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的质量标准的制定名称 : 银杏叶yinxingye拉丁名: Folium Ginkgo 药材来源:本品为银杏科植物银杏 Gi nkgo biloba L.的干燥叶。
植物形态:银杏,落叶乔木,高可达40m 。
枝有有长枝与短枝,幼树树皮淡灰褐色,浅纵裂,老则灰褐色,深纵裂。
叶在长枝上螺旋状散生,在短枝上 3-5(-8)簇生;柄长 3-10cm ;叶片扇形,淡绿色,无毛,有多数2叉状并列的细脉,上缘宽 5-8cm ,浅波状,有时中央浅裂或深裂。
雌雄异株,花单性,稀同株;球花生于短枝顶端的鳞片状叶的腋内;雄球花成柔 荑花序状,下垂;雌球花有长梗,梗端常分 2 叉,每叉顶生一盘状珠座,每珠座生一胚珠, 仅一个发育成种子。
种子核果状,椭圆形至近球形,长,径约2cm ;外种皮肉质,有白粉,熟时淡黄色或橙黄色;中种皮骨质,白色,具 2-3棱;内种皮膜质,胚乳丰富。
花期 3-4 月, 种子成熟期 9-10 月。
产地 : 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四川,河北,湖北,河南等地。
全国最大的银杏培 育基地是山东省郯城县。
采制 : 炮制: 性状: 波状弯曲,有的中间凹入。
有多数平行叶脉,细而密,光滑无毛, 基楔形,有长柄,长2〜5 .5 cm 。
体轻。
气微,味微苦。
检查 :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 2010年版一部附录K H 第一法)测定,不得过 %。
重金属 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K E)检查,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总灰分 不得过%(中国药典 2005年版一部附录K K )。
酸不溶灰分 不得超过% (附录K 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X A )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
(至少应有 10 批样品 20 个数据) 化学成分 :银杏内酯 A (ginkgolide A )、银杏内酯 B (ginkgolide B )、银杏内酯 C (ginkgolide C )、山萘酚 (kaempferol )、槲皮素( quercetin )、芦丁( rutin )、异鼠李素( isorhamnetin )、山萘酚 -3- 鼠李糖甙( kaempferol-3-O-rhamnoside )、 3, 5, 7, 4'-四羟基 -二氢黄酮( 3, 5, 7, 4'-tetrahydroxy-flavanone )、白果黄素( bilobetin )、银杏黄素( ginkgetin )、异银杏黄素( isoginkgetin )、西阿多黄素( sciadopitysin )、 3, 3'-二甲氧基 -4, 4'-二羟基 -二苯乙烯( 3,3' dimethox4, 4'-dihydroxy-stilbene )、3-谷甾醇(sitosterol )和 10, 16-二羟基-十六酸等。
薄层色谱鉴别: 银杏萜类内酯1. 银杏叶对照提取物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银杏叶对照提取物 0. 15 g, 加水 10 m ,l 置水浴 中温热使其溶散 ,加2%盐酸溶液两滴 , 用醋酸乙酯振摇提取 4次( 15, 10, 10, 10 m l) , 合并提 取液, 用 5%醋酸溶液 20 ml 洗涤, 分取醋酸钠液 , 再用醋酸乙酯 10 m l 洗涤, 合并醋酸乙酯 液, 回收溶剂至干 , 残渣用甲醇溶解并转移至 5m l 量瓶中 , 加甲醇至刻度 , 摇匀 , 滤过, 取 续滤液 , 即得。
秋季叶尚绿时采收,及时干燥。
以色黄绿者为佳。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本品多为不规则的碎片,完整者呈扇形。
表面黄绿色或浅棕黄色,上缘呈不规则的 纸质,易纵向撕裂。
叶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分别精密称取白果内酯对照品、银杏内酯A 对照品、银杏内酯B 对照品、银杏内酯 C 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各含 1, 1, 1,0. 5 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3. 对照品混合溶液的制备分别取白果内酯对照品、银杏内酯A 对照品、银杏内酯B 对照品、银杏内酯C 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各含 1, 1, 1,0. 5 mg 的混合溶液,作 为对照品混合溶液。
4. 测定吸取银杏叶对照提取物溶液、各对照品溶液和对照品混合溶液各15 ,1分别点于同一含4%醋酸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黏合剂的硅胶G 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丙酮-甲醇(10? 5? 5? 0. 6)为展开剂,分别在 10, 12, 14, 16, 19, 21,24, 27, 30, 33, 35# 温度下 展开,取出,晾干,用醋酸蒸气熏15m in,在140~ 160#加热30 m in,放冷,置紫外光灯(365 nm )下检视。
结果见图1。
含量测定:总黄酮醇苷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 剂;甲醇-0 . 4%磷酸溶液(5 0:5 0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 6 0 nm .理论板数按槲皮素峰计算应不低于2 5 0 0 .对照品溶液掏制备 :分别精密称取经五氧化二磷干燥过夜的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对照品,各加甲醇制成每1ml 分别含0. 03 mg 、0 . 03 mg 、0 . 0 2 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中粉约1g(同时另取本品粉末测定水分),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回流提取2小时,弃去氯仿,药渣挥干, 加甲醇回流提取4小时,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5%盐酸溶液(4 : 1)混合液25ml ,回流3 0分钟,放冷,转移至5 0ml 量瓶中,并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三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 0ml,注人液相色谱仪,测定,分别计算三种黄酮苷元的含量,以下式换算成总黄酮醇苷的含量.总黄酮醇苷含量=(槲皮素含 量十山柰素含量十异鼠李素含量)X2 . 5 1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总黄酮醇苷不得少于0.4 0%.萜类内酯 照中国药典2005版241页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苦、涩,平。
归心、肺经。
敛肺,平喘,活血化瘀,止痛。
用于肺虚咳喘;冠心病,心绞痛, 参考文献3.余启荣晏利芝谭湘湘 HPLC 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黄酮醇苷的含量 科学版) 第30卷第2期 2009年4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 .2005版《中国药典》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 .2010版《中国药典》6. 卓菊朱庆龄石晓 银杏叶与银杏叶提取物及其片剂中萜类内酯薄层色谱分析2007年第18卷第8期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 用法与用量:9〜12g 。
注意: 有实邪者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咼脂血症。
1.韩立路孙兴力龙红萍周金彩 HPLC 法快速测定银杏叶中银杏总黄酮醇苷含量南> 2009年07卷12期2.池静端银杏叶化学成分及其有效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馆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国医药指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时珍国医国药叶类生药的鉴定 银杏叶目的要求掌握银杏叶的显微鉴别特征掌握银杏叶的理化鉴别方法 熟悉银杏叶的性状及显微鉴别要点仪器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酒精灯,木签,镊子,滤纸,紫外光灯 水合氯醛,稀甘油,镁粉,盐酸, 2%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实验内容银杏叶粉末显微特征的观察 (见图 3) 管胞具有单列或数列具缘纹孔或网纹纹 表皮组织碎片上可见沉陷的气孔,表皮细胞壁微波状 含草酸钙簇晶,纤维壁厚薄不一并木质化 存在石细胞含棕色块 银杏叶横切面组织构造的观察 (见图 4) 叶片横切面厚度一致,上表皮细胞类圆形,外壁略呈乳头状突起, 细胞排列整齐, 类方形 ,外壁具角质层,有时可见内陷气孔。
上表皮内具一层栅栏组织,细胞呈短分叉状,或不明显,下为排列疏松的海绵组织, 薄壁细胞含大型草酸钙簇晶,偶可见方晶。
呈两面叶型 .叶脉维管束大小相当 ,无主次之分 , 近等距离分布于叶肉中,构造相同 明显 ,其周围有草酸钙簇晶分布 木质部靠近上表皮一侧,韧皮部位于下方 叶肉及韧皮部薄壁细胞中有的含单宁物质。
在两维管束之间常存在一个大型离生分泌道, 分 泌道含棕色物质。
银杏叶的理化鉴别1. 取本品碎片10g ,加水100ml ,煮沸15分钟,趁热滤过,取滤液 2ml ,加镁粉少量与盐 酸3〜4滴,置水浴上加热数分钟,显棕红色。
2. 取上项剩余的滤液适量,点于滤纸上,喷 ( 3 6 5 nm )下观察,可见黄绿色荧光。
被较厚的角质层;下表皮 ,少数.维管束鞘(检查黄酮)2%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干燥后,置紫外光灯 检查黄酮)1.银杏叶对照提取物2.混合溶液3.白果内酯对照品4.银杏内酯A 对照品5.银杏叶内酯图1银杏萜类内酯色谱图银杏叶IIE^J 银杏呻的引为审沓*纣自塚嵋・1^ tSin-EO TifobLl 1,世干闻廿.下至Gt 呈廿?.式3Lin ' 5CIIL 页 = 苗绿邑蛮;工黄色-:丁顶 3ft 常两義,凹裁呈军观则的廷状爭甜}+ 貝二累狀=厅呼宅九JfgSffe, ML< 2t m -ficm .廣購产诙.F”弗I, 5 浪图2 银杏叶B 对照品6.银杏内酯C 对照品Hlrt图3 银杏叶粉末图(X 360)1.表皮细胞及气孔2.分泌道3.管胞4.纤维5.簇晶6.叶柄石细胞木膜册亠+—分魁道纤维;f—轴廣熠7上春皮4電图4 银杏叶横切面详图(X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