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5.11.25)第六章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2015.11.25)第六章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6章第12页共116页
2. 并联校正(反馈校正) 校正装置和前向通道的部分环节按反馈方式连 接构成局部反馈回路,这种方式叫并联校正,也称 反馈校正。 位置:反馈校正的信号是从高功率点传向低功 率点,一般不需附加放大器。 实质:局部反馈,改善系统性能,抑制系统参 数的波动,减低非线性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越大(等效于K越大),稳态误差ess就越小。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8页共116页
2、动态性能指标
1)时域指标:最大超调量Mp(反映平稳性)、调节时 间ts(反映快速性)。 2)频域指标: (1)开环频域指标: 稳定性指标:相位裕量、幅值裕量GM、中频段宽度; 快速性指标:幅值穿越频率c。 (2)闭环频域指标:Mr、ωr、ωb 3)复域指标: 常用闭环系统的主导极点所允许的最小阻尼比 ζ (反 映平稳性)与最小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 n(反映快速性) 衡量。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18页共116页
② 期望法(串联校正)
基本思想: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希望的开环特性曲线,然 后将希望特性和系统原有部分的特性进行比较,从而确定 校正方式和校正装置Gc(s)的参数。这种方法直观,但有时
求出的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Gc(s)比较复杂,不便于物理实
现。 步骤:确定期望频率特性-已有频率特性=校正装置频率特 性 只适用于最小相位系统。
计算或估算系统的性能指标:稳态性能指标和暂
态性能指标 。这类问题是系统的分析问题。 系统分析:已知结构、参数 → 数学模型 → 动、 静态性能分析→性能指标与参数的关系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2页共116页
控制系统的校正:但在实际中常常提出相反
的要求,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被控对象、测量元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19页共116页
具体分析方法: 1.频率法:为图解法,在伯德图上校正居多 增加新环节以改变频率特性曲线形状,使之具有合适 的低、中、高频段,以获得满意的动、静态性能。
2.根轨迹法
加入适当的校正装置即引入附加的开环零、极点,从
而改变原来的根轨迹,使校正后的系统根轨迹有期望的闭环
而 K p , K a 0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4页共116页
L( )
40
L( ) 15dB GM 15dB
c 7
g 16
50
20
20
( )
90
180
20dB / dec
100
1
5
10
15
40dB / dec
60dB / dec
第6章第14页共116页
4.复合校正
前馈校正的信号取自闭环外的系统输入信号, 由输入直接去校正系统,是一种开环补偿的方式, 分为按给定量顺馈补偿与按扰动量前馈补偿两种方 法。
Gbc(s)
R(s) + G 1 ( s) G2(s) C(s) R(s) + G n ( s) G 1 ( s)
N(s)
+
R(s) G1(s) G2(s) Gc(s)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C(s)
H ( s)
第6章第13页共116页
3.串联反馈校正
R(s) C(s)
-
校正装置 Gc1(s)
控制器
-
被控对象 Go(s)
校正装置 Gc2(s)
是前两种校正方式的组合,兼有这两种校
正方式的优点。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G2(s)
C(s)
(a)
(b)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15页共116页
按给定量顺馈补偿主要用于随动系统,使系 统完全无误差地跟踪输入信号; 按扰动量前馈用于消除干扰对稳态性能的影 响,几乎可抑制所有可测量的扰动。
复合校正适用于既要求稳态误差小,同时又要
求暂态响应平稳快速的系统中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16页共116页
6.1.3 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
控制系统的校正实质上就是根据系统性能 指标的要求和系统的原有部分,求出校正装置的 结构及其参数,目前对输出反馈系统来说有两种 校正方法:分析法和希望特性法。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17页共116页
① 分析法:
基本思想:针对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和系统的原有部分开环 传递函数G0(s)进行分析,首先看一看是否需要校正,如需 要则根据经验确定校正方式,预选一个校正装置Gc(s),然 后检验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要求,如不满足,则需要改变校正 装置的参数或校正方式,直到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性能指标为 止。 因此,分析法实质上是一种试探法,如果设计人员具 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不需要多次试探就可以设计出较高性能 的控制系统。 步骤:选择一种校正装置,分析是否满足要求→再选择→再 分析。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7页共116页
6.1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6.1.1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是用于衡量系统具体性能(平稳 性、快速性、准确性)的参数,主要分为稳态 性能指标与动态性能指标两大类 。 1、稳态性能指标 系统的稳态性能与开环系统的型别 v 与开环传 递系数 K有关 , 常用静态误差系数衡量,误差系数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6页共116页
对于这个系统采用串联校正方式,目的是
使其开环增益保持不变,而相角裕量增大。 如果采用一个校正装置,其对数幅频特性 和相频特性如图虚线所示.将其串联进去,幅 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在 c附近发生改变。利用其 相角超前的特点,使系统的相角裕量增大,达 到校正系统,满足给定性能指标的目的.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3页共116页
举一个例子说明校正的作用。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 G( s) H ( s) s(1 0.02s)(1 0.2s)
首先分析一下,未校正系统的性能 稳态误差:有一个积分环节,是I型系统.
开环增益 K 10 ,稳态速度误差系数 Kv 10
28
270
38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5页共116页
从伯德图可确定系统的稳定裕量
152 180 28 c 7 GM 15dB g 16
希望系统的相角裕量 40,但保持开环增益 K=10不变.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调整系统的增益,可以 使 40 ( ) 140 ,将对数幅频特性下向平移,使其在相 角 处与 轴相交.这样做虽然相角裕 量达到了要求,但稳态性能指标不能满足要求,因 为开环增益K下降了.所以必须采用校正装置,对 系统进行校正.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9页共116页
6.1.2 校正的一般概念与基本方法
一、校正的一般概念
校正分析方法 : 时域法、根轨迹法、频域法(也称频
率法)。
校正的实质 : 可以认为是在系统中引入新的环节,改
变系统的传递函数(时域法),改变系统的零极点分
布(根轨迹法),改变系统的开环波德图形状(频域
制作用。从频率法的角度分析可知,由于微分环节具有高 通滤波作用,微分调节器只在偏差的变化过程中才起作用,
当偏差恒定或变化缓慢时将失去作用,调节器无输出。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23页共116页
微分校正常常是用来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但对稳态
精度不起作用。同时,微分调节器有放大输入端高频干扰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11页共116页
在串联校正中,根据校正装置对系统开环频率 特性相位的影响,可分为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 后—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或微分校正),改善动态性能
滞后校正(积分校正),改善稳态性能
滞后-超前校正(积分-微分校正),改善动态与
稳态性能。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6章第22页共116页
二、微分控制(D调节器)
具有微分控制作用的控制器称为微分控制器,其传递 函数为: Gc(s)=ds
d 输入偏差与输出控制信号的关系为: m (t ) d e (t ) dt
微分规律作用下输出信号与输入偏差的变化率成正比,
因此微分调节器能够根据偏差的变化趋势去产生相应的控
主导极点。或附加开环零、极点使期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对应 的开环放大倍数增大。
3.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20页共116页
6.2
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规律
6.2.1基本控制规律
根据负反馈理论所构成的典型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下图 所示,其特点是根据偏差 e(t)来产生控制作用。偏差是控 制器Gc(s)的输入,而控制器Gc(s)常常采用比例、积分、微分 等基本控制规律,或者这些规律的组合,其作用是对偏差信 号整形,产生合适的控制信号,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有效控制。 E(s)
第六章
6.1 6.2 6.3 6.4 6.5 6.6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规律 超前校正装置及其参数的确定 滞后校正装置及其参数的确定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及其参数的确定 反馈校正装置及其参数的确定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1页共116页
概
述
前面介绍了分析控制系统的三种基本方法: 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和频域分析法。利用这些 方法能够在系统结构和参数已经确定的情况下,
法),使系统具有满意的性能指标。
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第6章第10页共116页
二、校正的基本方式
1. 串联校正
R(s) 校正装置 Gc(s) 控制器
被控对象 G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