻肺腑的事情,也给他人的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损失。
如果把青少年比做花朵,那么误入犯罪泥潭的青少年就是被严霜打蔫了的花朵;如果把未成年人比做小树,那么在罪与罚的边缘挣扎徘徊的未成年人就是被冰雹摧折了的小树。
全党、全社会都十分关注青少年的预防违法犯罪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早在1979年中央八部委,(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公安部、劳动部、总工会、共青团、全国妇联)就青少年的预防违法犯罪工作,给中央作了《关于提请全党重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作了转发,并明确指出:报告中反映的情况是当前广大群众极为关心切望解决的重大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抓紧解决好这个问题。
中共中央于1985年又专门下发了通知,就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峻形势,以及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十个方面的任务。
1999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专门立法,制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从法律上解决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司法保障问题。
可以说全社会为培养、教育下一代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总的情况看,我国青少年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的主流是好的,广大的青少年正在健康成长,他们是可以信赖的一代,是大有希望的一代。
但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仍然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现状及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十分严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我收集了一些资料:2008年至2009年10月,某县公安局共抓获768名青少年违法犯罪嫌疑人,占抓获的全部刑事犯罪嫌疑人的46。
84%,其中19—25岁的564人,14—18岁的177人,14岁以下27人,年龄最小的仅13岁。
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侵犯财产性犯罪居高不下。
768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盗窃407人,抢劫25人,占总数的56%。
(以下同样列举我院数字进行对照)二是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争强斗狠性案件突出。
768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寻衅滋事98人,伤害25人,占总数的16%三是团伙作案趋多。
在查获的青少年犯罪人员中有团伙45人,涉及280人,团伙成员占总数36。
5%。
这些团伙犯罪具有连续性、疯狂性,且流窜作案。
四是作案手段呈成人化、性质严重化的趋势。
盗窃事先踩点,撬、撞、挖各种工具一应俱全。
抢劫多以团伙作案,准备刀棍等凶器,且心毒手狠。
(案例)五是低龄化犯罪呈上升趋势。
768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年龄在14—18岁的177人,占总数23%,14岁以下27人,占总数的3。
5%。
(案例) 以上的特点,呈现出“二低三多”的新趋势,即犯罪分子文化偏低、犯罪分子年龄偏低和暴力犯罪的多、辍学失学生多、家庭结构破裂的多。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成因。
1、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差。
多数青少年犯原在家庭中是“小皇帝”,长期生活在“大家围着转”的家庭环境里,家长对其处于服从地位,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各种愿望和要求,结果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为所欲为,十分任性,自私、贪婪和霸道。
他们只注重自己的享受,只想自己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玩得好,却不顾及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更别说什么社会的责任,为社会做什么有益的事,什么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爱心,都与已无关。
这种人崇尚金钱,追求自身利益,追求高消费,争强好胜而缺乏进取精神,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娇宠的恶果案例)2、独立意识强,承受挫折能力差。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大多一帆风顺,受到家庭的过度保护,始终被别人围着、护着、捧着,想独立,想自已作主做些事情,想自己主宰世界,但他们从未尝过“逆境”滋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甚至不能应付一些较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非常脆弱。
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失望、焦虑、沮丧情绪,甚至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原因和客观情况,使挫折的负面影响在其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不良刺激的诱惑或社会上不法分子教唆、拉扰下,萌发违法犯罪的念头,走上犯罪道路。
3、情感丰富,自我控制能力差。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他们在父母的过度呵护和严格的监控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紧张的学习,他们渴望朋友,渴望交流,渴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但由于他们辩别是非能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感情易冲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在日常生活中常交上一些“情所意合”、够哥门讲义气的朋友,在他们的薰陶下,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他们讲究吃喝玩乐,追求享受,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利益。
当自己得不到别人尊重、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相互对立,仇恨,大打出手,甚至报复、伤害、故意杀人犯罪。
4、模仿能力强,辩别是非能力差。
多数未成年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在社会交往中具有探索未知、学习新鲜事物,模仿他人行为的求知欲,但由于他们年幼,缺乏是非辩别能力,把坏的当成好的,把腐朽当作神奇。
把打架当成勇敢,把酗酒当作豪爽,把一起干坏事当作义气,把挥霍当作潇洒,把吸毒涉黄当作探索。
这些人极易被社会上存心不良的人拉下水,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5、好逸恶劳心理突出,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差。
多数青少年从小生长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家庭环境里,许多父母过分娇惯溺爱和迁就子女,尽可能多地给子女钱,供其挥霍,他们不知父母的艰辛,不知挣钱的不易,不知节俭,不知创业的艰难。
养成了坐享其成,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冷酷残忍、乖戾蛮横、脾气暴躁,以及鄙视劳动、厌恶劳动的不良品格。
他们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他们的物质享乐欲望不断膨胀,他们赖以生活的经济来源,不能满足他们贪得无厌的需要时,便会铤而走险,就会用违法犯罪行为去维护好逸恶劳的习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青少年为何堕入犯罪深渊?主要从四个方面因素作个剖析:社会因素。
一是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
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蔓延,青少年耳闻目染,使他们世界观出现了偏差,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是不良的消费环境的影响。
高消费的豪华生活方式,刺激诱惑青少年物欲的膨涨。
由于他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强烈,讲享受、讲排场已成为追求的目标。
而物质欲望和实际收入的强烈反差,使他们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
三是不良文化的诱惑。
电视、报刊、杂志、充斥暴力、色情、恐怖、怪诞、庸俗的内容情节,唯利是图者向未成年人开放营利性歌舞厅、录像室、电子游戏室,兜售精神垃圾。
一些青少年缺乏社会常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经常接触这一类东西,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此种好奇要不得案例)。
四是不良的交友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交友使青少年近默者黑。
交际朋友,寻求友谊本是青年人的共同特点,交友不慎,特别是交社会上一些有劣迹有恶习的朋友,受他们哥们义气,吃喝玩乐的人生观的影响,走到一起,由于自身的免疫力不强,耳闻目染,沾染上他们的恶习,由原来的好玩到后来的共同追求,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其影响一是溺爱,重才轻德,这样的家庭往往十分溺爱孩子,有求必应,重视才艺的培养,忽视品德的教育,对孩子的品行放纵不管,任其发展。
二是残缺的家庭不良的父母的影响。
这样的家庭往往父母经常吵打,感情不睦,甚至有不良行为。
父母离异、分居至对子女疏于管教。
三是低层次的责任感。
父母文化较低,不懂得子女心理生理的特点,更不知如何教育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自己打麻将,喝酒、跳舞,把教育责任推给社会,推给学校,出了问题,怨天忧人,怪学校,怪孩子,就是不查查自己原因。
学校因素。
一是重智轻德。
应试教育导致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把精力放在文化知识的教育上,忽视了道德品质和法制教育。
二是不重视差生和歧视不良生。
有些教师对成绩差的后进生不予重视,对有过不良行为的学生,采取歧视的态度。
对他们成长放任自流,动辄讽刺、挖苦、训斥,甚至打骂,这些学生对前途失去希望,自暴自弃,有的干脆辍学,流浪社会。
这些学生一旦犯了错误,往往得不到公正平等的对待,学校不是想方设法挽救,而是采取劝退或开除的方法,向社会一推了之。
三是学校追求经济利益。
校园内的乱收费以及教育的商业化的倾向,对金钱至上的追求,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怀疑和不信任,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动摇其理想、信念。
自身因素。
一是自控力差意志薄弱。
青少年处于半成熟状态,自我认知能力、辩别是非能力尚不健全,心理状态十分不稳定,易受外界的诱惑影响而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滑入犯罪歧途。
二是逆反对抗心理。
青少年个性品德的形成源于家庭、学习、社会等综合影响,如果教育方法强硬粗暴,就会激发其逆反心理,不服老师的批评、父母的管教,故意与成人的要求背道而驰,极端的就会走向犯罪。
三是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
现代青少年生理普遍早熟,而心理发展相对迟缓,在行为上模仿成人,但认识、理解、辨别、控制能力存在缺陷,朦胧的性意识未得到正确的引导,加之黄色传媒无孔不入,青少年稚嫩的防线极易攻破。
四是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偶尔或过失的犯错,或行为能力、学习成绩差,受到老师家长的否定,同学的歧视,久而久之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尊,逆反对抗意识强烈,而为所欲为。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紧迫任务当我们看到一张张未脱稚气就已被罪恶扭曲了的脸。
当我们亲手在一张张青少年犯罪的判决书上签字,想到还在花季的这些青少年将不得不因他们犯的罪去面对冰冷的铁窗生涯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无比的沉重。
预防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缓。
怎么预防?(一)以贯彻落实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为契机,推动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他既是社会各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法律依据,又是广大青少年的行为规范。
因而要广泛深入宣传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使全社会形成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强烈氛围,使预防和控制工作成为各级党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自觉行为。
要充分发挥政法、教育、劳动、街办等有关部门的作用,特别是学校要注意抓好学生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的教育,通过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使他们远离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