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

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

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

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时代背景
贫苦的出身和境遇,使得朱在翻译时更多地考虑到了中国劳苦大众的接受能力,因此,其翻译作品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中国的普通民众。

他在翻译莎剧时,在尽量传达原作意义的前提下,倾向于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这样处在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读者更易理解接受。

1神似形似兼顾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

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

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

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

读朱生豪翻译的莎剧,我们总是有一种不是在读翻译而是在读原著的感觉。

他运用多种风格,他会根据原文的格调不断的转换语言的风格。

2读者观众兼顾
朱生豪翻译莎剧时, “必自拟为读者, 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 又必自拟为舞台之演员, 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 音节之是否调和原著中这一段刻画了多种的形象,朱胜豪对此的翻译也相应的采用了多样化的语汇调用。

可以说是五彩缤纷,雅俗共赏。

考虑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庞杂多种多样的, 而朱生豪处理的时候考虑到这个人物的形象,考虑到舞台演出的情景,在翻译的语言选择方面也大量使用口语化的粗俗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了复杂的人物形象, 非常适合演出的需要。

3诗歌之美
朱译莎剧,处处都洋溢着诗歌之美.他在用散文体翻译莎剧无韵诗体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音乐美, 把中文诗词的平仄,押韵,节奏等特点和谐地运用到翻译当中
4 结语
朱生豪是一个年轻富有爱国热情和具有极大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又兼具英文和中国古文功底的翻译家,如果不是因为战乱,生活贫困潦倒,导致英年早逝,势必有更多更优秀的翻译作品让后辈学习。

其所留下的翻译思想和理论的资料非常少,但是其翻译精神和翻译风格可从莎士比亚的翻译中看出来,即翻译不仅关乎英文,更高质量的翻译往往取决翻译者的母语的水平,同时翻译者的心中应该始终为目的语读者服务,创造出既有美感又不失真的译文是译者的一个重要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