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水果
39
判断:运用概念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作出
肯定或否定断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40
推理: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已知 的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41
演绎推理:从一般推知个别
机器没有生命; 计算机是机器;
18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 反作用集中地表现为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 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认识按其性质有正确和错 误的区别。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指导
实践
决定
认识
阻碍
19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中央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发生、发展、检验和归宿,
10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 的方向。 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11
2)实践为解决新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材料,使新的科学理论得以形成。
结绳记事
12
3)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 手段,推动认识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 主体和客体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能现实地联结在 一起,才能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 实践决定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目的性、选择性和 创造性。 ▲ 实践创造着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提高着人的认识 能力,使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够不断深化。
34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经典作家论认识的过程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 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 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毛泽东
们认识的。
28
庄子是中国古代相对主义哲学家,
3.不可知论
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基础。他从相对
主义出发,走向不可知论。在《齐物
庄 子
论》中他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
夭”。 在《德充符》又说“自其异
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
万物皆一也”。
29
(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
计算机没有生命。
所有的人都必将死亡; 张三是人;
张三必将死亡。
42
归纳推理:从个别推知一般
● 天文学是科学,它是反映天体的本质和 规律的系统知识。
● 生物学是科学,它是反映生命物质的 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 ● 科学是反映一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系统知识。
43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 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 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 则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
——列宁
47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的 参与和指导。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 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 深刻地感觉它。 —— 毛泽东
7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书示自律》
8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9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 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尝 一尝。 ——毛泽东
21
1.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 行认知或回忆。
柏拉图认为“知 识就是回忆”。
22
1.唯心主义先验论

子: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颐:知者,吾之所固有。
柏拉图:知识就是回忆。
笛卡尔:真正的知识只能来源于人的天赋观念。
23
2、唯物主义认识论
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4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 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 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中介系统(物质中介、精神中介和语言 符号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 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5
认识主客体的相对性:
我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我 明月装饰了我的窗户 我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6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方面,只有通过实践改变事物存 在的条件,才能使它具有的特性充分呈 现于主体面前。
另一方面,只有在实践中,主体的感 官才能与事物的属性发生直接接触,从而 获得对于该事物的认识。
表象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映象。
(3)特点:直接性、表面性、形象性
37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
(1)理性认识:借助抽象思维对事 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 的认识。 (2)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 断和推理。 (3)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 深刻性、抽象概括性。
38
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性、本质的反映。
洛克:“白板说”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 验上面的。
25
3.不可知论
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
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
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
观性和可靠性。这种观点割裂了主体和客体的联
系,夸大了认识的局限性,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并为信仰主义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 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笛卡尔 斯宾诺莎 教条主义 洛克 经验主义
50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 富的感性材料——基础和前提
李时珍
竺可桢
马克思
51
(2)运用理论思维和逻辑抽象,消 化加工感性材料——正确途径
开普勒
第谷
52
第谷和法拉第的遗憾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 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 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 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 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他的学生开普勒,精于 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 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与些类似,法拉第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 丰富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 而麦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麦克 斯韦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 可见,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掌握十分丰富和合乎 实际的感性材料只是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性,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31
A.摹写性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B.创造性
模写 选择
主体
建构
客体
创造
认识
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32
(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
以实践为基础的
——在认识本质的问题上坚持了实践 观点,克服了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消极反映 论的共同缺陷。
33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之所以是能动的,就在 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35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
(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 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 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段。
36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
(2)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5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 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 现实的问题。 ——马克思
16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 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17
(三)认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相对独立性
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但认识活动发展变化又 有其自身的逻辑,要遵循认识自身的规律。认识 的内容也有自身的理论逻辑。 认识可以在实践之先指导实践;也可以在实 践之后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再认识,即反思。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相比较自然因素和人的 物质因素而言,人的精神与智力因素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越来越大,认识的相对独立性也逐步增强。
44
认识和实践关系示意图
感性认识
表 象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
方 案
知 觉 感觉
实践
中试
45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为了要理解,必须从经验上开始 理解、研究,从经验上升到一般。 ——列宁
46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