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

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

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外三科季晓燕2014.05.16一、外科引流技术1.概念:将器官、体腔或组织间液排出体外或引离原处的方法2.引流的目的:(1)排除脓肿或其它化脓性病变的脓液或坏死组织;(2)预防血液、渗出液或消化液在体腔内蓄积,预防继发感染、组织损害;(3)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合;(4)解除胆道、消化道的梗阻症状3.外科引流的作用原理:吸附作用;导流作用;虹吸作用;消化道的蠕动作用4.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通畅;彻底;低组织损伤;顺应解剖和生理要求;确定病原菌5.外科常见引流管胃肠减压管、导尿管、T型引流管、腹腔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6.引流管的护理要点(1)作好心理护理关心安慰病人,使其消除顾虑,配合治疗;根据病人情况给予相应指导(2)妥善固定导管指导病人在翻身及下床活动时,勿使其脱出;注意管道密封情况,仔细检查引流管及接头处有无松动漏气(3)保持引流通畅经常检查引流管有无打折、扭曲、受压;经常挤捏引流管,避免阻塞;酌情给予半卧位,可维持良好引流功能。

(4)加强无菌管理及时更换引流管周围敷料;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防止破溃;定时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

(5)注意观察记录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质;准确记录于体温单上。

二、胃肠减压管1.概念:腹部手术或胃肠道手术前放置胃管,术中持续负压吸引,保证胃肠道空虚,防止误吸,使胃肠吻合口愈合良好,减少并发症。

2.护理要点(1)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食、禁饮,一般应停服药物。

如需胃内注药,则注药后应夹管并暂停减压0.5~1小时。

适当补液,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2)妥善固定: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移位或脱出,尤其是外科手术后胃肠减压,胃管一般置于胃肠吻合的远端,一旦胃管脱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切勿再次下管。

因下管时可能损伤吻合口而引起吻合口瘘。

(3)保持胃管通畅:维持有效负压,每隔2~4小时用生理盐水10~20ml冲洗胃管一次,以保持管腔通畅。

(4)观察引流物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液总量。

观察胃液颜色,有助于判断胃内有无出血情况,一般胃肠手术后24小时内,胃液多呈暗红色,2~3天后逐渐减少。

若有鲜红色液体吸出,说明术后有出血,应停止胃肠减压,并通知医生。

引流装置每日应更换一次。

(5)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保持口腔和呼吸道的湿润及通畅。

(6)观察胃肠减压后的肠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12小时即鼓励病人在床上翻身,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7)胃管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可拔除胃管。

拔胃管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吸气并屏气,迅速拔出,以减少刺激,防止病人误吸。

擦净鼻孔及面部胶布痕迹,妥善处理胃肠减压装置。

三、注意事项(1)应用前应了解病人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史、严重的食管静脉曲张、食管梗阻、鼻腔出血,以防发生损伤。

(2)插管时应注意胃管插入的长度是否适宜,插入过长胃管在胃内盘曲,过短不能接触胃内液体,均会影响减压效果。

据临床观察,传统法插入深度为45~55 cm,术后胃肠减压效果不佳,部分患者有腹胀不适感。

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为55~68 cm,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要使导管侧孔完全达到胃内,起到良好的减压效果,插管深度必须在55 cm以上。

对以往插管回顾,插入胃管后,只能抽出少量胃液,有时仅抽出少量粘液而无胃液抽出,听诊胃中有气过水声,虽证明胃管在胃内,但术后减压效果不佳,患者出现腹胀,胃蠕动恢复慢,使置管时间延长。

将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增加10~13 cm,达到55~68 cm,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患者腹胀明显减轻,其效果明显。

(3)要随时保持胃管的通畅和持续有效的负压,经常挤压胃管,勿使管腔堵塞,胃管不通畅时,可用少量生理盐水低压冲洗并及时回抽,避免胃扩张增加吻合张力而并发吻合瘘。

胃管脱出后应严密观察病情,不应再盲目插入,以免戳穿吻合口。

(4)妥善固定胃肠减压管,避免受压、扭曲,留有一定的长管,以免翻身或活动时胃管脱出。

负压引流器应低于头部。

(5)观察引流液的色泽、性质和引流量,并正确记录,如引流出胃肠液过多应注意有无体液不足和电解质的平衡,结合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合理安排输液种类和调节输液量。

一般胃肠术后6~12h 内可由胃管引流出少量血液或咖啡样液体,以后引流液颜色将逐渐变浅。

若引流出大量鲜血,病人出现烦躁、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尿量减少等,应警惕有吻合口出血。

对肠梗阻病人,密切观察腹胀等症状有无好转,若引流出血性液体,应考虑有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

对有消化道出血史的病人,出现有鲜血引出时,应立即停止吸引并积极处理出血。

(6)每日给予雾化吸入和插管鼻腔滴石腊油,以帮助痰液咳出和减少胃管对鼻粘膜的刺激,减轻病人咽喉部疼痛。

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预防肺部并发症。

(7)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腮腺炎。

口腔不洁可能成为术后吻合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因禁食等因素,细菌容易在口腔内滋生繁殖,易引起吻合口感染,所以做好口腔护理至关重要。

(8)当病情好转,无明显腹胀,肠蠕动恢复和肛门排气后应及时停止胃肠减压。

拔管时,应先将吸引装置与减压管分离,钳闭减压管,嘱病人屏气,迅速拔除减压管。

若为肠内减压,使用双腔管者,腹胀消除后,将双腔气囊内空气抽尽,双腔管仍留在肠内1~2d,待肠梗阻解除后再拔出。

三、导尿管1.种类及用途三腔单囊导尿管应用于膀胱造瘘、尿道、前列腺、膀胱手术。

二腔单囊导尿管应用于导尿,尿道手术。

蘑菇头导尿管应用于膀胱造瘘。

2.护理要点(1)固定:各种导管引出体应妥善固定,外接的引流皮应固定于床旁,翻身或搬动病人时,应防止它脱出。

导管与引流接管的接口处也需固定,应在巡视病人中随时注意检查固定情况。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继发感染。

保持引流管的无菌,每日更换引流袋,导管如需冲洗,应严格无菌操作,敷料污染需及时更换,引流口周围的皮肤应加保护,引流袋的水平不要高于导管出口的水平,以免引流液倒流。

(3)随时检查导管引流液是否通畅。

导管及引流管的通路必须保持通畅,避免堵塞,必要时作间隙或持续冲洗,引流管不宜过长,避免扭曲、折叠阻碍引流,对平卧的病人引流管的高度不要高于引流出口的皮肤。

如发现引流不畅或完全无尿液流出,应仔细检查,及时处理。

要注意导尿管有无滑脱,连接管有无滑脱,导管有无阻塞(身体压迫导管、导管扭曲、管腔内组织碎屑,血块等梗阻)。

(4)注意引流液的量、性状、色泽,并及时记录,如有异常,随时与医师联系,及时处理。

具体操作如下:手术后病人回病房后应与手术室护士进行床头交接,观察术后注明标记接上引流袋,妥善固定位置不得高于切口平面。

加强巡视病房,行膀胱冲洗时严密观察速度不可过慢,防止血块阻塞尿管、如有阻塞不畅,挤捏无效应使用50ml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推注,反复抽吸通畅为止。

观察切口敷料也十分重要,一旦湿润应提示有引流管阻塞的可能应及时处理,每日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为医生提供准确数据,便于决定拔管的时间。

在护理中还加强基础护理,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尿道口应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洗1~2次,引流袋应每日更换一次。

严密监测T、P、R 的变化。

四、T型引流管1.应用:胆总管探查或切开取石术后常规放置T型管引流。

2.目的:(1)引流胆汁(2)引流残余结石(3)支撑胆道。

3.固定方法:术后除用缝线将T型管固定腹壁外,还应用胶布将其固定于腹壁皮肤。

但不可固定于床上,以防因翻身,活动,搬动时受到牵拉而拖出。

对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有专人守护或适当加以约束,避免将T管拔出。

4.保持有效引流:平卧时引流袋应低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以防胆汁逆流引起感染。

若引流袋的位置低,可使胆汁流出过量,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避免T型管受压,扭曲,折叠,经常给予挤捏,保持引流通畅。

若术后一周内发现阻塞,可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万u严格无菌下低压冲洗。

5.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术后24小时内引流量较少,常呈淡红色血性或褐色,深绿色,有时可含有少量细小结石和絮状物;以后引流量逐渐增加。

呈淡黄色,渐加深呈橘黄色,清亮;随胆道末端通畅引流量逐渐减少。

若胆汁突然减少甚至无胆汁流出,则可能有受压,扭曲折叠,阻塞或脱出,应立即检查,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若引流量较多,常提示胆道下端引流不畅或阻塞。

6.胆汁的量太多或太少应如何解释?多:肝细胞功能差;炎症感染后有炎性渗出液者;胆肠吻合术后十二指肠液倒流;胆总管下端梗阻。

少:肝细胞坏死,没有制造胆汁功能;中毒性休克全身血容量低,导致肝血流量减少,胆汁分泌相对减少7.胆汁颜色异常应如何解释?草绿色:胆红素受到细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白色:由于长期梗阻,胆色素和胆盐被吸收,由胆囊黏膜、胆管黏膜所分泌的黏性物质所代替红色:胆道内有出血脓性及泥沙样混浊:胆道内感染严重及泥沙样残余结石8.预防感染;长期置管者,每周更换无菌引流袋1-2次。

引流管周围皮肤每日用75%酒精消毒,管周垫无菌纱布,防止胆汁浸润皮肤引起红肿,糜烂。

行T型管造影后,应立即接好引流袋进行引流,以减少造影剂对胆道的刺激和继发弹道感染。

9.拔管指征:(1)无腹痛、发热,黄疸消失,血象正常;(2)胆汁引流量减少至200ml/日、清亮无脓液、结石、沉渣、异物等;(3)T管造影显示胆道通畅;(4)夹管试验无不适;10.夹管试验:开始时每日2~3小时,逐步延长时间至全天。

T管造影后应开放引流2日,使造影剂完全排出,避免逆行感染11.健康教育(1)选择低脂,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餐前,便后洗手,水果等彻底清洗后再食用。

(3)带T形管出院的病人告知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妥善固定引流管,按时更换引流袋,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五、腹腔引流管1.应用:普外科手术后,在切口内和腹腔内,常常要放置引流管,以引流出切口内、腹腔内积液,利于观察病情变化及切口的愈合。

2.护理要定(1)妥善固定术后患者安返病房,应妥善固定各引流管所接引流袋或负压吸引器。

临床上我们通常将胃肠减压管的负压吸引器放置于一无色透明塑料袋里,将袋子系于枕头口的绳子上,或者系于上衣纽扣上,这样可以防止半卧位的患者胃管自行脱落。

医嘱可以下床活动的患者起身时松开袋口,取出负压吸引器,防止脱落,翻身时亦应注意;一般的切口负压吸引球,理顺引流管,将引流球放置于切口旁;对于腹腔引流管所接引流袋我们通常用小别针将引流袋别于床单边沿或用绳子系于床边的小孔上,接负压吸引器的直接将其放于引流口旁。

带有多根引流管者,应用胶布注明引流管名称并贴于引流管上以利辨认。

(2)保持通畅各引流管妥善固定后应定期检查有无受压、扭曲或堵塞,以保持引流通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