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心脏和血液》教学设计、教案与同步练习

教科版《心脏和血液》教学设计、教案与同步练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4.3心脏和血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心脏和血液》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3课。

心脏、血管和血液属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承担着运输养料和氧气、废物和废气的作用。

血液循环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着身体各器官的健康。

心跳是人体的主要生命体征之一,心脏停止跳动,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本节课从对心脏跳动的测量入手,让学生了解心脏的位置,探索心脏跳动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跳动对维持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建模与推理能力,提升关注心脏、血管健康的意识。

【学生分析】心跳是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的生命现象。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知道心脏的位置及心脏在不停地跳动,但是他们不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及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关系。

本课以心跳为出发点,通过感觉心跳了解心脏所在位置;通过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探究心跳的意义,理解心脏、血管的功能;通过测量下蹲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并与经常运动的同学进行比较,使学生感悟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进而激发学生保护心脏的意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

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

2.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3.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2.学会测量心跳和脉搏。

科学态度目标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强壮心脏,并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点: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水槽、水、吸耳球、塑料管、听诊器、滴管。

教师准备:关于心脏和血液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儿童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谈话:同学们,老师最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想知道吗?教师播放献血过程视频。

教师提问:对,老师去献血了。

你们知道血液储存在身体的哪个器官里吗?(学生可能回答心脏、血管等)。

教师谈话:现在我们来进行一项比赛,“看谁找血管又快又准”,时间是30秒。

学生活动:找血管比赛。

学生猜测、交流、汇报。

教师讲解: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只有一根头发粗。

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9.6万多千米。

血管里装满了血液,血液在血管里是流动的吗?你怎么知道的?学生猜测、交流、汇报。

教师提问: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教师小结: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是有一个动力源,这个动力源就是心脏。

设计意图:以老师献血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出本节课探究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血液循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探索(一)认识心脏和心跳教师提问:关于心脏,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师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出示儿童心脏模型,向学生介绍心脏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介绍:心脏主要由肌肉构成,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

教师提问:心脏大致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你根据什么找到心脏的位置?请你找找看。

学生活动:在自己身上指出心脏的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心脏的位置图并讲解: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在两肺之间偏左的位置。

教师谈话: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能感受到一次跳动。

人们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述生命结束。

正常成年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教师谈话:我们把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

让我们来测量一下我们在安静状态下一分钟的心跳是多少。

学生活动:利用简易听诊器和同伴相互测量一分钟心跳次数。

对照不同年龄段儿童心跳次数统计图,评估自己的心跳是否正常。

设计意图:学生的经验和已有认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教师课件展示,使学生对心脏的大小、质量、形状和位置有直观的感受。

(二)模拟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活动教师谈话:从生命之初,我们的心脏就在不停地跳动着,这对于人体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心脏深藏于人体内部,想要了解它并不容易,为此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套材料,我们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一起研究。

教师谈话:我们的活动如图所示,将胶管放入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吸耳球,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用不同的力度挤压吸耳球,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数一数,一分钟里我们挤压了多少次?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小组实验时,每个成员都要用吸耳球实际体验一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的手和吸耳球相当于人体的什么器官?塑料管、水槽内的水分别相当于什么?教师谈话:模拟实验中,吸耳球相当于心脏,手的力量相当于心肌收缩产生的力量,塑料管相当于血管,水相当于血液。

教师讲解:(出示人体血管分布图)图上红色的血管叫动脉血管,血液从心脏出发,经过动脉血管流向全身。

蓝色的血管叫静脉血管,血液通过静脉血管流回心脏。

教师提问:血液循环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通过一个短视频具体了解一下(播放血液循环的视频)。

教师总结:心脏相当于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将肺部吸进的氧气和从肠吸收的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又把从全身各处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输送到肺部和其他器官,然后排出体外。

设计意图:本课以探究心跳意义为线索,通过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心脏、血管及其功能,感受心脏的工作强度。

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封闭系统,无法直接观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跳动,让学生明白利用模型研究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是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建模与推理能力。

三、研讨教师谈话:心脏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它会疲劳吗?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在身体休息状态下,特别是睡眠的时候,氧气的需要量减少,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会减少,心脏会得到较多的休息。

所以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的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教师谈话: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

下面,我们测量下蹲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

运动时下蹲姿势要标准,速度要快,运动时间为一分钟。

学生活动并比较:找一个平时爱运动的同学,和他比较一下,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有什么差别。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平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剧烈运动后心跳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较短。

心脏由心肌组成,心肌收缩和舒张,使得血液流出和流回心脏。

心肌越强健,每次收缩输送出去的血液量就越多。

因此,运动员的心率通常比普通人的心率低。

教师补充:英国科学家威廉·哈维研究发现,人的心脏可容纳约0.5升的血液。

虽然心脏收缩时挤出来的血液不是所有的血,但也有一定的量。

假设挤出的量是0.2升,按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计算,一分钟从心脏送出的血量就约有15升,一小时输出的血量约有900升。

一个正常人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8%,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4000毫升血液。

一次献血400毫升,对人体健康不会有影响。

坚持定期献血,可刺激人体骨髓造血器官提高造血功能,促进人体血液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会使其保持旺盛的造血状态,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心脏的工作机制,理解合理的作息时间可以减缓心脏的工作强度,有益于心脏的健康。

通过测量比较平时经常运动和不经常运动的同学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健康。

最后,了解人体血液有多少,经常献血对人体的益处,拓展学生的认识。

四、拓展除了手腕,还有哪里可以摸到我们的脉搏?拓展活动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进行,还可以将其放在探索活动 2“测量和比较”活动前进行。

【板书设计】血液血液循环系统血管心脏—“泵”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4.3心脏和血液》教案【教材简析】《心脏和血液》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第3课。

心脏、血管和血液属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承担着运输养料和氧气、废物和废气的作用。

血液循环系统对于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心跳是人体的主要生命体征之一,心脏停止跳动,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本节课从对心脏跳动的测量入手,让学生了解心脏的位置,探索心脏跳动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跳动对维持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建模与推理能力,提升关注心脏、血管健康的意识。

【学情分析】心跳是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的生命体征。

生活经验告知学生心脏的位置以及心脏在不停地跳动,但是他们不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及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关系。

本课以心跳为出发点,通过感觉心跳了解心脏所在位置;通过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探究心跳的作用的模拟实践,理解心脏、血管的功能;通过测量下蹲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并与经常运动的同学进行比较,使学生感悟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进而激发学生保护心脏的意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

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

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学会测量心跳和脉搏。

科学态度目标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强壮心脏,并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

难点: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心脏模型、水槽、水、吸耳球、课件小组:水槽、水、吸耳球、塑料管、听诊器、秒表、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心跳(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听诊器、秒表、学习单]1.邀请学生集体参加一分钟较为剧烈的体育运动或小游戏(如健身操、萝卜蹲游戏等)。

2.提问:参加完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感受?(预设:呼吸变得急促、心跳变快了…)3.设问:你怎么知道心跳变快了?让我们使用听诊器找一找心脏的位置,听一听心跳,并用秒表计时,来比较一下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学生两人一组,使用听诊器与同学配合互相听心脏跳动情况,从中了解心脏的位置,及心脏不停跳动的情况,并学会测量心跳的方法。

(学生先说说准备怎么做,然后教师)4.学生小结:运动后一分钟内心跳次数更多,心跳确实变快了。

5.提问:关于心脏,你还道些什么?请学生回答,谈谈他们对心脏的认知。

出示儿童心脏模型,向学生介绍心脏的形状和大小。

6.教师小结:心脏主要由肌肉构成,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能感受到一次跳动。

人们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述生命结束。

我们把人每分钟的心跳次数称为心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