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则 之文言虚词的练习与理解含答案

则 之文言虚词的练习与理解含答案

【则】(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è酒。

(《鸿门宴》我说啊,这是高中文段吧!嘿嘿项王说:壮士啊!赏赐你一杯酒。

于是(有人)给了他一杯酒。

)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手刚举起,(蟋蟀)却又远远地跳开了)5.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离这儿)(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啊)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经在船上了(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

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

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遵循后稷、刘公的事业,实行古公周太王和季历的法制)(五)通假。

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窦娥冤》给窦娥我烧几刀纸,就算看在你死去了的儿子的面上。

)【则则】赞叹的声音。

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 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 作地势,高下九则。

4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 此则寡人之罪也。

6 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 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 入则孝,出则悌。

15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 欲速则不达。

17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 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二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之一生彘肩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

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太后怒气冲冲,但还是接见了他)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这么做呢)(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sì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子女如果想报父母之仇,臣子如果想报君王之仇,哪里有敢不竭尽自己的力量的呢?)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臣年轻强壮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如今已经年老体迈,没有能力再做事情了)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但是凭借顽强的毅力)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人们之中又有谁愿意让洁白的自身,接触到污秽的外物呢?)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②余扃jiǒ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3 奉之弥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 汝识之乎?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 余之力尚足以入。

12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 顷之,烟炎张天。

18 蚓无爪牙之利。

19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 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

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答案则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柯”指斧柄,“伐柯”指伐木做斧柄。

伐木做斧柄,斧柄的式样并不远)2 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或聚首、或离散、或消亡、或休息,那里有一定的规则呢?)3 作地势,高下九则。

(坤作为地势,分为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

)4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壮丽的景象)5 此则寡人之罪也。

(这是寡人的过错啊)6 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通常是从耳朵里听进去,直接就从嘴里说出来了。

然而嘴和耳朵的距离,不过四寸远,如此没有理解的学习,怎么能够显得自己有气质、有内涵呢)7 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黄河献出天文图,洛水献出地理书,指明了天地之间的奥妙和道理,高尚的人和有道德的人就用它作为行为和处事的准则。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光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9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木头经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11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如今(项羽)马上就要到来,恐怕沛公就不能拥有关中一地了1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13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14 入则孝,出则悌。

(:“学生们进家要做到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悌:尊敬师长15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16 欲速则不达。

(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17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鸡啼、苍蝇飞鸣古今不会大变,如非听觉失灵,何至二者不分 18 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上百丈的高山,有负荷的车也能拉上去,为什么呢?是因为坡度平缓的缘故啊。

同的两项是 ( )A.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之一生彘肩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壮观景象,道理出于岳阳楼的美,美就美了,但阳楼的名气并非只凭借这。

如果这样,那么像岳阳楼的楼很多,怎么能独占鳌头?因为范希文被邀请作文章,文采传播四海,于是岳阳楼就天下名扬。

在当时的风气,地位卑微就感到羞耻,地位高贵就是奉承拍马。

范希文就不是这样,他是不因为物质的好坏而喜悲。

他的朋友被贬职。

没有告别就离开,但众人却避开。

等到他得知,赶到河边,友人就在船中了。

可见他友谊之情感很深。

之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项伯于是连夜驰骋到沛公军营去2 辍耕之陇上。

((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3 奉之弥繁。

(顺从它,它的欲望就增强4 侵之愈急。

(抗拒它,它就加急侵略的步伐5 子孙视之不甚惜。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它们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7 汝识之乎?(你记下这个情景了吗?8 可以知之矣。

(可以知道了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12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士大夫(因自恃身份)始终不愿深夜停船在峭壁下1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15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之:指代贿赂所得的土地其:它的实:实际数量翻译: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