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的城市规划
(二)布局
1、中轴线对称
先秦
自西汉长安城以至汉魏洛阳城,由于多是在旧城的基础 上改造而成,受到种种限制而不能不有所迁就,中轴线往往 偏离居中位臵。
曹魏邺城因是新建都城,不受任何制约而可以统筹 规划,开始出现中轴线居中的新局面。 到隋大兴、唐长安城时,中轴对称的都城布局达到 极致,并一直影响着后代的都城规划。
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城址选择:“凡国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与广川之 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三)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1)象天法地 2)制器尚象
3)人间在天上倒影
4)象天法地在历代都城中城市建设的体现
(四)色彩
突出主要建筑物,除了用对称、轴线以及对景等手法, 也常运用建筑的色彩及装饰。 建筑色彩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的规定,只有宫殿和某些 庙宇可以用黄色琉璃瓦的屋顶,还由于整个城市中有大片的 庭院树木,因此在一片绿色及黑色的底色中,衬托出某些黄 色、红色,有强烈的对比感。
(五)水系
1、善于利用水网河道
城市布局及建筑组群运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与中国传 统建筑类型特征有关,传统的木构架体系的建筑,体量及跨 度不大,较难在一个建筑内部空间划分过多的房间或满足多 样功能的要求,因此从小型的住宅建筑中,就采用庭院组合 式,以解决居住生活中的不同需要。
按封建宗法观念,住宅组群要分尊卑主次,往 往将主屋建得稍高一些或大一些,配屋设在两侧, 形成中轴线对称的手法。这种布局手法从住宅院落 扩大到宫殿及庙宇,又扩大到整个城市。
⑶ 商业集聚场所
宋代京城商业在街道两旁集聚,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街是商业店铺的集中所在,巷是联结各住宅院落的入口。
一些道路的交叉口成为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
3、道路空间布局结构
一是典型的方格网形状;二是不规则的,自由形状。
(1)十字型道路
道路系统比较规则,道路垂直相交,构成棋盘状的道路网络。
⑵井字型道路
祖 庙
商 业 街
社 稷
商业市肆中心布置。
十字街口 城门口——关厢 渡口 桥口
寺庙
(八)居住
由里坊制到街巷制
《周礼·考工记》中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 “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 王城左右或前后。
“闾里”则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 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和东四一条至十条就属于较上层的“闾 里”,是当时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居住的地方,从地理位
第10讲 传统中国的 城市规划
一、传统中国城市的规划要素
(一)选址 (二)布局 (六)道路 (七)市场
(三)景观
(四)色彩 (五)水系
(八)居住
(九)城墙
(一)选址
1、自然环境:城市选址的首重因素
1)城市的“人居环境”要求良好的自然条件;
2)自然环境优越的古三河地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密集地区;
同里 梦湖 双林 南翔
周浦
菱湖 乌镇
(自上而下,依次为:) 两街夹一河 一街一廊夹一河 两廊夹一河 一街一水道 一街一河 建筑夹河两岸
建筑前河后街
绍兴二街夹一河示意
绍兴一河一街示意
(六)道路
1、道路的分级
《考工记》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夜涂五轨”, 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路较窄,城郊道路更窄。 隋唐长安中轴线的主干大道宽 150 多米,其他城市干道宽 120多米,最窄的有60多米。的记载,即市一开始 设在宫殿的后面,形成前为朝政区,后为家政区。
汉、唐等时期,市肆是固定布臵在城中。如汉长安城内设立 了8处市肆,唐长安设立西市、东市。 宋以后,商业市的分布突破严格控制的方式,而是沿一些街 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商业街 祖庙
社稷
集市的进一步发展后,市内按照不同行业分为若干类型的 集市,有马牛羊、珠宝、大衣等各种专门市场。 东城区是衙署、贵族住宅集中 地,商市较多,有东市、角市、 文籍市、纸札市、靴市等,商市 性质明显反映官员的需求。 海子北岸的斜街更是热闹,各 种歌台酒馆和生活必需品的商市 汇集于此,如米市、面市、帽市、 缎子市、皮帽市。 钟楼大街也很热闹,最大的 “穷汉市”。
元大都城市规划设计以步为基本单位,大街宽24步,小街 宽12步。
平遥古城有4大街,8小街,72蜿蜒小巷。
2、道路的功能
⑴ 交通功能
“经涂九轨”,道路以轨作为宽度的基本单位,凸现出
它的交通功能。
⑵ 划分城市功能区的作用
道路网络是城市规划的基本手段,古代城市道路是划分 坊里的主要依据,也是各种功能区的分界线。
置上看,也是对称分布于“皇城”的东西两侧不远的地方。
“闾里”之中的“街巷”即为胡同。
汉、北魏、唐时期的坊里制度是封闭的。
坊里为方形的,四周筑围墙,有坊门,夜里锁门。
宋代的城市中也有坊里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 形式,没有坊墙和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 民管理的单位。
居住区的组成形式
a. 夏代都城游移于伊、洛、河、济地区, b. 自然环境是商代都城频繁迁徙的重要考虑因素, 3)富庶的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一个重心地区; 4)春秋战国城市选址的环境意识;
5)“山水相连,封闭内向”是古代城市理想的外部环境模式。
2、都城选址考虑的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主要从客观需要和风水思想两方面考虑 ①山——起到防御的作用,同时形成地区小气候,提 供丰富的物产; ②水——提供给排水、漕运的条件,同时提供了工、 农业,宫廷,苑囿用水,也提供了大量的物产; ③平原——便于营建和农业生产。 2)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因素 ①政治:居国土之中部——统治的要求; ②经济:全国的经济中心——帝王、军队之用; ③军事:易于控制全局,易守难攻之地; ④文化:文化发达——帝都风范。
苏州平江城的主要道路 成井字型相交。
⑶丁字型道路网
由于城门布置不在一条线上,城市的主要干道 成丁字相交。
⑷自由式的道路网
由于受到山地、河流等 影响,道路系统不规则,顺 山势和河流建造,组成不规 则的道路网络。
(七)市场
早期集中设市,并与手工业作坊相结合,分布于政治 中心区,之后逐步脱离手工业作坊独立于经济中心区。再 成熟期变为商业街,并与开放的里坊相结合。 起初商品交换只是在某一地点,“市井”,在井的旁边, “日中为市”,市罢而散。
北方一般为四合院或三合院
南方的院子称天井,院子面积小,建筑密度大。
古代城市中居住区的布局与工作地点也有一定关系。 如在战国时的齐国淄博:农夫的住地靠近城门,便于 去城外耕作,商人的住地靠近市场。 古代都城中,官僚贵族的住宅多接近宫城。清代的北 京皇帝大部分时间在西郊,贵族也多集中在西城,故 有“富东城,贵西城”之说。 南方居住区与河道有密切的关系。
色彩,黄色(黄帝得土德)青色(夏帝得木德)正色杂色
方位:居中,对称,北尊南卑、东尊西卑
(二)注重环境求实得思想体系
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军事力量得体现)城市大小,
城市周边土地多少,平衡三者得关系来权衡城市得规模。
《管子》的这一理论很先进。 打破了周礼的“乡隧” 制(农战政策打破乡隧制) “乡”指城市及附近,“隧”指乡之外。 城市布局-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形式,因天才就地域,
(九)城墙
多重城墙相套
二、影响中国城市规划的三种思想体系
(一)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
“礼”-周公制礼(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别尊卑, 明贵贱,区别上下、左右、男女) 核心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不仅反映政治统治方面,也反映在城市建构方面,因此产
生建筑对礼制的象征系统。
礼制秩序的体现:形式(屋顶) 数字等级的象征(屋顶几重数道轨宽等)
2、规则性
1)方形:
数量最大,北方或南方平原地形的城市 许多是方形,也有矩形,有基本是方形, 局部城墙不是很规则。 方位多正南北或接近正南北。 城门数目因城市大小而不同,小城每边 一门,中等以上的每边两门或两门以上。 以通向城门的大街组成“丁”字、“十” 字或者“井”字形的方格形道路系统。 方城十字街是一般中小城市典型形态。
3)双重城:
由不同的民族居住,或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形成两个独立的 城镇,如内蒙的绥远、归化二城;甘肃夏河、平凉两城并 列,各有单独的城墙,陕西安康有新旧两个城。
4)多重城:
由几个城墙的城市并联或组合在一起,如河南周家口城, 三城跨河成组合城;再如甘肃天水五城并联成带形城。
(三)景观
古人总结组景有 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 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 景、朦景、色景、香景、眼景、题景、天景。 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 城市中的对景,是指在城市中道路的中间与尽端,建 有一座或数座高大的建筑——端头建筑,使之互相对应。 对景既增加了城市宏伟的气魄,又能形成城市空间构 图艺术美的效果。
南方水网地区的城镇,有绮丽的水乡风光,河道如网, 桥梁横空,富于变化,形成生动的构图。
2、重视因地制宜构建城市格局
在地形起伏的城市,城市建筑能良好地配合及利用 地形,顺山势建造,因建筑体量小又能灵活组合,能巧 妙地形成一些错落有致而富有变化的建筑空间。
乌镇城市沿河发展
水乡城镇形态图
2)圆形: 多由于河流山川等地形条 件而形成,也不一定正圆, 如嘉定、常州等。 北方有些城寨也是圆形的。
3、不规则形
1)沿河城镇:
其中有沿河成一字形发展的,如景德镇,城市主要道 路与河道走向平行,次要道路与其垂直。有在两河分会处形 成果仁形的,如江西弋阳、婺源。
2)山城:
虽然山地不利于建城,但由于往往也靠近河道,水运 交通便利而发展成为较大的城市,如重庆;有些并不是靠近 河流,而是由于山区的条件限制,如山西的石楼等。 这些城市不仅平面形态不规则,整个布局及道路系统 均顺应地貌而成为不规则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