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 孔子与老子PPT课件

第1课 孔子与老子PPT课件

<文化发展历程>导读
“必修三”用八个专题“着重 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 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 内容”。这些重要内容涵盖古 今中外,用专题的形式尽量体 现人类思想文化的重大成果。
从中国方面看,“必修三”设计了五个专题, 古代中国两个专题,近代现代三个专题.
古代两个专题一个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演变,一个为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中 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是了解儒家 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 文化则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骄人的科技成就 和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艺术成就 .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学习西方 拯救中国成为仁人志士努力的方向,于是 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萌发到李大钊 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已然落后的中国应 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成为当时爱国者们 的共同追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就 是按照以上内容来展开的。近代前期思想 解放说明对西方的文化生吞活剥全盘西化 是救不了中国的,结合西方的先进思想, 创造属于自己的思想文化才能改变中国的 面貌,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思考:“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道德、内在自觉、自律。
礼是规范(制度)、外在约束、他律。
仁是核心、实质
礼是表现、形式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 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中庸思想: “执其两端而用乎中”


中庸
指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过犹 不及,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到好处。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理论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文化名人。
(二)孔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
1、“仁”的思想——核心
(1)含义: “爱人” (2)方法(途径): “忠恕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于是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这些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形成, 这些理论成果无疑都改写了中国的近现代 史,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民族独立和现 代化建设,对中国的近现代化发展功莫大 焉。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这个专 题,除了使我们了解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和 教育发展的史实之外,更主要的恐怕应该 是使我们的孩子明确科技教育和在现代化 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以及对文化应该采取 的重要态度。
近现代的三个专题分别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 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历史进入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失去了古代的 优势,面对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东西方文化 的冲突不可避免,对这种冲突的态度实际上 不仅贯穿于近现代的历史之中,也会贯穿于 我们这个现在正在进行的全球化时代。
正是这样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不同色彩要了解不同 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内容和特点,更主要 的是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观念,理解不同的 文化,并能够兼收并蓄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 文化,正确认识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 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 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从历史中汲 取文化的营养创造我们时代的新文化。
你能从生活中举一个成功 运用中庸之道的例子吗?
于丹: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忠恕”,做好自己,想到别人。 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宽容
孔子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 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 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 一。
(3)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七大要点
主流思想 绘画 戏剧
古代科技 书法 诗 歌 小说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 -儒家兴衰
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初步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 思想体系
世界思想文化史的内容相对简单,仅有三 个专题。这三个专题基本上是按照思想 (人文精神)、科技(从经典力学到网络 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美术、音乐和 影视艺术)三个角度介绍西方思想文化的 主要成就的。除思想涉及到西方古代希腊 的人文精神之外,其他科技和文学基本上 都是19世纪以后的内容。
课标安排八个专题,分别体现以上内容,绝不 是先中国后世界,而是力争体现“中国是世界 中的中国,世界是与中国有关的世界,” 是要 通过这些内容,使我们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 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人类思想文化经历 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 元化的特征。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一样,都经 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由简单到丰富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文化之间的 继承与发展,理解与交流,冲突与排斥。
第一课 孔子和老子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等思想家 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及儒家思想
(一)孔子生平、地位: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
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年轻时 做过几任小官,曾任鲁国司寇; 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 国,专心执教。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 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 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在中国五 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 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 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 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 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 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 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2、“礼”的思想:
含义:
实质: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周礼”
实践方法: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评价: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问题探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