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因此,教师应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时刻准备把德育教育无痕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课堂教学;习作讲评;日常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郑板桥有副对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借用第二句诗来形容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对儿童实施德育是再合适不过了。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学校德育既要达到“润花”的目的,但采取的方式又不能是枯燥的道德说教,而是“瞒人”的,即不易觉察的,有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一、于无字句处觅诗——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其实,课堂又何尝不为时而教?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我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一课时,就有意识地强化了自我保护意识、自救能力以及创造精神的培养——这也是
当今儿童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学生简单地对文中人物持肯定或否定态度时,我想,应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难道司马光的方法真的完美无缺,而其他孩子的表现真的一无是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最终意见才慢慢统一起来:如果在附近有大人的情况下,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可以立刻得到大人的救助,是最明智的选择;司马光的方法也有缺陷,砸缸过程中存在着砸伤缸中的小朋友和伤及自身的危险,而且砸坏一口大缸毕竟是一件可惜的事。

中间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

小朋友跑去找大人时会怎么说呢?有个学生的发言很有意思,他说:“爸爸,刚才我们在花园里玩,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了!你快跟我去救人吧!”该生的发言立刻招来了一片反对声:救人如救火,呼救怎能嗦嗦?要像“救命啊,有人掉进水里了!”那样简短、明了才行。

“那你们有没有既能救出落水儿童又安全并且不用砸破缸的好办法呢?”提问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他们在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的基础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出的办法不一而足,如各人解下衣带连成一条绳索,甩到缸里,然后齐心协力把落水的孩子拉上来等。

“既然存在着更好的救人方法,那为什么司马光的事迹还能千古流传呢?”这问题可将了学生一军,一般学生独立解决不了,只
能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感悟: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

司马光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沉着镇定,当机立断,砸缸救人,一般的小孩子能做到吗?
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

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以文本为依托,深入挖掘意蕴,适度拓展资源,“于无字句处觅诗”,赋予老课文以新内涵,以新视角看新课文,时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于无声处听惊雷——习作讲评中的情感升华
我们提倡“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习作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但这并不是说对学生习作中所反映出来的错误认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要有一对聪耳,善于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能“于无声处听惊雷”,并及时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下面我来解读一篇学生的习作:
没有长大的我
星期六早上,妈妈对我说:“单位明天要组织去普陀山旅游,你说妈妈是去好呢,还是不去好呢?”我说:“当然是不去好。

”妈妈说:“理由呢?”我说:“这个嘛,你去了普陀山之后,我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日夜思念你的。

没有你的家里冷冷清清的,一点儿也不快乐。

”当时,我心里很难过,眼眶里含满了泪水。

我都快要
哭出来了。

我想:妈妈平时都很温柔、亲切,怎么现在变得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最后,我才知道,妈妈想试一下我能不能独立生活,能不能自己照顾自己。

妈妈对我说:“其实,妈妈也不想去。

因为,没有你陪伴在妈妈身边,妈妈心里就像少了点儿什么。

”我这才知道妈妈也会跟我开玩笑呀!
(这是一篇一年级学生的习作,为了保持真实性,我未作只字改动。


习作讲评课上,我读完这篇习作,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们都认为从文中可以看出妈妈爱孩子,孩子也爱妈妈,母女情深。

不少学生还列举了习作中的句子加以说明。

我认为只意识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追问:谁对谁爱得更深?追问引起了学生的深思。

短暂的沉默过后,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妈妈心里想的都是孩子,为了孩子可以放弃旅游;而孩子考虑的却都是自己,并没有在乎妈妈的想法,比如:妈妈去过普陀山吗?她想不想去?妈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没有必要借此机会放松心
情?比起妈妈,孩子太自私了。

的确,就此文而言,孩子貌似”真爱“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自私心理——她需要父母照顾自己。

这种自私的爱在当今儿童中普遍存在。

通过追问,学生或多或少明白了真正爱一个人就要为所爱的人着想,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感受。

新课程实施以来,鼓励习作的自由表达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报载,某县初一学生作文统考,题目是“20年后的我”。

近两千人中,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以及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轿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工作安排好”。

这样的心里话,不注意正确引导能行吗?学生习作的价值取向问题,教师又怎能掉以轻心?
三、于细微处见精神——日常生活中的思想点拨
善意的理解和宽容可以使人感恩一辈子;一句不经意的批评、一个小小的误解也可以导致一个人的心灵扭曲,甚至一辈子走不出心理阴影。

日常生活中,面对形形色色的道德小问题,我们要多往好处想,少往坏处想;多采用语文化的处理方式,少套用政治化的“上纲上线”。

对于童心未泯的孩子,我们每一次的信任都可能会创造出一个教育奇迹,每一次怀疑的目光都可能毁了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幸福。

如:有一次课间,我班有个叫张珂欣的小女孩哭哭啼啼地跑来找我说:“同学们都叫我张阿欣,他们这样作践我,我恨不得把他们的嘴巴都封起来!”(以上引用的是该生原话。

)孩子的仇视心理引起了我的注意。

上语文课时,我就此事对学生进行引导。

我说,有的同学把“张珂欣”叫成了“张阿欣”,我知道这些同学不是故意的。

我想他们是把这两个字搞混了。

(我边说边板书“珂”和“阿”。

)大家仔细
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珂”字是王字旁,而“阿”字是左耳旁。

我再问,大家知道王字旁的字跟什么有关吗?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我告诉他们,王字旁的字都跟玉有关系,可见父母给她起这个名字时是有美好的寓意在里面的。

这个“珂”字我们以前没学过,有的同学读错了老师也不怪他;但以后如果再叫错名字,那就是没文化的表现了。

过后,我再问张珂欣,还听到过不礼貌的叫法吗?她笑笑,不好意思地说:“没了。


现实中,老师在处理日常生活小事时,往往不是充当“伸张正义”的角色,就是双方各打五十大板。

其实,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也很容易受伤。

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于细微处见精神,注意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在文章《谁是你的重要他人》中写了她的一个成长经历:小时候音乐教师在组织合唱演出中因觉得她有点走调而当众奚落她,说她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甚至只要听到队伍中的不和谐声音,“锥子般的目光第一个就刺到我身上。

”更残忍的是,老师给了毕淑敏一道禁令——“从现在开始,你只能干张嘴,绝不可以发出任何声音!”结果使她“在那以后几十年的岁月中,长辫子老师那竖起的食指,如同一道符咒,锁住了我的咽喉。

禁令铺张蔓延,到了凡是需要用嗓子的时候,我就忐忑不安,逃避退缩。

我不但再也没有唱过歌,就连当众演讲和出席会议作必要的发言,我也是能躲则躲,找出种种理由推脱搪塞。


为人师者的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我们是孩子的重要他人,真的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多年的德育实践使我认识到,对儿童进行说教时常让人品尝到“有心栽花花不开”的苦涩,而那种看似随机、貌似无意的感化却经常能收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

“夜雨瞒人去润花”,花也有情,花也感恩,“今年花胜去年红”。

参考文献:
[1]毕淑敏.谁是你的重要他人.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01.
[2]胡银耀.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实验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