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公子
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人士把当时四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统称为四大王孙公子。
张伯驹、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1]
1人物简介
张伯驹大藏家张伯驹
张伯驹(1898(戊戌年)—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中国第一大收藏家。
享年84岁。
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字馨庵,河南项城人。
据有关资料介绍,他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的表弟,历任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
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曾任河南都督,但因镇压白朗起义不利而被免职。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作为筹划者之一,组织更变国体全国请愿联合会,任该会副会长和登基大典筹备处副处长。
张伯驹生于1898年,字丛碧。
自幼天性聪慧,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
张伯驹先生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2]
袁克文“帝子”袁克文
袁克文(1890年—1931年),字豹岑,又字抱存、抱公,号寒云,又署龟庵,河南项城人,昆曲名票,被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
袁世凯的次子,由其三姨太金氏(朝鲜人)所生。
1931年死于天津。
长兄袁克定。
袁克文是袁世凯的次子,1890年7月出生于朝鲜汉城。
他从少年时代即有过目成诵的天赋,记忆力非一般人能比。
因此,袁世凯对所生17子、15女最宠爱者就是袁克文。
袁克文出身在这样高贵的门第,接受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特殊教育,这是他后来在诗词楹联、琴棋书画、文物鉴赏等诸多方面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重要条件。
与他的父亲大不相同,袁克文无心于政治权位,其作派潇洒风流,十分热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年轻时的袁克文便粉墨登场,饰演京剧文丑,成为著名的票友,与梨园名家打得火热。
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他与其兄袁克定意见相抵,触怒了袁世凯,于是他便游居上海,加入青帮。
后因无心争争斗斗的事情,又移居天津。
“隙驹留身争一瞬,蛩声催梦欲三更,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
-----袁克文反对帝制的著名诗句[3]
张学良
袁克文性情散淡,写得一手好字,与方地山、黄二南等文人雅士多有往来。
但他不善理财,挥金如土,后来竟至贫寒落魄。
1931年患急症病故,享年41岁,身后留有《寒云日记》一册。
有报评之:“天下莫不识寒云,诗酒风流,多才多艺。
”
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辽宁省海城人。
民国四大美男之一。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民国初年有名的大军阀,以武勇于乱世之秋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大军阀。
少帅数度挥兵入关,两次直奉大战成名。
日本人炸死张作霖后,少帅统领东北,同苏军打了一大仗,又顶住日本人的压力,“改旗易帜”。
为保存实力、避免被日军挑起事端而被当时称为“不抵抗将军”率东北军撤离东北,“九·一八”之后同杨虎城将军“兵谏”,被蒋关了大半生,2001年以101高寿去世于夏威夷檀香山。
张学良为当时花花公子之魁首,鸦片、可卡因、女明星无所不好。
溥侗红豆馆主溥侗
诞辰:1871年,同治十年(辛未)逝世:1952年,农历壬辰年
溥侗是溥仪的族兄,爱新觉罗氏,字后斋(一作厚斋),号西园。
因排行老五,内外行尊称其为"侗五爷"而不呼其名。
溥侗从小酷爱昆曲与京剧,因是清室宗亲
家中富有,又兼常接触一些当时的京昆著名艺人,再加本人悉心钻研,刻苦练功,遍访名师,终于达到了文武昆乱不挡,六场通透的化境。
红豆馆主精于昆曲、京剧,对于京剧则生、旦、净、丑全能。
《群英会》一剧能演周瑜、鲁肃、蒋干、曹操、黄盖五个角色,且都技艺精妙,出神入化。
他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有关,能书善画,通晓词章音律,精通古典文学,对所演剧目的故事情节、人物身份及规定情境有深刻领悟,又兼见多识广,博采众长,因此对不同人物都有惟妙惟肖的表现。
红豆馆主还精于文物赏鉴,实乃才艺俱佳,冠盖绝伦,系中国戏曲史上一大奇才。
2其他版本
民国四公子
关于民国四大公子的说法,台湾大陆都不太一样。
大致有七种说法:
一、陈锦堂、袁克让、张伯钧、宋传兴。
二、袁克文、溥侗、张伯驹、张学良。
三、袁克文、卢小嘉、张伯驹、张学良。
四、孙中山之子孙科、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段祺瑞之子段宏业、卢永祥之子卢小嘉。
五、蒋孝武、陈履安、周一熹、连战。
六、钱复、陈覆安、宋楚瑜和连战。
七、沈君山、钱复、陈覆安、连战。
八、孙科、张学良、卢小嘉、袁克文。
3相关书籍
民国四公子之张伯驹张伯驹《续洪宪纪事诗补注》记:“人谓近代四公子,一为寒云(按:袁克文),二为余,三为张学良,四、一说为卢永祥之子小嘉,一说为张謇之子张孝若。
又有谓:一为红豆馆主溥侗,二为寒云,三为余,四为张学良。
此说盛传于上海,后传至北京。
前十年余居海甸,人亦指余曰:此四公子之一也。
”
图书简介:
《民国四公子:疏也何妨狂也何妨》王忠和著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3.5 ISBN978-7-5060-6349-4
Ⅰ. ①民… Ⅱ. ①王… Ⅲ. ①溥侗(1877~1952)- 生平事迹②袁克文(1890~1931)-生平事迹③张伯驹(1898~1982)-生平事迹④张学良(1901~2001)-生平事迹Ⅳ. ①K827=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14036号
作者简介:
王忠和,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8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1981年去美国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教于南开大学。
著有“外国王室系列”丛书(共6册)以及《明末四公子》、《清末四公子》、《袁克文传》、《紫禁城里的洋大臣》、《吕碧城传》、《袁世凯全传》等。
创作背景:
末代皇帝溥仪之族兄溥侗、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河南都督张镇芳之子张伯驹、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均为民国初年京津沪上层社会颇具传奇色彩之豪门子弟,人称“四大公子”或“民国四公子”。
溥侗字厚斋,号西园,别署“红豆馆主”。
溥仪之族兄。
生于光绪三年(1877),行五,人称“侗五爷”。
晓词章音律,通古典文学,尤嗜昆曲京剧。
曾于京剧《群英会》中一人饰周瑜、鲁肃、蒋干、曹操、黄盖五角,均出神入化,轰动南北。
袁克文字豹岑,号寒云,人称“风流才子”,1890年7月生于朝鲜。
母为贵族之女,出生即被袁世凯之妾沈氏抱养。
通诗文戏艺与金石书画,常以三国曹子建自喻。
袁世凯深宠之。
然无意于政治与权位,对父兄称帝不以为然。
《民国四公子:疏也何妨狂也何妨》
张伯驹字丛碧,原名家骐,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
1897年生于河南项城。
张锦芳之子,过继给伯父张镇芳。
号称“神童”。
精诗词楹联、琴棋书画,亦通戏曲与文物鉴赏。
为国内首屈一指之收藏大家,常以大洋、金条、首饰甚至房产换回罕见字画等收藏之。
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之研究与推广,人称“文化奇人”。
张学良字汉卿,有“百年少帅”之称。
1901年6月3日生于辽宁省台安县桑树林子乡。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宣布东三省及热河易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骂为“不抵抗将军”,1936年12月发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软禁。
去台湾后皈依基督教。
2001年10月15日卒于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
民国四公子的说法亦有他本,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三人各本皆榜上有名,卢永祥之子小嘉、张謇之子孝若、张之洞之子张权亦曾列于其中。
书中所取是依民国年间社会最为通行之说法。
“民国四公子”的提法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是时恭亲王奕之孙溥儒正在德国留学,回国后隐居西山,潜心读书;直至30年代才鹊起于旧京画坛,得有“南张北溥”(“张”为张大千)之誉。
其诗文书画亦无一不精,无论气度、修养、学问、风采较之上述四公子,均无稍逊。
故亦将其列为公子之一,附于溥侗后。
作品评价:
诸公子淌过风雨,尽管泥泞一身,仍能“笑看潮来潮去”;挺过浮沉,尽管几度秋凉,仍能“乐尽天真”;冷赏风流,尽管和者甚寡,仍能“养素全真”。
他们
引领民国风骚数十年。
虽人去楼空,然风采依旧、生气犹在。
本书述公子之事迹,言公子之才德,扬公子之节品,悲公子之境遇,择公子之神韵,展公子之风采,略而纪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