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实例调研报告

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实例调研报告

因为居住区规模并不算太大,所以内部公 建设施并不多。
幼儿园设在居住区的中部靠前位置,可以 直接从幼儿园前的道路抵达出入口,方便居 民接送幼儿。幼儿园前设有小广场和游乐设 施,方便儿童玩乐。幼儿园前均为人行步道, 保证了儿童的安全。
还有其他如供电站等服务类公建分布在住 宅间。
i.居住区内的交通布置
居住区主干道呈环通式。居住区从入口入内,便设有人车分 流。环绕居住区内设有车行主干道,可以沿环形主干道到达任 意一栋居民楼。入口绿化间也设有人行步道,方便老年人以最 近的道路到达目的地。人行步道间绿化环绕,夏天还可纳凉避 暑,增加美观型。
道路交通分析:
呈环通式交通,居住区内主干道、次干 道、人行步道、景观步道相互交联。
在 每个片块内,均设有地下停车场,保 证一定服务半径内的居民可以很方便的使用。 在居住区内设有公交站牌,方便居民出行。
绿化景观分析:
在居住区中部,设有中心景观区,重要景 观节点和水体景观区相互掩映,沿任意入口的 景观视线,均可看到居住区内的景观,美化了 居住区的绿化环境。在居住区两侧,分别设有 绿地公园,为居住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周边式:具有内向集中空间,便于 绿化、利于邻里交往、节约用地、防风 防寒;但东西向比例较大、转交单元空 间较差,有漩涡风、噪声及干扰较大、 对地形的适应性差等。
道路系统:
车行道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
人行便道
人行梯道
单车道 宽3~3.5m, 双车道宽
6~6.5m
自行车单 车道宽 1.5m,双 车道宽
c.居住区建筑间的间距
建筑间的间距据大概推算,有20多 米,建筑的层高均为11层。因为建筑 并没有完全对照整齐,所以基本上满 足住户的日照需求。
d.居住区建筑间的设施及其摆放布置
居住建筑间均设有绿化带,在绿化带
内,设有凹入的停车位,保证每家住户 出行停车的方便性。
每个单元入口处两边也设有绿化,将
单元入口掩映其中,增加了美观性和居 住的舒适性,在单元入口处也设有无障 碍通道,方便住户的出行。
实例考察:
1、制定实地调研计划
a. 观察居住区入口设计形式方法 b. 观察居住区内建筑的朝向 c. 观察居住区建筑间的间距 d. 观察居住区建筑间的设施及其摆放布置 e. 观察居住区内建筑的组织布置 f. 观察居住区内的绿化景观设置 g. 观察居住区内停车设施的布置方法 h. 观察居住区内公共建筑的种类及布置区位 i. 观察居住区内的交通布置 j. 观察居住区内的人文环境
e.居住区内建筑的组织布置
居住区内的建筑以行列式, 朝正南正北方向布置。最外围 的底层是商业服务类设施,上 层仍是住户;商业店铺的开门 方向在居住区外,而住户的方 向在居住区内部,使两种业主 的使用均几栋建筑间形成围合的空 间,加以绿化设施辅助,使周 围住户有方便的休闲纳凉场所, 同时也增加了住户间的互动, 有利于形成和睦的邻里关系。
2.5m
设于车行道一侧或两
侧的人行便道最小宽 度为1m,其他地段人 行步道最小宽度可小 于1m。人行便道宽度 超过1m事可按0.5的 倍数递增。
当居住区用地坡度或 道路坡度≧8%时,应 辅以梯步并附设坡道 供非机动车上下推行, 坡道坡度比≦15/34。 长梯道每12-18级须设 一平台。
案例考察(1):
植被的品种 景观间的协调 与场地间的协调
空间环境系统布局
空间内的协调与特色 内部环境间的沟通交流 环境的可持续发现
居住建筑系统布局:
朝向 间距
日照时间 太阳辐射强度 常年主导风向
日照 通风 消防 视线干扰 管道预埋
风向入射角对气流的影响 通过建筑间组织,形成小气候, 改善通风环境
日照间距系数、人体实际感受
合理间距控制风压
消防间距是建筑间间距的最低 限要求
群体空间的组合的基本原型:
优缺点:
点群式: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对 地形的适应能力强,可利用边角余地, 缺点是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热较大, 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较差。
行列式:日照通风条件较优越,利 于管线敷设和工业化施工;但形式单调, 识别性差,易产生穿越交通。
道路交通分析图:
居住区内主干道 呈贯通式,沿居住区 内主要建筑区设主要 车干道和人行步道, 人行景观步道则贯穿 整个居住区内,相互 交接联系,方便居民 在漫步时有多种选择。
静态交通主要包括停 车系统,在居住区主 入口处设有两处小型 的地上停车区位,方 便来访者临时停车。 小区居民则在自家楼 下的地下停车场停车。
案例考察(2):













规划总平面图:
居住区主要以片块式布 局为主,以使用功能分为 大小片块,在片块内又分 别以向心式、行列式布局, 是居住区整体规划看起来 带有些许活泼感。
居住区按建筑层数分布, 高层建筑与低层建筑放置 区位不同,既满足了居住 区内的日照采光,也使建 筑间形成小气候,有利于 通风。
f.居住区内的绿化景观设置
居住区内的绿化与人行交通步道、居民休闲场所向 结合,为住户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g.居住区内停车设施的布置方法
居住区内的停车设施与居民楼紧密结合,最大程度的方便了 居民的使用。
居民楼下设有连通式地下室,楼道也设有坡道,自行车可以 放入地下室停放。
h.居住区内公共建筑的种类及布置区位
居住区内交通停车设施 居住区内的停车设施应充分考虑住宅地下停车或与住宅楼前
的绿化带相结合设置停车位,以方便居民使用。应尽量减少大面 积的聚集型地上停车场,既浪费了宝贵的地面资源,也不方便居 民的使用。
作业分析:
居住区入口设计 居住区的入口应结合实际地形、周围道路交通环境特点,规
划出最合理的出入口位置。结合实际的人文环境,设计出符合地 区特点的区域入口,结合入口设置景观。
居住区内建筑的朝向、间距及其摆放布置 场地位于安阳市,结合日照、地理环境条件、人文需求综合
考虑,建筑应尽量为正南正北朝向,保证日照充足。安阳属于多 风区,建筑间距除了需要满足日照,防火间距外,还需要考虑通 风,避免因为建筑间距,形成建筑间小气候,影响居民的生活。 建筑宜为行列式布局,减少转角建筑的出现,保证居住住宅的日 照达到要求。建筑的排放也应遵循一定规律,是建筑与建筑间不 相连却又有联系,是居住区规划具有整体性。
遵 义 市 世 纪 花 园 居 住 小 区
规划总平面图:
居住区以轴线式布 局为主,向心式布局 为辅,以道路交通线 作为可视轴线,使得 整体规划均衡对称, 且具有一定节奏感。 又以两环为心,呈向 心式分布。
以区位所限,建筑 大多与正南方向形 成大小不等的角度, 但保证了大多数建 筑的日照、采光。 通风条件,
景观绿化分析:
在居住区入口处,以会 所等公建组成的建筑群体 形成了居住区的入口景观 点。进入居住区,沿中心 景观折线步入景观区内, 沿路设有水景,在居住区 间设有小的景观节点,避 免了大面积住宅而无景点 的情况。每个景观节点均 可通过景观轴线或景观视 线走廊看到大面积的绿化, 使景色与建筑生活充分的 融合。在地块后方,有大 面积自然景观,大面积自 然生态绿地更完善了居住 区的舒适性与美观性。
居住区规划设计 调研报告
调研计划:
1.多方查阅资料 2.分析实际案例 3.组织实际调研 4.综合分析结果
资料概汇:
居 住 区 规 划 设 计
居住建筑系统布局
朝向 间距 群体空间的组织
道路系统布局
道路网的形式 人、车流的组织 道路分级 静态交通的布置
公建系统布局
区位 占地面积 使用功能
绿化系统布局
2、确定实地调研地点
彰德人家小区
a.居住区入口设计形式方法
居住区在南北方向设有两个出入口,每个
出入口处均设有安保人员、值班室,保证了 居住区内的安全情况。出口前方均设有景观, 南向主入口处设有小型喷水池景观,与绿化 林相结合,增加美观;北向出入口处设有绿 化高台。
b.居住区内建筑的朝向
居住区内住宅建筑均为正南正北朝向,符合安阳地 区的日照采光要求,建筑分布相错交,更利于建筑间 的通风采光。
配电房
景观亭
景观亭
供热站
运动场
广场
游泳池
调压站
景观 水体
表演 广场
托幼
医疗
会所
公共类建筑分布:
公共休闲类建筑 主要分布在建筑主 入口处及主要绿化 景观区内,方便居 民使用。通过公共 类休闲建筑的特殊 外立面,增加景观 的可视性和美观性。 服务类公建主要分 布在住宅建筑周围 的绿化带内,既方 便使用,又不影响 美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