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尔斯的正义观作者:周鹏(From the UIR)【摘要】罗尔斯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他在他的代表作《正义论》中论述了对正义的基本观点,他将正义区分为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两个正义原则更是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政治、经济及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均产生有益的启示。
罗尔斯提出正义观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在保证大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力求保证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对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进行重新探讨和分析,从中汲取合理的因素,有助于重建社会公平。
【关键词】罗尔斯正义两个原则缺陷价值约翰·罗尔斯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在二十世纪中期,功利主义思想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罗尔斯从自然法学理论的基础中出发,并且以洛克、卢梭和康德的社会契约论为基础,论证西方民主社会的道德价值,反对传统的功利主义,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主要美德,就像真理对思想体系一样;非正义的法律和制度,不论如何有效,也应加以改造和清除。
他还认为正义与社会合作密切联系,并指出应区分对制度来说的正义原则和对个人来说的正义原则。
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提出正义问题的争论之所以引起关注,并非源自人们的主观情感,而是因为在社会存在着大量的不正义现象。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不正义现象并没有因经济的繁荣迎刃而解,反而愈加突出,成为社会冲突层出不穷的一个根源。
①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的中期,随着第二次世纪大战的结束,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各国经济都逐步开始复苏。
此时社会上流行的是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时都会根据自己的所得来衡量自己的所失,社会的幸福由个人的幸福构成,个人的原则是尽量扩大自己的福利,满足自己的欲望,社会的原则是尽量扩大群体的福利,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成员的欲望构成的总的欲望体系。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社会或者说政府打着为了多数人利益的旗号,侵犯少数人的利益,导致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社会不正义的现象大量存在。
罗尔斯认为道德哲学是社会理想生活模式的基础之一,不改变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哲学,便不可能改变这个社会的各种体制,也不可能改变少数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的非正义现象。
从这点出发,罗尔斯便把功利主义的正义观当作了批判对象。
再加上,“美国社会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以来,一直处于政治、经济剧烈动荡时期,反对种族歧视、反对越战、要求平等与民主的斗争交汇在一起,构成了对于美国这个所谓的‘民主世界的堡垒’、‘自由、平等、博爱的王国’的巨大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统治阶级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克服和缓解人们对于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信任危机’。
”②在这个人因素和社会需求的相互作用下,罗尔斯的新的正义观应运而生。
罗尔斯正义观的主要内容社会正义的重要性。
罗尔斯认为,功利主义存在这理论上的缺陷,因为功利主义只考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愿望这一总量,却不考虑这一总量在个人之间如何分配,这就说明①《罗尔斯正义观的双面性》,宋伟,南京政治学院,《网络财富》?2010年12期。
②《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18页。
允许不平等地对待少数人或者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而且功利主义还无法解决当人们利益冲突的时候孰先孰后的问题。
于是罗尔斯提出,正义对于一个社会控制来说至关重要,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他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
”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罗尔斯对社会正义的强调,只要社会有不正义的东西,他认为我们就应该将其废除,不管是政治制度还是法律制度,以保证建立一个正义的社会。
罗尔斯指出,正义的问题应该优先于幸福和功利,即“正当”对“善”优先。
只有当我们知道一种喜悦或欲望是正当的时候,我们才能将它视之为有确定的价值,才能将它作为评判正义的标准。
他反对功利主义的理性要求我们为了较大利益而牺牲较小利益的说法,并且指出“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
正义不允许牺牲一些人的自由以满足其他人的幸福。
由正义所保障的权利绝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会利益的权衡。
”④这说明他强调社会正义对少数人利益的保护,而不能过于注重多数人的利益或者整体利益,而忽视少数人的利益的保护。
罗尔斯对社会正义提出的两条原则。
罗尔斯的正义原则有两个:“第一,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⑤这两个原则分别区分开了社会体系中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确定与保障公民的平等自由方面,一是制定与建立社会经济不平等的方面。
罗尔斯将第一个原则称为最大的均等自由原则,该原则要求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享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实际上就是自由优先的原则。
罗尔斯将第二条原则称为差别原则,该原则要求社会、经济的不平等,诸如权力、财富的不平等,只有在低位和官职对所有人开放,并且这种不平等对所有人都有利,特别是对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有利的情况下,才是符合正义的。
而且,在第二条原则中,机会平等原则高于差别原则。
在正义两原则中,他注重对人的尊重,这符合了人们的心理和现实的走向,易于人们接受;他所倡导的正义是社会的正义,承认并强调差别原则,即他的社会正义有一定程度的相对性,这样的形式正义确立了人的权利平等的同时,也照顾到人们的物质利益,因而它在维护社会稳定上起着极大的作用;另外,他的理论不是简单地回复过去,而是发展地回复,这是西方传统的自由主义所未体现的。
总之,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罗尔斯对个人正义的观点。
罗尔斯认为,“一种完善的正当理论不仅包括应用于社会基本结构的原则,而且还应包括应用于个人的原则。
对个人的原则是任何正义理论都必不可少的部分。
”他在论述个人正义的时候说到,个人正义原则首先是指公平的原则。
首先,个人正义的前提是制度是正义的,即他满足了正义的两个原则。
其次,一个人自③《正义论》约翰·罗尔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页。
④《自然法学:西方法学思潮与流派》,第191页,鄂振辉着。
⑤《正义论》约翰·罗尔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6页。
愿地接受这一安排的利益或利用它提供的机会促进他的利益。
为了实现个人的正义,个人除了要享受公平和平等的权利以外,个人还应当承担许多积极的和消极的自然义务。
例如,行使自己的权利要以不侵犯别人的权利为界限。
要求采取客观、公正的程序来选择正义的原则。
罗尔斯认为,社会正义原则不是从不证明的前提中演绎出来的,这些原则本身也不是必然的真理,自由的和具有理性的个人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之间做出的选着,以确定他们联合的条件来实现他们各自的利益。
即正义的原则是通过人的选择来确定的。
那么人们通过什么标准来选择正义的标准就是一个问题了。
为此,罗尔斯提出了选择正义原则的标准:第一,这些原则必须具有一般性,它不是针对某一具体情况,而是针对一般性质和关系的表述。
第二,这些原则在适用上必须具有普遍性,即对所有人均适用。
第三,这些原则必须具有公共性,即从选择原则的各方开始确认。
第四,这些原则必须能够调整各种冲突的要求和主张。
第五,这些原则应该具有最高权威性,即没有更高的准则用以支持人们提出的各种主张。
⑥虽然通过这些标准可以帮助人们判断哪些是更加适合人们的正义原则,那些是人们需要的正义的原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把这些标准真正落实呢?这就是需要客观、公正的程序了,即我们所说的程序正义。
然而,罗尔斯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采用了一系列的假设,并假设人们是在“原始状态”的无知之幕的遮蔽下进行选择的,这种假设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至于这种假设的弊端,我们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中讨论。
正义原则的法律适用。
罗尔斯认为,社会基本结构的主要制度是宪法上的民主,其主要论述的是宪政的四个阶段,包括:第一,人们以原始的心平等地位选择正义原则的阶段。
第二,立宪阶段,即人们在对制度的两个正义原则基础上创制出最有效的正义宪法。
第三,立法阶段,即人们选举的代表通过议会制定符合正义原则和宪法允许范围的各种法律手段。
他指出,第二个正义原则是立法阶段的指导性原则。
第四,规则适用阶段,这是法官和行政官应根据正义的原则将法律规则应用于具体情况以及公民普遍地遵守规则的阶段。
以上四个阶段看起来很像宪政国家的法律体制,但罗尔斯却并不认为这样的一个程序就是立宪会议和立法机构实际运行的解释,但是它毕竟提供了一个运行正义原则的观察点和模式,帮助我们解决不同层面的正义问题和判断正义原则在不同层面的落实情况。
“正义观”理论的缺陷。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存在着一个无法实现的假设前提,即罗尔斯用纯粹程序正义的概念以去除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偶然因素,像出生和天赋等,对选择正义原则的影响,罗尔斯认为,如果在现有的社会状况下选择的话,每个人都会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原则而无法取得一致的意见。
因此,它就假定人们是在“原始状态”的“无知之幕”的遮蔽下进行的选择。
虽然这种假设有助于帮助罗尔斯的正义观理论的完善,但是当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种假设,或者说连接近这种假设的情况都没有的时候,以这种假设为前提而得出的结论的可信程度就大大降低了。
因此,罗尔斯由以上的“原始状态”的“无知之幕”的遮蔽下进行的进行选择得出的关于人们如何选择正义的理论也就很难让人们信服了。
对上面这一点,有人认为之所以不能在社会正义标准的选择上达成一致,是因为在阶级分化的社会中,人们的利益都不一样,无论做什么选择都会有阶级不能接受。
即这种观点是从阶级分析法的角度分析罗尔斯的观点,无论哪个角度,⑥《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20页。
总之,这个观点还是在就罗尔斯正义选择中的假设前提的无法实现儿论证。
只是他们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人们不可能选择出统一的正义标准而已。
上面一段,是就假设前提的不可能性的角度论证的。
罗尔斯过于注重对于正义的逻辑演绎,而很少从现实的思考的角度来思考正义的实现问题。
从罗尔斯提出的两个原则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主要是谈论的高度抽象的理论,却没有试图解释任何一个社会正义的问题,他仅仅是在假设的理想环境中谈论正义理论。
“罗尔斯的理论中很少重视社会中存在的不正义的事实,它甚至不再罗尔斯的推理演绎中出现。
在她的推理过程中,如何解决社会中可能存在的不正义的事实,完全不再正义运用者得视野中,仿佛在正义的视线中根本就不存在正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