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版七下强项令教材全解

语文版七下强项令教材全解

26 强项令鄂州市一中杨芳课题精解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

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宋左光禄大夫范泰之子。

曾任秘书丞、新蔡太守和尚书吏部郎。

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

《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

北宋时,人们把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范晔所写纪传,笔势纵放,词句绮丽凝炼,颇具骈文句法,其中一些人物形象也刻画得真切感人。

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范滂传》等。

尤擅长论赞,如《皇后纪论》、《二十八将传论》、《宦者传论》皆为名篇。

又于纪传中收录大量政论、辞赋、使该书兼具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另其《狱中与诸甥侄书》一文,自述写作甘苦,提出文章“以意为主,以文传意”的主张,反对“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的形式主义。

他是南朝时较早注意声律、文笔问题,具有进步文学主张的作家之一。

题目解说董宣是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被刘秀赏赐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强项令”,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

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不仅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敢于大胆任用他,而且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

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后汉书·酷吏列传》,流传至今。

相关资料《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

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范晔在撰写《后汉书》以前,已经有许多后汉书流传。

其中,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

范晔的《后汉书》,就是在这些后汉书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

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

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后附殇帝,《顺帝纪》后附冲、质二帝。

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

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

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

课文内容精解1.生字正音晔(yè)骖乘(cān)(shèng)箠(chuí)楹(yíng)敕(chì)枹(fú)斛(hú)2.字形辨析晔—烨—桦敕—赦枹—抱3.难词释义及:等到。

骖乘:陪乘。

骖,三匹马驾一辆车。

数.主之过:责备,列举罪状。

因.格杀之:于是。

诉:控告。

征:征召。

汉代通过征辟选拔官员,即根据地方官的举荐,征召有德才的人出任某个官职。

洛阳:在今河南洛阳,为当时的首都。

不须:用不着。

须,等,等待。

钱三十万:三十万枚钱。

豪强:指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

斛:古代量器,容十斗。

乘:shèng量词。

语段精解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句解:写出董宣的机智与刚直不阿]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日:“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句解:体现出董宣的勇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袍鼓不鸣董少平。

”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在今河南杞县)人。

……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

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

等到公主出门,而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

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

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

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

”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帝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等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

”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

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扶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小太监)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一直不肯低头。

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门。

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

”当即命令:“硬脖子县令出去!”赏赐三十万钱。

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

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

京城称之为“卧虎”。

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宣。

”段解: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文章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接着介绍事件的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紧接着写事件的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最后叙述事件的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文章虽然不长,但将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句解:极写董宣的廉洁]帝伤之,日:“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译文(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

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

(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

光武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到他死我才知道。

”因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

段解:如果说第一段(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是正面写董宣,为课文的重点内容,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则是侧面写董宣,为课文的次要内容。

由此不难看出,课文虽然不长,但很注意主次协调,正面、侧面呼应,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结构精解第一段:写董宣杀公主家奴的过程。

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的贫困情况。

主题精解本文通过写董宣格杀公主家奴这件事,突出表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写法精解1.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章第一段将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体现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第一段正面写董宣执法的故事,体现董宣的刚正不阿。

第二段通过死后家中的情景侧面写董宣的廉洁。

难点精解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与《包拯》一文有何不同?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见“段解”。

练习精解练习一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

课文主要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躲在公主家中。

洛阳令董宣秉公执法,伺公主带着家奴出门,驻车扣马,“格杀”公主家奴。

公主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要杀董宣。

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并“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光武帝依然强迫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最后光武帝明白了个中的道理,重赏了董宣。

董宣死后,光武帝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感到很伤心,按二千石官员的礼节安葬了他。

练习二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课文所叙故事的转折点;并引导学生从光武帝对董宣态度的变化来分析、理解秉公执法的意义,从而受到这方面的思想教育。

练习三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来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让他们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练习四此题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并逐步积累这方面的知识,达到提高文言阅读水平的目的。

1.数,数落,列举。

2.格杀,打死。

(格,击,打。

如“格斗”。

)3.被,盖,盖住。

(这里“被”是动词。

)4.据,按,撑。

(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考点精点例1:“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中自然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请说出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

解析“风暴”不仅指自然现象中的风暴也喻指重大的挫折和磨难。

答案整句话蕴藏的道理是:能经受住重大的折磨和磨难的生命更加坚强。

考点再现例2:读下面语句,人选其中三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蹄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

背诵诗歌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条理地背诵。

答案直挂云帆济沧海醉里挑灯看剑将军白发征夫泪铁马冰河入梦来老夫聊发少年狂课后综合精炼1.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乃驻.车叩.马宣悉.以班诸吏诏遣使者临.视2.解释下列多义词①因因.匿公主家因.格杀之②令威不能行一令.乎?帝令.小黄门持之③数大言数.主之失有大麦数.斛④被流血被.面唯见布被.覆尸⑤以将何以.理天下乎?葬以.大夫礼⑥乘而以奴骖乘.敝车一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古今意思有所不同,请分别指出:①使宣叩头谢.主古义:今义:②文叔为白衣..时古义:今义:③由是搏击..豪强古义:今义:④妻子..对哭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①大言数主之失②愿乞一言而死③威不能行一令乎?④枹鼓不鸣董少平5.下列句子主要分为三类:A.表示判断;B.表示承接上文省略;C.表示从现代汉语习惯上看,前后成分倒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