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文艺学:⑴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⑵文艺学有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
仅指作品形式,即“肌质”、“隐喻”、“复义”、“反讽”等修辞学因素。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文学创造:是一种复杂而细微的艺术生产活动,目的是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
既指每一作品的具体创造过程,也指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
审美: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有意味的形式: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简答题:
模仿论和表现论的区别:
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3、表现论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几种常见创作过程中的问题:
(一)、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人物成熟时,必然按照自己的性格轨道行进,无法迁就作家的原来的意图。
例:普希金、托尔斯泰、王汶石的创作体会
(二)、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动机暗换打破了原来的构思,有时增加了内涵,人物形象丰富复杂。
例: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经验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可以根据条件自由选取对事物感觉的角度。
人的感觉与对象是自由而多样的关系:功利、伦理、道德、诗意。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动物“按照规律”,而人类“懂得按照规律”。
如人按野兽足迹下套。
人类精神创造的完整性。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1、主体的能动参与,“人化的自然”既使对象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其呈现出人
的本质力量。
如大禹治水、普罗米修斯盗火。
2、人通过“自然的人化”,使自然成为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如孔雀开屏、蝴蝶恋花。
3、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尽情展现。
人在审美王国和诗意世界中体悟自身的存在价值。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1、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
用哲学的原理、方法论来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本雅明《论卡夫卡》,现代荒诞思想的起源。
2、心理学视角:文学心理学
文学活动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换的过程。
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来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虚静”说、“滋味”说、“物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象外”说、“意境”说。
《曹禺的创作心理研究》
(2)西方文论: “投射”说、“心理距离”说、“直觉”
3、符号学视角:文学符号学
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
4、信息学视角:文学信息学
文学活动是特殊的信息传播,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或者意象分析。
5、社会学视角:文学社会学
从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①“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
②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
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6、价值学视角:文学价值学
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7、文化学视角:文学文化学
把研究文学活动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文学创造过程中主客体间的双向运动:
1、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①对创作客体的选择。
鲁迅选择“病态社会”病态人生的主动性。
②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茅盾对革命的观察而创作《幻灭》。
2、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①作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如,鲁迅选择阿Q,与辛亥革命的失败与国民的麻木有关。
如伤痕文学的产生。
②创作过程中不能任意的虚构,而是受到“具体客体”的现实制约。
如《安娜·卡列尼娜》由轻浮浪荡到美丽追求自由令人同情的形象改变。
审美理想的特征:
1、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
是经验之美的最高范型,体现审美主体对美的最高向往和期待。
2、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
集真善美于一身,合知情意于一体。
3、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个人的独特性与倾向性,也是集体无意识的积淀
审美理想的功能:
1、审美理想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
2、审美理想对生活的观照和评价功能体现在作家对生活丑的艺术表现中。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
3、作家对丑的描写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丑的对象是否作出准确的审美评价。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一)与生活真实不同
1、内蕴的真实
1.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2.社会生活内蕴的层次:
真相事理层
历史文化层
哲学意味层
2、假定的真实
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
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如《变形记》
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
假定与“真”: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亭》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
1、主观的真实
文学创造有主体性或主观性
文学提供的“真实”都被主观化、心灵化。
如《西厢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等。
艺术创造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
2、诗艺性
含义:
文学创造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作用:
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必然要讲究“诗艺”。
假定性情境是在“诗艺”中生成。
没有“诗艺”运用便没有艺术真实。
艺术构思的各种方法:
一)综合
含义:
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托尔斯泰论艺术综合
二)突出和简化
1.突出:
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
实现途径:
A、浓涂重抹:加重让人过目不忘。
B、淡化背景:前台与后景。
2、简化
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比如康定斯基的抽象简化
三)变形与陌生化
1)变形
含义:
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
方法:
1、扩大和缩小
2、粘合
3、漫画
4、夸张
5、幻事
2、陌生化
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如曹雪芹写刘姥姥
为什么说文学起源于劳动:
劳动说: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
(1)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
例:中世纪教会控制土地和物质—教堂的锋利尖顶。
大工业生产—人的异化。
(2)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
1、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艺术。
18世纪伟大的德国文学。
19 世纪70至90年代的俄国与文学。
中国春秋时期和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2、精神生产从物质生产独立后,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例:诺贝尔发现炸药对建筑和铁路的作用;
爱因斯坦《相对论》导致核武器从而改变世界;
美学和艺术发展促进人类生活的审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