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大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大同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1. (9分) (2016高三下·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耻感文化,《中庸》曰:“知耻近乎勇。

”《孟子〃公孙丑上》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礼记〃哀公问》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

”由此可知,知耻,往往是善念的发源,是事物向着美好一面转化的开端。

知耻,是一个内化的活动,不需要外在表现的张扬外露,更多的是良知的进退取舍。

从这个角度说,知耻是个人化的活动,是不假外力、臵身人后时的自我砥砺。

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慎独”的理念,就是独处时,君子该如何表现。

慎独大约是孔子讲学时特别提到的概念,历来为人所传诵的是《中庸》中的那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论及慎独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朱熹的解释,日常事有着一以贯之的正道存在,因此即使自己处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世间的正义也是弥漫于此的,君子更要常怀知耻之心,尤加谨慎于自己的言行,不能因他人的不知而放纵自己的私欲。

这其实就是自我道德和行为的约束,故而是修身的功夫,属于孔子以来所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剥除其时代的因素,就其核心主旨来看,个人的慎独时至今日,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

具体来说,敬畏之心、独知与细微之事是我们今天仍然推重慎独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所谓敬畏之心,是对公平与正义,或者说天道的敬畏,现实层面还有法律。

在他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法律的约束力并不会削弱,因此我们更应该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

自己独知之地,可以是他人不了解的地方,因此若从公共的意义上来解释它,常常处于这种位臵的人多是在位之人。

在位之人相对于他者,自然有对权力、资源及其他事项的优先乃至独占之利。

那么,对于在位之人,特别是今日的领导干部而言,面对自己权责之内的己所独知之事时,是否怀有对理、法的敬畏之心,是否遏制了私欲而秉以公心,便是事关一方或多方的大事了。

细微之事,存于日用起居之间,虽然不足道,但日日与之相伴,更应有所警醒,因为离道触法的败落往往萌芽于其中。

《大学》中有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即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的诚心、正意,就是明乎所耻,就是“三省吾身”,反思有何不妥之处。

儒家倡导自修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鼓励士人去向外的治国、平天下,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

这是儒家一个很值得今天珍视的遗产,就是倡导士人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进而致力于天下公事。

个人的道德水准对于其所从事的公事来说,的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便法律、制度再健全,强调个人修养在任何时代都有意义。

《吕氏春秋〃自知》篇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

”这是战国时代的论述,如果我们把“人主”替换成上级领导,这句话的意义便当代化了。

这会是慎独的重要补充之义:即除了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戒惧之心、知耻之心外,对于公事也当保持戒惧,一切以公益福祉为要,敢于直谏,不应时时揣测上级之意。

因此,所谓慎独之道,不仅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也是向外的正义追求,即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也要成为一个直士,一个有道义、敢担当的人,而非一个只求自我保全的世故之徒。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4日02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知耻是一种良知进退取舍的内化活动,是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美丑标准、树立荣辱观念的自我砥砺活动,是善念的源泉。

B . 耻感是一种注重廉耻的心态,产生于外人的观感和自我的反应,来源于外来强制。

孟子把“羞恶之心”视为“四端”之一端。

C . 朱熹从道德和行为方面解释“慎独”,强调人们在独自居处时,要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

D . 无论是他人已知之地,还是自己独知之地、日常细微之事,我们都应该保持慎重的警戒和敬畏的态度,避免离道触法而败落。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己到家再到国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人生理想的起点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

B . 自孔子以来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和约束,带有浓厚的个人功利色彩和鲜明的时代因素。

但其核心主旨,今天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

C . 所谓慎独之道,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修养,需要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也需要向外进行追求,从而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

D . 要达到“慎独”境界,必须常怀知耻之心,谨慎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在别人的监督下,控制自己的私欲。

(3)请根据文意所述,为“慎独”下定义。

2. (20分)(2019·温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饺子赵新那时候就是那时候。

那时候不是这时候。

那时候吃的是高粱面、山药面、瓜菜代,还吃不饱,要想吃顿白面饺子非常难非常难。

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教书。

学校在乡下,门前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清水河,四周是茫茫苍苍的太行山。

那年我才25岁。

我教的是毕业班的语文课,还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从上课到下课,从起床到睡觉,从放学到回家,学生们的方方面面都归我管。

那一天是星期六。

那时候星期六照样上课,每个星期只休息星期天。

校长从县城开会回来喜气洋洋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被县政府评为教学模范单位,大家都有功劳,大家都辛苦啦。

校长说,为了庆贺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他特地想办法讨来了几斤白面,今天晚上请各位老师吃顿素馅饺子,让大家实实在在地高兴高兴!校长讲完以后老师们热烈鼓掌,欢呼雀跃。

那是春未夏初,夜里短了,白天长了。

好不容易等到傍晚开饭的时间,我正拿着碗筷兴冲冲地向厨房大踏步地前进时,一个在校住宿的学生急急忙忙跑过来,抢在我的面前,向我请假回家。

他叫梁亮,16岁,个头虽然瘦小,却很机灵很精神。

他是我们班里的高才生,成绩相当不错。

他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我请假,我要回家看看,我想家。

”我说:“梁亮,再有两个月你就该考高中了,怎么还想家呀?你应该发愤图强以校为家,忘掉山沟里的那个小家。

”他说……他说的是什么,我确实没有用心去听,我光想着到厨房去吃素的饺子。

校长说了,今天晚上的饭不给分成一份又一份的,不往每个老师的碗里盛,而是把煮熟的饺子捞在一个大笼屉上,大家蹲下来,围成一个圆圈,热热乎乎一起吃。

校长郑重其事地说,这种吃法好,它象征着兴旺,象征着团结,象征着齐心协力同心同德。

我想我要是去晚了,还有我的饺子吗?所以我丢下梁亮,径直到了厨房。

我蹲下身子,挤进那个热腾腾的“圆圈”,①刚刚夹起一个饺子,看了看,梁亮又立在厨房门口喊我:“老师,对不起,请您出来一下。

”想了想,我还是放下那个饺子出去了。

我索性把梁亮叫到了我的办公室。

我说:“梁亮,你说吧,把你想说的都给说出来,别再憋在肚里啦。

”梁亮的眼里扑簌簌地掉下两串泪水。

他说他爹给他捎过信儿来了,说想他,让他这个星期天一定回去;他说他已经有一个月没回去了,他也想回去看看爹。

梁亮擦了擦脸上的泪水说:“老师,我们家的情况您知道,您说我回去不回去?”搞家庭调查的时候我曾经去过梁亮的家,并且在他家的热坑头上住过一夜。

我知道梁亮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梁亮的爹是个放羊的。

梁老汉已经50多岁,全家只有他和梁亮两口人。

老汉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他赶着生产队的羊群漫山遍野地跑,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不怕饿,不怕苦,不怕累,什么也不怕,因为心里总有一盏灯照着,眼前总是亮堂堂的。

老汉说:“老师,我哪里来的这盏灯啊?他就是梁亮,他就是我的儿子!”老汉说,儿子原来叫梁成,后来才改成梁亮的。

话说到这里,老汉眼里有泪了。

油灯闪闪,泪花闪闪,望着他满脸的希望和坚毅,我彻底了解了这个家庭,了解了这个头不高、黑黑瘦瘦的放羊汉子!想到这些事情,我的心里仍然很激动很兴奋。

我准了梁亮的假。

我请他代我向他爹问好,我还真有些想念他。

我看了看表说:“现在已经是下午6点,你还要走20多里山路,路上不害怕吗?”梁亮说:“不害怕不害怕,我爹说在半路上接我呢。

我每次回家我爹都接我,他是放羊的,不用和生产队请假。

”梁亮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说:“老师,我耽误您吃饭啦,你们吃的是饺子呀!”我再次来到厨房时,那个“圆圈”已经散了,只剩下那个偌大的笼屉。

第二天太阳落山的时然,梁亮回到了学校。

梁亮把一只饭盒悄悄地捧给我,我忽然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香气。

我问:“这是什么?”梁亮悄悄地回答:“饺子。

”我问:“哪来的饺子?”梁亮回答:“我爹包的。

不对,我爹不会包饺子,是我爹请人包的。

”我吃惊地问:“你们家里还有白面?”梁亮回答:“白面是我爹借的,做馅儿的腊肉也是我爹借的。

我爹乐意帮助别人,别人也都乐意帮助他。

可惜借遍了全村子,也只借了半斤白面……老师,因为我请假,您昨天晚上没有吃上饺子吧?”梁亮又说:“老师,你们难得吃一回饺子!”我轻轻地打开了那只饭盒。

②那些饺子个头不大,却是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如工艺品一般可爱。

我很认真地数了数,总共22个饺子。

因为饭盒装在书包里,那饺子还热乎,还有一丝一缕的热气。

我让梁亮赶紧拿筷子,喊了几声没人答应,指起头来一看,房间里只剩下我自己,还有满屋子醉人的香气。

(选自2018年第一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1)小说开头两段表达独特,试从语言角度加以赏析。

(2)以暗线出现的梁亮父亲,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试分析。

(3)同样写饺子,为何画线①处一笔带过,②处却细致描绘?(4)小说题为“吃饺子”,但结尾并没有写“吃饺子”,只写了满屋子的饺子“香气”,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3. (1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代名士张伯驹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

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但张镇芳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

他从《三字经》《千家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9岁时,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20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