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新)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新)
第二节、墨家的法律思想
一、学派简介
墨家是战国初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一个
学派,当时唯一一个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 学派,也是先秦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 学派。创始人是墨翟。 墨家的著作,现仅存《墨子》一书,是研 究墨家思想的直接材料。
二、墨家的法律思想
(一)墨家以“兼爱”为核心法律观
“兼相爱,交相利” (1)兼相爱: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的 爱所有的人。 (2)交相利: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夺斗争。 ——反映小生产者希望彼此能互助互利的愿望,也 包含了小生产者反对剥削压迫的积极因素。 “兼爱”是整个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思想的出发点
法律思想:
1、以“仁”为核心,“仁”与“礼”相结合的法 律观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出发点。 (1)“仁”的基本含义 “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含义非常广,包括许 多方面,诸如孝、悌、忠、信、恭、宽、敏、敬 诚、忠恕等等。 基本含义 : “仁者,爱人” —— “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2)“仁者,爱人”思想的特点 A、广泛性—— 对象包括了“庶人’ B、宗法性 C、等级性 D、强制性
(二)“天志”法律观
“天志”:
在现实的礼法之上有一个有意志、有权威的“天” 。任何人都要接受天的监督,服从其制裁; 天是最公正无私的,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而无丝 毫偏向。 “天志”是衡量天下万物乃至人们言行的唯一标准 。一切国家制度都应依“天志”而成。 天志与法律的关系是源与流,体与用的关系。 ——它是法律的来源和基础
三、思想特点:
1、“道法自然” (1)何为道?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它是万物之宗, 支配一切,衍生万物。它不是一个物质实体,而 是一种绝对精神,是超然物外的。它具有以下性 质: 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 道充满于天地,普遍且无私。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道有内在体系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2、礼治思想
(1)对周礼的修正 A、纳仁入礼 B、礼下庶人 C、举贤才
(2)“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 措手足” ——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A、主张“正名”,以法律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 纠正各种违反周礼规定的等级名分的现象,做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B、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论与.子路》记载:“叶公与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 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直直躬者异与是,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D、反对“铸刑鼎” 晋国执政越鞅“铸刑鼎”,公布范宣子制定的刑书。 ——激烈批评,反对乱立法和立乱法
3、儒家学派的发展 (1)先秦儒家 (2)秦汉以后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 4、儒家主要法律思想 礼治、德治、人治
一、孔子以仁、礼为核心法律思想
人物简介: 孔子、名丘,子仲尼,春秋末期鲁人。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思 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资料。
(3)“仁政”在法律思想上的体现 A、“正经界”——保障土地私有 划分和确定土地的疆界,土地归属确定,使民有 “恒产”。 B、“薄税敛”——征收赋税徭役有定制 C、“省刑罚”——反对繁法苛刑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2、人治论
(1)国家的治乱,取决于“圣王”、“贤臣” (2)“惟仁者宜在高位”
二、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老子——《老子》 庄子——《庄子》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人。 被奉为道家的始祖。 《老子》一书集中了老子学派的的思想, 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第一部经典。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道家第二大宗师。 《庄子》一书,是庄学汇编,最早提出 了法律虚无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 在思想体系上,与老子一脉相通,并有 很多发展,但比老子更加消极。 《老子》和《庄子》分别体现了道家 法律思想发展的两大阶段。
意义: 国家和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 力图使“兼爱”原则上升为国策和法律, 以便用国家强制力贯彻执行。 墨子将自己的理想神权化,在政治上借天 的的权威恐吓和约束统治阶级,这是小生 产者政治上软弱的一种表现。
(四)法律必须“为万民兴利除害”
主张使“天下皆得其利”,以“利人”为原则立 法。
“天志”的功能:赏善惩恶 ——墨家的理想法 ‘天志“的主要内容:“兼相爱,交相利 ” “兼爱”是其“天志”法律观的核心
天志的表现:
尚贤 尚同:即集中统一 节用、节葬、非乐 非攻:主张和平,反对兼并战争,认为国与国之间应尊
重彼此利益,大国不应攻打小国,以强欺弱。
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
二、孟子以“仁政”为中心法律思想
人物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儒家的主要代 表人物之一。 现存《孟子》一书,是研究其思想的可靠材料
1、仁政思想
(1)思想背景: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相继进入封建社会。 社会矛盾加深:封建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两极分 化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统治者穷奢极欲、 横征暴敛;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连年 面临问题:对内加强统治以实现国家稳定。对外 兼并他国以实现全国统一。
注意: 《老子》的无为——相对的无为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庄子》的无为——绝对的无为
《逍遥游》,主张绝对的自由,反对任何约束 和限制。是一种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的内心自 由。
(2)“无为而治”的具体主张
一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少作为 “三去”,即“去甚、去奢、去泰”。
反对厚敛,主张薄税。 反对暴政,主张减少刑罚 反对穷兵黩武,主张和平稳定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铁器的使用
生产力进步, 井田制开始瓦 解
牛耕的出现
春秋五霸
第一节、道家的法律思想
一、学派简介:
(一)产生形成 没落贵族隐居“山林”,形成“隐士”阶层。 一方面,对现实强烈不满,进行揭漏和批判。
同时又悲观失望,颓废消极。认为自然社会有一
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配一切,人是无法抗拒的, 只能顺应自然、回避矛盾。 哲学思想、法哲学思想
孟子主张:反对兼并战争,极力提倡“仁政”, 反对暴政,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以此 来缓和阶级矛盾,争取民心。从而“行仁政而王 ”。 (2)性善论——理论基础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 心。 ——仁、义、礼、智 孟子第一个提出的了系统的性善论,将儒家法律 思想置于“性善论”的基础之上。
3、民贵君轻,暴君放伐
——重民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臣对等、暴君放伐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系统 的“性善论”和“民为贵”的思想以及完 整的仁政学说,从而形成了儒家的‘道统 ”,即“孔孟之道”。
三、荀子的礼法统一观
(一)人物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 现存《荀子》一书,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资料
(二)礼法统一观
理论背景:战国末年,诸侯割据逐步走向天下统 一,思想领域百家交融,万流归宗。
荀子思想的主要特点是礼法结合,使儒法两 家趋于合流。
1、礼、法起源
(1)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明于天人之分” 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人能群”——分——礼、法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与仁义礼法相比是最高原则。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仁,失仁而后礼。”
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寡制众,有无往而不胜
的力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 自化。”
强调“惟道是从”,反对依靠具体的法令 治理国家。
——古代最早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2)道的本质是“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宽猛相济,以刑罚辅助德教。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德主刑辅 (3)以德去刑,德教具有消灭犯罪的功能。 人性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反对不教而杀,主张以德去刑 ——以德去刑
4、人治思想
人治思想在立法、司法中的表现: (1)“人存政举”,由圣贤治国立法。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政事的兴废,取决于当权者个人是否贤明。 贤者当政,国家兴盛,奸邪当道,国家灭亡。 贤臣辅佐国君 举贤才 “近不失亲” “远不失举”
(2)“身正令行”,执政者应带头遵守礼法。 “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构筑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为古代伦理 主义的法律文化奠定了基础。
奠定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使之在中国两
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孔子的法律思想具有两面性,要注意分析。
(五)君主集权的法制统一观 基于“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和“尚同
”主张 为保障统一,要以法律为后盾: 具有初步的君主集权和专制主义的法观念
第三讲
儒家的法律思想
学派简介
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最早的一个 学派,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 1、“儒”的由来 指专门从事教育和执掌礼仪的人。 2、儒家的代表人物 孔子——创始人,春秋末期 孟子——战国中期 荀子——战国末期
(1)国家之间应该有对等的“爱”,这样才能消除敌视 、掠夺和攻占,达到国与国的睦邻友好。 (2)国家之间应该承认和尊重彼此的利益。 (3)国与国之间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三)“一同天下之义”法律起源论
墨子认为在没有国家法令的时候,人的思想 认识不能统一,“一人一义”、“十人十义”, 没有统一的是非善恶标准,因此互相排斥和损害 ,于是天下大乱。 “天”便选“贤者”来“一同天下之义”,由 天子“发宪布令”,制定一套法令制度。而天子 又要服从天志“兼相爱,交相利”的要求。总的 来讲,就是用“兼相爱,交相利”来统一人们的 思想,建立安定的秩序。 ——意味着法律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