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如何处理其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人类历史的每一次大的飞跃都来自新势力与旧势力之间的抗争,而往往新势力后来居上,掌握了主动,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看新课改,那么新课改无疑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教育体制的革新与社会统治阶级的变更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老祖宗的东西不是说丢就应该丢的,所以对于如何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慎思、慎行。
自2001年走入新课程以来,课程改革可谓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新的课程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得到了落实,整个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
忧的是在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中有部分教师存在着偏颇,因此走了诸多不该走的弯路。
就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
这种观点表面看来是对新课改的拥护但是任何盲目的,不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的极端的行为往往会使得本来好的东西变成空洞无物的糟粕理论。
因此对于新课改改如何操作,当前改革应该改什么,怎么改,是一个我们首先要思考清楚的问题。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如何让学生适应新课改模式的学习,如何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素质,在师生互动的新模式教学下,老师讲授的内容明显减少,但要使课堂容量和知识容量达到传统甚至超过传统水平?
生物科基本内容主要层次
Ⅰ细胞阐述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水平
Ⅱ新陈代谢阐述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
Ⅲ生殖和发育阐述生物体自我繁殖的方式
Ⅳ生命活动的调节阐述生物体自我调节的机制
个体水平
Ⅴ遗传和变异阐述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表达和
改变的规律
分子水平
Ⅵ生命的起源和生
物进化
阐述地球上生命发生的条件和过
程,以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Ⅶ生物与环境阐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
及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常
识
生物界水平
从上表看出,高中生物学的知识体系,以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发生
发展、生物与环境为主线,按直线式编排而成的,各章的课题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某些基本概念或原理,在不同章节中有适当的重复,以螺旋式的编排方式逐渐扩大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概念。
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配子生成;叶绿体→叶绿体色素→光合作用过程;DNA分子的基本元素种类→基本组成物质种类→基
本结构单位→化学结构→空间结构(包括主链和碱基对的构成方式、排列关系和动态变化)。
技能体系是指以形成技能为主的实验内容;活动方法体系是指以科学思
维方式训练为主的课程内容,包括生命科学简史、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科学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方式等。
技能体系和活动方法体系是现行教材的薄弱环节,甚至还没有形成各自的体系,这表明高中生物课本不适应落实培养目标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提高学生素质。
(2)高中生物学知识的分类。
我认为,高中生物学基础知识按其性质可
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包括:描述生物界或生物体的各种具体事实和现象,以及有
关的生物学术语。
生物事实是生物界或生物体客观存在的实体,生物事实在发展变化中显示出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联系通常叫做生物现象,而描述生物事实和现象的专门用语或词汇,就称为生物学术语。
可见,事实性知识具有直观性。
例如,人体有206块骨,每块骨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存在部位,以及发生、生长和发育的过程,骨与骨之间以一定方式相连结,都属于生物具体事实。
但是,骨的加长和增粗是生长现象;在骨骼肌收缩的牵引下骨绕着关节运动则是运动现象。
骨和骨连结等属于专业术语。
3.教学目标中能力层次的界定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把学习的认知行为划分为依次排列的六个层
次: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在这六个层次中,知识(主要指记忆)和理解属于较低级的水平,应用和分析属于较高级的水平,综合和评价属于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由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中,则把认知行为目标简化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我认为,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当前高中教学实际,又要着眼于今后十年左右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前景;既要学习和借鉴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又要不断总结和完善我们的实践经验。
实践表明,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能力层次可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及综合四个层次,其具体要求如下:(1)记忆是能力层次的低级水平,是指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识记、保持、或回忆的行为。
高中生物学的不同类别知识,其记忆目标要求也不同。
事实性知识的记忆目标要求:了解某个生物事实的外在表现(即生物现象);
能够表述该事实的内在因素,并熟知至关重要的细节;能够识别该事实的真伪成分,记住以该事实为依据的结论;能够表述有关术语的定义,说出术语的特征或性质,辨别有关的例证;能够判断使用术语的正确与否,确认术语的同义词等。
概念性知识的记忆目标要求:熟悉生物学有关概念或原理的要素;记住概念或原理教学中曾经涉及的典型实例;了解概念或原理的应用情境及其必需条件。
方法性知识的记忆目标要求:了解某项生物学研究方法的提出背景;记住该方法的研究对象和使用范围,熟悉该项方法的操作程序及其注意事项等。
应用性知识的记忆目标要求:了解某项技术性措施的原理;
记住该项技术措施的使用范围;熟知该措施的技术要领及其注意事项等。
(2)理解是能力层次的中级水平,是指学生在记忆基础上对某个术语、
事实、概念或原理等知识信息的改述、解释和外推的能力。
改述是理解目标的第一级水平,是指知识信息表述形式的转换,如从一种文字表述形式改为另一种文字表述形式,或者改为图解、释例、公式等形式。
改变知识信息的表述形式在高中生物课本中是极为普遍的。
解释是理解目标的第二级水平,
主要指在识别有关知识信息的要素基础上,能够正确说明诸要素的内在联系;能够将信息的各部分与相关的释例联系起来;能够对已知信息做出整理和分类,并找出其核心内容。
外推是理解目标的第三级水平,主要指对已知信息做出推想,找出其含义、后果、趋势和影响等,其得出的结论往往超出课本对该信息表达的范围。
(3)应用是能力层次中较高级水平,是指学生经过适当训练或帮助能够
应用已知概念或原理等解决新情境中提出的问题。
应用区别于理解之处在于:理解要求学生领会概念内涵和外延,应用则要求学生将已知概念运用于新情境和新问题。
所谓新情境和新问题,是指含有使学生感到新奇而陌生成分的情境和问题,如虚构情境中提出的假设问题,学生尚未接触过的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或者赋予新意的已知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
应用目标要求:判断某个概念或原理适于处理的具体问题;判断出最能解释某个问题的概念或原理;确定某个概念或原理适用限度和条件;识别某个原理的特例,并说明其理由;应用概念或原理解释新现象、新实例或新问题;预测新情境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确认新情境中实施某项措施的可行性;阐明运用某个概念或原理于新情境的理由。
(4)分析及综合是能力层次中高级水平,分析是指学生能够剖析信息的
组成要素或部分;找出诸要素或部分之间的联系;阐明信息整体的组合方式和原理。
综合主要指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独特思路,重新组合某个信息的要素,以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或者自行设计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
应用和分析都涉及新情境、新材料和新问题,但是,应用往往只局限于有一个知识点障碍的问题,分析则涉及二个以上知识点障碍的问题。
分析及综合目标可细分为要素分析、关系分析和综合分析三个亚层次。
要素分析主要是按照适当的分析原则分解复杂概念和原理,弄清其组成要素或部分;根据信息提供的材料或线索,推断出有关信息没有直接阐明的特征或特性。
关系分析要求在剖析信息要素的基础上,阐明诸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如假说与证据、假设与论证的关系,因果关系,顺序关系,逻辑关系等。
综合分析要求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帮助,把有一定联系的知识要素或部分,按照本人独特的思路整理,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以便于掌握或交流。
因此要在课改中坚持教学研究,根据学生的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把知识渗透到学生参与的活动中,只有这样才会使得我们的新课程教学不至于牵强,也不至于变得空洞无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