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学视角下的中医之气和量子的同构性_韩金祥_韩奕

逻辑学视角下的中医之气和量子的同构性_韩金祥_韩奕

[18]张立平.论中医“象”思维(一)[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6):40-41.[19]何泽民.论象思维对《黄帝内经》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2,53(15):1334-1336.[20]杜立英,吕爱平.利用分形理论探讨中国传统象思维对中医思维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2):254-256.[21]王宏利,刘庚祥.中医取象比类思维的逻辑浅探[J].内蒙古中医药,2012(4):18-19.[22]张立平.论中医“象”思维(二)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2012,14(7):31-32.[23]曹宏梅,陆小左,王学民.从“象思维”到脉象地形图[J].天津中医药,2012,29(6):532-533.[24]卞尧尧,周春祥.从“象”与“枢”探讨三焦[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092-3093.[25]曹大明,路玫.从“象思维”浅谈对中医针灸理论的再认识[J].中国针灸,2013,33(1):75-78.[26]刘娇萍,曹继刚,邹小娟,等.浅议象思维在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型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收稿日期:2013-07-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3208);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项目(xypt201103)作者简介:韩金祥(1963-),男,山东夏津人,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证候-方剂-药性的定量化研究。

953-954.[27]刘娇萍,曹继刚,邹小娟,等.浅议象思维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证候分型中的应用[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9):27-28.[28]王永炎,张华敏,王燕平.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与行为范式[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19(2):1-2.[29]姜建国.论《伤寒论》的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2):83-86.[30]孛立甲,金明.《伤寒杂病论》临证思维模式及其在眼科应用举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2):103-104,108.[31]韩学杰,连智华,刘兴方,等.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思维和模式[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766-2769.[32]郭新宇,孟庆刚.中和思维对中医生命观形成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4):704-706.[33]吕爱平,蔡丹梅.论中医学中和思维的内涵及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2):120,128.[34]张金玺,马作峰,张六通.《黄帝内经》中的二分思维和三分思维[J].中医药学报,2012,40(1):123-124.[35]王琦.中西医思维特质比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064-2066.[36]郭新宇,孟庆刚.基于“出声思考法”的中医诊疗思维过程探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9):1964-1966.[37]王全年,李秀美.中医哲学思维模型和数学模型统一论[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240-1242.[38]杨威.五运六气理论的思维模式[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4):349-350.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1.002逻辑学视角下的中医之气和量子的同构性韩金祥1,韩奕2(1.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卫生部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62;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摘要:通过剖析中医之气概念的本质属性,对比中医之气与量子概念的系统结构和内涵,利用命题思维和演绎推理等逻辑学方法,推定中医之气与量子具有同构性。

同时总结六十多年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中医之气与电磁波(量子)的密切相关性,论证两者可能具有相同的物质形态。

为“量子表征中医之气”的观点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关键词:中医之气;量子;同构性;逻辑学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4)01-0004-05Isomorphism between Qi in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and Quantum by Logic PerspectiveHAN Jinxiang1,HAN Yi2(1.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Health for Biotech-Drug,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Ji'nan250062,Shandong,China;2.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Abstract:By analyzing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he concept of Qi in the TCM,comparing system structure and content between Qi and quantum,using logic methods of proposition thought and deductive reasoning,we have the presumption that Qi and quan-tum has isomorphism.Meanwhile,summariz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over the past60years,it is proven that Qi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electromagnetic waves(quantum),and demonstrate that Qi and quantum may have the same physical form.This pro-vides a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point of view that Qi in the TCM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quantum.Key words:Qi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quantum;isomorphism;logic perspective中医理论建立在“气一元论”哲学思想之上,正确的用现代科学诠释中医之气,是中医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笔者2010年曾发文探讨中医气的物质基础[1],但终感阐述得不全面,不彻底,本文拟在前文的基础上,从逻辑学视角探讨气与量子概念的同构性,以进一步诠释气的物质基础。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思维以概念、命题和推理为思维的基本形式并围绕这些基本形式而展开。

概念是反映事物对象本质属性或者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其基本方法可表示为:被定义项=临近属概念+种差[2]。

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通过概念的内涵外延剖析、命题思维和演绎推理等逻辑学分析过程探讨其是否有同构性。

中医“气”和量子分别属于中医学和物理学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两者是否有同构性呢?1气概念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气是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皆由气构成;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气构成。

一般认为,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中医学完全承袭了中国哲学思想。

在大量的医学实践和对生命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中医学用气解释人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规律、疾病原因、病理机制,诊断和防治,药物性能,以及养生康复等,形成了以生理之气为核心的“气一元论”理论体系。

在中医学的概念体系中,气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含义最复杂的概念。

但终究没有脱离中国哲学“气”的概念范畴。

气的定义为[2]:“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由此推知“物质”是其临近属概念,“运动不息”“极细微”则是气定义的种差。

物质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实物、场等客观实在;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式。

总结中医“气”物质的本质属性,可归纳为:①气是生命现象的根本: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这是气的基本属性,表现为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呼吸运动,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抵御外邪,康复能力,自身调控、致病因素等功能活动的体现[3]。

气既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又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门法律》认为:“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医方考·气门》云:“气化则物生,气变则物易,气盛则物壮,气弱则无衰,气正则物和。

气乱则物病。

气绝则物死。

是气之当养也,明矣。

”气与生命现象同在,一旦绝气生命现象就不再存在,突现了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②气具有两种存在形式:中医气兼有无、虚实、隐显等相辅相成的属性,“有形”与“无形”皆为气之本体状态,即气有两种存在形式[2]:一是以弥散而运动的状态存在,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无处不在。

二是以凝聚而形成质的状态存在,即无形之气以凝聚的方式形成各种各样占有相对固定空间,具备并保持相对稳定性质特点的物质。

说明气既具有实物的“粒子”性,又具有无形的“场”的特性。

③气具有转化性:转化性亦称气化,指气的无形与有形的转变即中医所谓的聚和散。

聚与散是对立的,是一种质的变化,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是气与形之间的转化: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即“气生形”的气化过程;有形之物死亡消散,又化为无形之气,乃是“形化气”的气化过程。

二是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有形之物在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下也可相互转化,如人体内的精血互化、津血互生等,皆属于“形化形”的气化过程。

④气具有中介性:中介是表示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间接联系,即通讯信息。

气的中介性表现为气的感应性、可入性和渗透性[4]。

感应即交感相应(相互作用),天地万物包括人机体各脏腑以气为中介物质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通讯联系。

气的可入性和渗透性指气既无形质,又有形质,无处不入,无所不有,贯通一切,并渗透到一切事物之中。

中医学基于气的相互感应思想,认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自然界和人类、人体的五脏六腑与生理功能以及生命物质与精神活动之间,虽然千差万别,但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切联系的,在差异中具有统一性,遵循共同的规律,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这便是中医的整体观。

⑤气与形、神的关系:中医学认为,形、气、神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协调统一,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