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李幼英学号指导教师单位中文与传媒学院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年月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汉语言文学专业级李幼英指导教师×××摘要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一部悲剧作品,自从问世以来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励着和启发着读者。
小说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使很多处境与他相似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对自己的前途更感到渺茫,产生一种不寒而栗的恐惧。
甚至一位经常乘坐人力车的富商在看过电影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忍心在乘坐街头到处都是的人力车。
作品中一个人力车夫的不幸遭遇,竟然使处境完全不同的人们对于实际生活中所有人力车夫都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这不是一般的触动,而是使人心灵感到震惊,是对社会现实深刻的反思。
正如一位哲人谈到悲剧的美感内涵和作用那样,作品通过“激起怜悯与恐惧”给人们以陶冶和启迪,发人深思。
《骆驼祥子》在思想上、艺术上的魅力和成就,来自它的深沉的悲剧性。
本文就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部小说。
关键词:社会背景;祥子;悲剧命运;根源An 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Xiangzi's tragic fate in "camel Xiangzi"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special field liyouyingInstructor ZhongqipengAbstractLao She's novel Camel Xiangzi is a tragedy, since its inception has been to its tragic inspired and enlighten the reader. The tragic fate of the hero of the novel, so that many situation similar to him in working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for their own future more are slim, produce a chilling fear. Even a often take a rickshaw to the wealthy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for a long time could not bear to ride in the street is full of the rickshaw. Works in a rickshaw puller unfortunate encounter, went so far as to make the situation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people in real life all rickshaw pullers had deep sympathy. This is not the general touch, but the mind is shocked, i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 reality. As a philosopher, spoke about the function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ragedy and that works by "to arouse pity and fear" for people to cultivate and enlightenment, thought-provoking."Camel Xiangzi" in the ideological, artistic charm and achievements, from its deep tragic. This article from this angle to analyze this novel.Keywords: Meeting background,Xiangzi ,tragic fate,origin目录前言 (1)一《骆驼祥子》的社会背景 (1)二对主人公祥子的剖析 (1)三悲剧的根源 (2)(一)社会吃人的本质 (2)(二)祥子自身的原因 (3)(三)不幸的婚姻 (5)(四)超自然因素 (7)四《骆驼祥子》的意义 (7)(一)真实反应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苦难生活 (7)(二)引发对祥子悲剧命运的深思 (8)致谢 (9)参考文献 (9)前言悲剧作品总是呼唤着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斗争的艰巨和精神上的痛苦。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就是这样一部悲剧作品,作品描写的洋车夫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较早出现的劳动者形象之一,他的人生道路的坎坷更多地来自于其自身的性格和社会的影响。
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人物安于命运安排的性格,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婚姻的不幸。
祥子这一形象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道路问题。
显示了这部悲剧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骆驼祥子》的社会背景《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堕落的故事,告诫人们,城市贫农要翻身做主人,单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
《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
二对主人公祥子的剖析《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城市底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
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悲剧的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积极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
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同命运的穷人,他坚韧顽强的咬着牙,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但是,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
命运的安排却使他追求的不可得,躲避的被强加。
所有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运的作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顽强抗争的生活姿态.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
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时,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劣根性发作,他吃喝嫖赌,如行尸走肉。
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
祥子的一生,是从奋斗走向毁灭的一生。
黑暗的社会,1他人的影响,性格局限以及不可预知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他个人奋斗必然失败的悲剧结局。
他的一生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一生。
三悲剧的根源(一)社会吃人的本质祥子处在二三十年代的旧社会,“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
他自食其力,不怕吃苦,“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作过了”。
而且他有坚定的奋斗目标——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按理说祥子能吃苦耐劳,有实现目标的决心,所以他完全有这能力去实现这一理想,然而就因为他身处在这样一个把人变“鬼”的社会中那样朴实的愿望也成为了奢望。
他千辛万苦,几次买车,三起三落。
他身处社会最底层,每一次的打击都会至使他走向无底的深渊。
对于祥子的打击,首先是自己好不容易买的第一辆车被军阀的逃兵夺走了,而准备买第二辆车的钱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骗了去,虎妞花低价买给祥子的第三辆车,又因为虎妞难产而死而卖车葬妻。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实却是在旧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品从多方面深刻揭示了祥子悲剧的根源。
在旧中国,祥子一家受地主阶级的压榨,祥子因此“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被迫来到城市谋生,可仍然未能逃脱被剥削的命运。
因为他处在的是一个黑暗、病态的社会,是一个吃人肉的社会。
他一处在社会最底层靠卖劳力谋生的下层人民拿什么去和这样的社会抗衡呢?正因为身份的卑微,任何一种压迫落在祥子的头上都是那么的理所应当。
这种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是旧中国腐朽制度的产物,即使祥子再怎样的要强与挣扎都是无法摆脱的。
刚开始的祥子是个纯真善良的年轻的小伙子,“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他做事认真负责、勤快,“在车厂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作……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
他拉车出了事故,自己摔得到处是血,一点也不在乎,但是因为摔着曹先生心中十分愧疚,提出要以自己的工钱作为补偿。
当面对穷困的老马祖孙时,他毫不犹豫的去买了十个羊肉包子给他们。
祥子身上具有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性格特征,然而这份宝贵的精神却被旧社会不良风气吞噬了。
祥子刚开始受别的车夫“排挤”,这也说明祥子的善良正直在那样的社会是不会被认可的,更不可能存活的,只能被同化,淹没在黑暗旧社会制度中。
2祥子的悲剧就是社会的悲剧,“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黑暗的社会侵蚀着祥子原本善良的心灵,把他逼向罪恶的边缘,是最底层劳动者无法逃脱的命运。
祥子悲剧命运是由社会造成的,是黑暗社会制度不可调和的产物。
他“不想别人,不管别人”,“只关心自己的车”,买车是他的信仰和宗教。
他对城外的战争、政局的变动漠不关心,在受到意外的打击后,困惑不解的只是“我招谁惹谁了”,“凭什么”欺侮人。
他把必然的阶级压迫看成偶然的劫难,把不可避免的社会冲突看成个人之间的较量。
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辆车上,以为“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拴车人的气”。
沿着这条个人奋斗的幻想之路走下去,在现实面前只能是碰得头破血流。
“三起三落”的折腾使他感觉到“独自一个是顶不住天的”,但他不能从失败中引出正确的教训,更不能认清敌人是谁,反而听天由命,任凭旧社会宰割,甚至像苍蝇在粪坑上取乐一样,跌进堕落的深渊。
老舍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祥子悲剧的根源:“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是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兽里去。
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
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
”祥子“人”变“兽”的悲剧凝结着老舍对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反思,既揭露了旧社会的弊病,又否定了个人奋斗道路,提出了劳动者怎样摆脱不幸命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