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关于气是世界本原的理论,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气一元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根源于气。

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理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一)气的哲学含义中国古代哲学的气,具有三层含义:1、常识概念的气常识概念的气,属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指一种极细微的、连续的、无间断状态的物质实体。

如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

2、哲学范畴的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表示现代汉语中所谓物质存在的基本观念。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存在,相当于西方哲学的所谓物质,属抽象的概念。

3、广泛意义的气广泛意义的气,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在中医学的气一元论中,上述气的三层含义,均有所及。

其中,以哲学范畴的气最为重要,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

气的概念最早见于西周末年伯阳父的言论中,“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伯阳父认为“天地之气”有一定的秩序,阴阳是天地之气的内容,阴阳可以相互作用。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最早的学说。

气在汉代的哲学著作中,多称元气。

大多认为,“元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但并非等同于世界的本原。

宋代到明清的哲学家多讲气,很少提到元气。

宋代张载肯定一切存在都是气,提出“虚空即气”,“太虚即气”的命题,把气与虚统一起来,建立了比较明确的气一元论。

明清之际的王廷相、王夫之、毛以智和戴震等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学说,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发展到顶峰,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总之,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其本义,是一切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存在,其泛义,不论物质现象抑或精神现象,一切现象,均称之为气。

在中医学中,气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物质的同义词,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的物质概念。

中医学用气的这一含义作为自然观来解释天地万物的起源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如“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这里气的含义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气的概念是一致的。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形、质是有层次之别的。

气是非形非质而贯通于一切形质之中的。

形指形状、形体。

质,一指事物外部的有固定形状的体,与“用”相对。

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离;二指事物内部的质,即事物的性质、本质。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气的内在运动性,用现代名词而言,可以说气是“质”和“能”的统一,既是物质存在,又具有功能的意义。

质与能是相即而不离的。

因此,气是物质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二)气的医学含义1、中医学的气范畴中医学以气一元论为其宇宙观和方法论,用气解释天地人的构成和运动变化,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规律、疾病原因、病理机制,诊断和防治,药物性能,以及养生康复等,形成了以生理之气为核心的医学科学的气一元论。

中医学从医学角度论气,将气规定为自然之气(如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生理之气(如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五脏六腑之气、营卫之气等)、病邪之气(如六淫之气、恶气、毒气等)和药物之气(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等)等,从人体复杂的生命运动和疾病现象,广泛而深人地分析了气的具体表现形态,并强调不仅人的精神产生于气,而且人的精神对气的运动变化有很大的反作用。

中医学的气一元论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和气一元论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2、气的医学含义在中医学中,作为医学科学中具体的科学的物质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运行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在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系统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因此,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医学科学具体物质概念的气是指具体的人体之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它与哲学意义上表示物质普遍概念的气是有区别的。

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其他如风气、寒气、天气、地气等则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些具体物质形态,与哲学意义的气及人体之气也不相同。

中医学的气概念,虽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范畴,但又从医学角度发展了哲学的气范畴。

气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是人体生命的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强调气的运动性,强调气既是物质存在,又有功能的意义,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

因此,中医学中的气则是生命物质与生理功能的统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范畴,虽与西方传统哲学所谓物质相当,但又有所区别。

西方哲学是以固体物为模式而提出物质概念的,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原子、粒子,原子、粒子是间断性的物质颗粒。

物质运动属机械运动。

而中国古代哲学是以气体物为模式而提出物质概念的,气是有形质与无形质的统一,是连续、无间断状态的物质颗粒,似可理解为波粒的统一。

其运动形式为升降、聚散、振荡等。

这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对东西方科学发展方向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气的运动性,气既是物质存在,又有功能意义,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

基于此,中医学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自然观,在探讨生命的本原、形体的结构时,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探讨生命运动规律时,认为生命过程就是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过程,是形与气的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强调以五脏系统为核心的生命体具有形态结构解剖学基础,而又着重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状态来考察五脏系统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体现了生命物质与生理功能的统一。

正确地理解气范畴的物质存在与功能意义的辨证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五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辨证关系。

在中医学的概念体系中,气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含义最复杂的概念。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把医学科学的概念和哲学的气范畴区别开来。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又称天地、天下、太虚、寰宇、乾坤等。

所谓宇宙是指整个客观世界而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界无尽。

宇宙是多样性的统一,其多样性表现为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其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构成宇宙的本始物质。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人是整个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天地自然的产物。

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

人之一生,一气而已。

2、气本为一,分阴分阳中医学基于气是宇宙的本原这一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气是世界的本原,是宇宙的本始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

世界上的气可以分为阴气和阳气两大类。

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地气”是自然界的浊阴之气。

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阳气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莽的天宇。

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

本乎地者,地之气也。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总之,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消长的根源是物质世界的气内部所具有的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

故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者,人之根本也”。

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全赖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3、气与形神的关系形以气充,神依气存,气纳则神存。

形与神皆根源于气。

形神关系问题,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的形神学说包括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机体与生命功能的关系以及精神与肉体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的理论系统。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形指物质、形体,神指精神、功能、作用。

《黄帝内经》提出“形与神俱”的观点,认为形为人的形体,为体;神为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为用。

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精神活动和具体的生理功能。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只有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

中医学的形神统一学说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为人体之根本,是天地万物统一性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

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二)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1、气的运动变化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物质,所以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气一元论认为,气具有内在的运动性,经常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都是气运动的结果。

《黄帝内经》称气的运动为“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

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动植物的生育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更、凋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物质运动的根源在于物质自身的内在矛盾。

天地万物的变化根源于气的运动,而气运动的源泉在于气自身之中,气自身具有运动能力。

《黄帝内经》称之为“气有胜复”。

“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

气有胜复作用,即气本身具有克制与反克制的能力。

气这种胜与复,克制与反克制的作用,是气自身运动的根源。

气分阴阳,阴阳相错,而变由生。

阴阳相错,又称阴阳交错,阴阳交感,即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相错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换言之,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宇宙总规律,故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2、气的运动形式(1)升降出入: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表现为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

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等为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

《黄帝内经》以“升降出入”四字概之,故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