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李小龙指导老师:刘蔓摘要: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通过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主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出发,研究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对室内设计的影响,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以求得人与环境的最和谐化。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室内设计;人本意识室内设计的本质是为人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
随着室内设计学科的不断完善,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并且成为现代室内设计的指导理论。
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对室内空问设计的影响,科学与艺术地把握室内设计中各要素的关系,可以创造出符合需要的室内环境,使物质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达到最佳平衡,最终使我们的生活品质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环境心理学概述环境即“周围的境况”,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
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
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
人们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
以往心理学的研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解释人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人的关系未加重视,经常把人和物(设施、工具、电器、家具等)、人和环境(空间形状、尺度、氛围等)割裂开来,孤立地对待,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环境就是环境,或者单纯地去适应物和环境对人们提出的要求。
现代室内设计日益重视人与物和环境之间以人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协调。
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人的美好感受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
二、人的心理与行为对室内设计的影响意大利建筑师布鲁诺·赛维曾说:“在建筑中,人是在建筑内行动的,是从连续的各个视点察看建筑物的。
”人与空间密不可分,对空间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在室内环境中的人,其心理行为当然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1)安全性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在室内空间中,不同的长度、宽度、高度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
当空问顶部过低时会产生压抑感;在矩形的空间中会感觉稳固、规整,在圆形空问中会感觉和谐、完整,如中国大剧院的顶棚设计;波浪形的空问会给人活泼、自由的感觉。
室内空间,从人的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好。
当空间过于宽广时,人往往会有一种易于迷失的不安全感。
人需要有安全感,需要一种被保护的空间氛围,因此,人们更愿意寻找有所“依托”的物体。
例如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人们并不是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相对散落在厅内、站台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因为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有安全感。
所以,现在的室内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融人了穿插空间和子母空问的设计,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心理空问。
(2)私密性对室内设计的影响私密性是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
追求私密性是人的本能,它使人具有个人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支配环境,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自然,它也使个体能够根据不同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保持不同的空间距离。
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不见边界、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称之为“个人空间”。
我们在与别人接触时会自动调整与对方的距离,这不仅是我们与对方沟通的一种方式,也反映了我们对他人的感受。
美国研究者划分了四种个人空间的范围,即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这四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情况下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了公共性与私密性矛盾统一的界限,即:既要保持领域占有者的安全,又要便于人群的交往。
心理学家萨姆设计了关于陌生人的个人空间模式。
它表明,相隔足够距离的单座椅子有可能利用率最高,三座连排椅的利用率有可能达到2/3,而两座相连的椅子的利用率只有1/2多一点。
这说明人们出于私密心理的需要,在行动中会不自觉地占领某一区域,并对该空间进行护卫。
我国的传统民居具有严格的私密门槛线,大都以院落的高篱或高墙作为私人领域的界限,在门口或相应位置还有阻挡视线的专用设施,如照壁。
院内的私密性还有一定的层次,如后院、闺房等,严格与外界区分。
这种私密性在皇宫体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谓紫禁城、三尺禁地、大内,其等级之森严、戒律之繁杂无以复加。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世常居禁中。
”注日:“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
”(3)领域性与个人空间对室内设计的影响领域是指人所占有与控制的空间范围。
领域的主要功能是为个人或某一群体提供可控制的空间。
这种空间可以是个人座位、一间房子,也可以是一栋房子,甚至是一片区域。
它可以有围墙等具体的边界,也可以有象征性的,容易为他人识别的边界标志或是使人感知的空间范围。
中国传统建筑,小到四合院,大到紫禁城,无一不体现出强烈的领域感。
领域实际上是对一个人的肯定以及对归属感和自我意识的肯定。
因此人们常通过姿势、语言或借助外物来捍卫领域权。
例如,在餐馆就餐时人们总是首先选择靠角的座位,其次是靠边的座位,满足私密心理的同时形成自己临时的领域;在阅览室里,当读者密度较小时,后来者总是选择与先来者距离最远的位置,当密度逐渐增加时,人们则选择相邻的座位以避免目光的接触,此时,座位上的衣服、书本等均能构成临时的领域标志,向他人传递信号,说明对该区域的占有。
所以在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与行为对环境功能的需求,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互适状态。
人的空间行为是一种社会过程。
使用空间时,人与人之间不会机械地按人体尺寸排列,而会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们利用此距离以及视觉接触、联系和身体控制着个人信息与他人之间的交流。
这就呈现出使用空间时的一系列围绕着人的气泡状的个人空间模式。
它是空间中个人的自我边界,而且边界会随着两者关系的亲近而逐渐消失。
此模式充分说明了空间的确定决不是按人体尺寸来排列的。
只有当设计的空间形态与尺寸符合人的行为模式时,才能保证空间合理有效地利用。
因此,对人使用空间行为的充分考虑是进行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
(4)从众心理与向光性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人具有从众心理。
在公共场合的突发事件中,人们的第一感觉是要随着人流走动,不管其走向是否安全,人们无暇顾及路线与标识,上述情况即从众心理在起作用。
人们在室内空间流动时,还存在着从暗处到明处的趋向,我们称之为向光性。
这种向光性是人类的本能和视觉特性。
根据人的从众心理与向光性特点,在设计公共场所的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作用。
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来看,空间、照明、音响等的作用更大,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1)室内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室内设计应满足人们在环境中的使用要求和心理需求。
例如,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当单一的购物模式满足不了人们对购物环境的要求时,该模式就会逐步发展成为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模式。
因此,商场中的茶座、餐厅或超市中的儿童乐园应运而生就不难理解。
(2)组织室内空间应符合认知环境的要求和心理行为模式从环境中接受初始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判断的是大脑,因此,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的。
根据人的心理行为模式的特点,设计者在组织空间时可以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这比单纯地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设计依据上进行组织更有效果。
1.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色彩对人的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往往是通过心理来判断的。
色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左右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行为。
例如,红色穿透力强,使人兴奋;高明度黄色刺眼,使人心慌。
色彩的这种调节功能经常被商家利用以促销。
很多快餐店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其室内设计中大量使用了橘色,这是因为橘色能刺激人的脾胃,从而增进食欲。
同时,色彩也能使人产生温度感、距离感、重量感等。
在生产环境中就经常利用色彩感觉来产生一定的温度差,高温车间采用冷色调,制冷或低温生产场所常采用暖色调。
色彩用于交通也由来已久。
国外出现了彩色公路,在事故多发地段铺设红色路面进行警示。
2.场对人的心理作用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室内设计是动态的。
即使是静止的物体,它对人的心理的作用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根据物理学中部分决定整体的“场”现象,提出了场理论。
场理论把环境从一开始就视为一个整体,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心理学概念,如生活空间、行为与移动、力与力场、紧张与张力系统等。
生活空间即是场,它包括人以及与之有关的心理环境,指在特定时间内影响个体的心理因素的总和。
行为是指人在生活空间的移动,就生活空间而言,力代表变化的方向与倾向,几个力在特定的时间内作用在同一个点上,产生所谓的合力。
就空间设计而言,必须考虑到“场”对人的心理作用。
例如,室内安排座位,如果讲台在前,对面是排排的座位,按这种方式来布置会议室,便形成主从的人际关系。
如果是圆形的排列,大家就不分彼此,一视同仁。
这些都是表层的,深层的问题是你何以能产生这种心态、这种感觉?是无意识机制在起作用。
要想达到空间的平衡,设计师要注意在不同空间体现出美感,展示合适的氛围,理解生活在这个空间中的人的意志与情感,充分体现人性与环境的整体关系和微妙关系。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使用者本人对环境设计提出的个别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并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主张适当地利用环境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对个性产生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进行制约,在设计中掌握合理的分寸。
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周围生存空间的品质。
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的领域也获得了广泛关注。
室内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并使之与环境相互协调。
约翰·波特曼说:“如果我能把感官上的因素融汇到设计中去,我将具备那种左右人们如何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天赋感应力。
这样,我就能创造出一种为人们所能直觉并感受到的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2]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3][意]布鲁诺·赛维.现代建筑语言[M].席云平,王虹译.[4]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5]陆震纬,来增祥.室内设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