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

【摘要】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

这位和荒木经惟一起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年逾80 岁,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来不断证明自己,并和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见证了当代艺术史。

关键词:草间弥生当代艺术精神病艺术家
草间弥生(1929年3月22日-)被称为日本现存的经典艺术家,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在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

她曾与当代卓越的艺术家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克勒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一起联展
一、一无所有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创作的,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

我的一生,我活着的每一个日子,都与艺术相关。

要是人可以有来世,我还想再做艺术家。

无论生与死,艺术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切。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草间弥生一遍又一遍地表述着艺术对于她的重要性,艺术是她一生中唯一抓住的东西。

1929 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家族经营种子生意一百多年。

不到10 岁时,草间弥生就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经常出现幻听、幻视。

她所看到的世界,蒙着一个巨大的网,于是她不停地画画,试着用重复的圆点把自己的幻觉表现出来——精神疾病与艺术创作几乎伴她一生。

在10 岁时,草间弥生画了一幅铅笔画,一个小女孩阴郁而安静,没有一丝笑容,这恰恰是她童年的写照。

母亲将家族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却对女儿的精神疾病一无所知。

在她看来,草间弥生所谓的幻觉都是在胡说八道,而画画更不是富家女应该做的事情,她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收藏艺术品的人”。

母亲毁掉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经常把她关起来。

“每天打我,还踢我屁股”,强烈的恐怖感让草间弥生的精神接近崩溃。

童年的记忆虽不尽美好,却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创造力。

草间弥生不但“发
明”了那些张牙舞爪的类似花卉的植物,还把它们做得越来越庞大。

花和植物成为草间弥生近来创作的主题,并已经在洛杉矶展出了“午夜怒放之花”系列,正是因为她对童年的回忆。

1955 年,26 岁的草间弥生在旧书店发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

在一位懂英文的堂兄的帮助下,她写信给乔志亚.欧姬芙寻求帮助。

“虽然我在远方,虽然我在艺术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还是恳请你为我指路......”深受感动的女画家回信给草间弥生,表示愿意在美国推荐她的作品。

1957 年,草间弥生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离开之前,母亲给了草间弥生100 万日元,告诉她永远不要踏入家门。

临走时,她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表达对母亲的愤怒。

在日后的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中,草间弥生通过描写一名日本女孩在纽约的遭遇展现了自己的早年经历:孤独潦倒,身无分文,仍然不打算回日本;她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中的画廊间穿梭;由于不懂英语,这个小个子、相貌并不出众的东方女人卖掉一张作品都异常困难;在租住的公寓里,她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在街边的垃圾篮中拾起鱼头和丢弃的烂菜叶,并用这些材料熬一碗热汤。

“在美国人眼中,日本女人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草间弥生打破了这样的看法,她强悍而具有创造性。

”纽约评论家Gordon Brown 在1960 年代接受采访时有这样的表述。

美国艺术家约瑟夫.柯内尔的出现给草间弥生的人生增添浪漫色彩。

柯内尔是近代美国著名艺术家、雕塑家和实验电影先锋人物。

“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穿着一件奇怪的外套,我被吓坏了,以为自己见到的是一个幽灵。

”自上世纪60 年代认识后,两人一直相伴,直至1972 年约瑟夫.柯内尔去世。

爱人的去世给草间弥生沉重的打击,她的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

1973 年,约瑟夫.柯内尔去世的第二年,草间弥生从纽约回到东京,离开艺术家与评论家,逃出媒体视野,独自一人在精神疗养院生活。

二、波点女王的诞生
有人猜测,草间弥生把自己关进精神疗养院,是在约瑟夫.柯内尔去世后的
一种自我惩罚。

她为博取盛名而进行的疯狂行动感到后悔,认为自己更应该听从约瑟夫.柯内尔的意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品上。

1959 年,在抵达纽约18 个月之后,草间弥生的五件作品参加第10 街布拉塔美术馆的一次年轻艺术家群展,每一件作品都是在一个稍暗的灰白色背景上,绘满网状图案,她的圆点受到纽约知名评论家的注意。

唐纳德.贾德在《艺术新闻》中写道:“草间弥生是一位原创型的画家。

展览中的五幅白色巨幅作品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其实现方式上都是前卫而有力的......它发自于那些溶于平面的点,也发自于那些稍微偏离的但效果强烈的点……”
由于精神疾病的影响,草间弥生将极度重复扩展到雕塑和装置艺术领域。

更为有趣的是,这竟然引领了未来美国波普艺术的潮流。

安迪.沃霍尔类似形式的展览“牛首交错”出现于1966 年。

草间弥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指出包括安迪.沃霍尔在内的美国艺术家曾经借鉴过自己的想法,而这些人在美国都“发了财”。

三、作品特色
草间弥生的创作被评论家归类到相当多的艺术派别,包含了女权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en:Art Brut)、普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

但在草间对自己的描述中,她仅是一位“精神病艺术家”(obsessive artist)。

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图呈现的是一种自传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内容;草间所用的创作手法则有绘画、软雕塑、行动艺术与装置艺术等。

草间在相当早的创作时期就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她善用高彩度对比的圆点花纹加上镜子,大量包覆各种物体的表面,如墙壁、地板、画布、家里会出现的物品(还有裸体的助理)。

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与作品有很高的同质性,并以短上衣和非常强烈的眼影妆闻名。

草间曾说明这些视觉特色都来自于她的幻觉,她认为这些点组成了一面无限大的补捉网(Infinity nets),代表了她的生命。

此外,草间也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繁殖”特色,她有许多作品都以蕈类聚生的造型出现。

在1990年代之后,草间加入了商业艺术的领域,与时装设计界合作,推出了带有浓厚圆点草间风格的服饰,并开始贩卖许多艺术商品。

四、引领前卫半个世纪
草间弥生在美国的十几年,正值波普艺术的兴盛期。

多年以后,当评论家们重新梳理她的创作历程时,把草间弥生式的疯狂,归位于复杂的社会环境:“那是一个‘嬉皮士’横行的时代,草间弥生很快就意识到这个国家正在流行什么,他们抗议越战,吸食毒品,追逐东方神秘,寻求外来宗教的庇护,崇尚性解放。

很多人开始以打破常规为生,一些人因此变得富有和出名。


国内评论家陆蓉之把草间弥生和小野洋子比作20 世纪国际艺坛最闪耀的女明星。

小野洋子与列侬的世纪之恋以及与欧美艺坛核心势力的接触,都使得她在流行文化中的知名度远远大于草间弥生。

“但就具有标志特性的独特艺术风格以及开创性来说,草间弥生的复活源自她的艺术本身。

”陆蓉之这样说。

“在小野洋子遇到列侬之前,她的作品就已经很棒了。

但从某种意义而言,列侬使得她更受关注。

草间弥生的经历虽然传奇,却没有一个类似列侬的角色,这可能是她并非尽人皆知的原因之一。

”独立策展人方振宁这样评价:“不容忽视的是,她既是日本当代艺术的先锋,在纽约期间,更影响了美国的波普艺术。


1993 年,草间弥生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日本政府专门为她设立主题馆,以此向这位前卫女王致敬,草间弥生在本国以及国际艺术地位重新得以确立。

几十年精神疗养院的生活打磨掉了草间弥生的叛逆,她的作品回归架上绘画和雕塑,布满圆点南瓜系列作品成为经典。

同时,草间弥生还把她的圆点铺到设计类产品上,为兰蔻设计的化妆包和为AU 设计的手机都在热卖,昔日纽约轰轰烈烈的“前卫女王”至今依然引领时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