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氏家谱

孟氏家谱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yin)。

兴毓(yù)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mào)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孟氏家谱目录一、姓氏源流二、郡望堂号三、行辈字四、孟氏家谱五、修谱情况一、姓氏源流中国的孟氏,发源于春秋的鲁国公族。

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那么孟氏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

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

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

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

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

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

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

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

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

庆父欺君,其子孙改姓,都发生在鲁国,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支孟姓出自山东。

另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

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

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这样推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

换句话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康叔,而周公与康叔是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的孟姓人士统统是一家。

孟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山东、河南及其近邻的河北发展和繁衍。

从东汉开始,孟氏出现于其他地区,如东汉孟光为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附近)人,孟他为扶风人,孟尝为上虞(今属浙江)人;三国时的孟宗为江夏(治今湖北鄂城)人,孟获为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北凉有孟氏,为武威(今属甘肃)人;唐代孟浩然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孟郊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利贞为华阴(今属陕西)人,孟涫为郴州(今湖南郴县)人;五代后晋孟宾于为连州(今四川筠连县)人,后周孟贯为建安(今属福建)人。

从以上可见,隋唐以前孟氏在中国的分布已经相当广泛了。

五代以后,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孟氏的居处又新增了许多地方。

二、郡望堂号1.堂号最著名的有"三迁堂"。

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

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

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

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

”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孟姓又以”平陆“等为其堂号。

2.郡望根据《姓源韵谱》所载,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阳、平陆县、东海郡、巨鹿郡、武康县、安平县、江夏郡等。

洛阳,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

新莽、唐、五代粱、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

江夏郡是西汉高祖时设置的,相当于今天的湖北安陆、钟祥、潜江、钙阳等以东,以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

这支蒙氏,是三国时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亚圣之裔1;采卿之宗2。

注释:1战国时思想家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先世是鲁国公族,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

著录《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称为“亚圣”。

2指汉代学者孟卿,兰陵人。

善为礼春秋,时人以卿呼之。

*孝诚生笋3;廉德还珠4。

注释:3三国时吴人孟宗,字恭武,江夏人。

少从南阳李肃学,性至孝。

母嗜笋,冬时笋尚未生,宗入林哀叹,笋忽迸出。

仕吴为盐池司马。

4后汉合浦太守孟尝,字伯周,上虞人。

少修操行,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前守宰贪秽,诡民采求,不知纪极珠渐徙于交趾界。

尝革前弊,去珠复还。

*苦吟东野集5;亲撰长春树6。

注释:5唐代诗人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曾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后任兴元军参谋。

长于五言古诗,有《孟东野诗集》。

6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919-965),公元934至965年在位。

字保元,名仁赞,生于太原。

后蜀开国国君孟知详第三子,为两川节度行军司马。

知详病,他监国,后嗣位。

据宋人张唐英《蜀梼杌》载:“蜀末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世一般认为孟昶所题上述联语,是迄今史书中所见最早的春联。

*雄辨七扁尼父志7;清诗五字杜陵称8。

注释:7见注1。

8唐代诗人孟浩然(689-约740),襄阳人。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所作诗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或羁旅生活,为李白、杜甫等人所称赞。

有《孟浩然集》。

*笃生周世季;私淑圣人门9。

注释:9孟子庙联。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10。

注释:10孟浩然诗联句。

*邹峄雄风,塞两间正气11;注释:11见注1兄弟美质,获双珠令名12。

12南朝宋会稽太守孟头,字彦重,孟昶之弟。

昶头弄美风姿,时人谓之“双珠”。

孟轲始祖:孟轲,字子兴,生周烈,王四年鲁共公五年巳酉岁四月初二日寅时摘自:孟氏世家族谱6卷首,民国37年,二义堂,10册1.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西谊裕潘记,嘉惠馨兰芳。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郁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2.摘自:孟氏世家族谱6卷首,民国37年,二义堂,10册合族宗派: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新派: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祥续派: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

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赵孟坚(1199-1264)宋宗室。

居海盐,字子固,号彝斋居士。

理宗宝庆二年进士。

为湖州掾,入转运司幕,知诸暨县,以御史论罢归。

起为严州守。

工书画,善以水墨白描绘水仙、梅兰、竹石。

有《梅谱》、《彝斋文编》。

(《图绘宝鉴》卷四《宋季忠义录》卷一四)。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三、行辈字《孟氏家谱》说: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

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

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

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崇祯年间,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民国九年(1920年)冬,孔子76代世袭衍圣公孔令贻,和孟子73代世袭五经博士孟庆棠,又拟续了二十个世次行辈字,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

报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批准,并咨行各省县布告周知。

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O五代。

亚圣后裔依世次按辈字命名,乃祖宗所定之家法,世族所立之规矩,孟氏后人务严格遵守。

四、孟氏家谱一世:孟子(事略),孟氏尊奉为“始祖”二世:仲子,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

三世: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四世:寓,朝召不受。

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世:舒,字子怀。

汉高祖时封“云中牧”。

六世:之后,隐居不仕。

七世:昭,为汉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八世:但,精易道,汉武帝时封“太子门大夫”。

九世:卿,汉代封淮阳太守,后仕至太傅。

十世:喜,字长卿,汉宣帝时举孝廉,仕至“郎官”。

十一世: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十二世:兴,汉朝仕至尚书郎。

十三世:尝,字伯周,汉和帝时举茂才,拜徐令,迁合浦太守。

十四世:展,字君城,不仕。

十五世:戫,汉桓帝时为济阳太守,汉灵帝时转太常,后至嘉平六年(177年)丁已,拜太尉。

十六世:敏,字叔达,汉时为新郡太守。

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十七世:光,字孝裕。

汉灵帝后期为讲部史。

昭烈定蜀拜议郎。

后主践祚,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迁大司农。

十八世:康,字公休。

魏明帝时为散骑侍郎,宏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

后转监封广陵宁侯。

十九世:宗,字恭武。

三国时期吴国嘉和年令永宁,后为右御史,宝鼎三年为司空。

“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二十世:揖,晋惠帝时为庐陵太守。

二十世:观,字叔时,晋惠帝时为殿中郎,后为黄门侍郎。

二十二世:嘉,字万年。

晋代为安西大将军长史,后为江州别驾。

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二十三世: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五等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二十四世:表,字武达。

曾居南齐萧鸾马头太守,魏孝文帝时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后为豫州刺史,因战功封汶阳县开国伯,邑五百户,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二十五世:斌,元魏孝文帝时为右丞相。

二十六世:威,字能重,仕元魏帝时为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后加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二十七世:恂,字修仁。

元魏永熙末年封东州太守,后周文帝举为太子少师,迁太子太傅,家车骑大将军。

二十八世:儒,字敬业。

元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累迁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加卫将军。

二十九世: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三十世:善谊,事隋,为河内通守。

三十一世:诜,唐高宗时为进士第,累迁凤阁舍人。

武后时为春宫侍郎。

相王召为侍读,拜同州刺史。

三十二世: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三十三世: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

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三十四世:云卿,字宜甫,唐肃宗时为校书郎。

与诗人杜甫善交。

三十五世:简,字几道,唐德宗举进士,迁仓部员外郎。

元和中拜谏仪大夫。

初为常州刺史,治孟渎有功,赐金紫,召为给事。

累迁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三十六世:常谦,唐德宗时为安州刺史,加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