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2篇
第一篇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在提升人文素养方面,学校的做法如何(1)学生对学校在人
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力度及培养方式不甚满意在调查中,有1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平时涉及的内容较少;46%的学生表示,学校虽然重视,但在内容设置上单调乏味,脱离实践,作用不大;37%
的学生认为学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2)学生认为有效增强人文素
养的途径应形式多样调查中,有25%的学生选择要围绕职业发展需要来展开;有14%的学生选择人文课程内容设置应更具有趣味性;有54%的
学生认为要增强实践教学环节,避免空洞的说教;7%的学生觉得教学
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
(二)我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作为职业技术类院校,学校更
注重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只重视专业课,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学生自身也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关系到将来的就业及未来的发展,要在竞争激烈的当下找到一份工作,学好专业课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所以形成了在校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1.人文基础知识的缺失很多
学生能够说出化学工艺的流程、医学专用术语,却分不《清诗三百》
与《唐诗三百首》的区别,文史哲艺术方面的知识浅薄,写文章错字
连篇,一逗到底的现象比比皆是。
现在的大学生早已把中国五千年的
悠久文化抛到九霄云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继承和发扬。
2.人文精神的缺失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以前提到“: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理应如何生活”,“人之为人
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
究其根本就是指人在持续的
自我完善、自我拓展、自我提升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价值和理想的追求。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90后的他们,面临的往往是精神信仰上的缺失、情感上的空缺、生活目标的渺茫,造就了思想消沉、人情冷漠、
无法直面人生的一代。
3.人文行为的缺失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和人文
精神的外在显现。
从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到李启铭的一声怒
吼“我爸是李刚”再到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投毒,这个系列发
生在高校的悲剧让我们触目惊心,我想,这仅仅是人文行为缺失的一
个缩影。
反观我们的学生,小到随地吐痰、出口成脏,大到不分黑白
大打出手,不得不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人文行为的缺失到底根源
于哪。
二、人文素养缺失原因的深层探究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毕业等于失业”的魔咒一直笼
罩着学校、学生和家长,为打破这个现象,实现就业率最大化(尤其
是在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成为重中之重。
再加之受到目的性、功
利性的影响,学校氛围的营造,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师态度的导向,
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要想找到工作必须学好专业知识的专业重于人文的
心理,本应专业、人文相辅相成的二者,出现了主次之分。
专业知识
的掌握水准关系到学生今后就业及未来的发展,固然重要,但人文素
养的积累与提升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
在20世纪早期,梁思成
就撰文《半个人的时代》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会出现两种
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二)社会大环境下不良思想的腐蚀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现象、腐朽思想逐渐渗入学生的心里。
网络中的
暴力与色情的传播,新闻中对腐败现象的揭露等等,90后的当代大学生,涉世未深,却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感的内心,一些学生把社会
上的某些个别现象看成是普遍现象,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学习被动、理想幻灭、对未来目标的追求不明确……在这样的外部条件下,精神
的指引,情感的慰藉,心灵的净化显得尤为重要。
(三)校园文化中人文氛围的熏陶不足素有白色象牙塔之称的大学校园,是弘扬人文精神、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和谐的校园文化对
学生性情的陶冶、情感的提升、境界的升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现
在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多是与专业相关的技能比赛、文
体竞技大赛为主的传统活动,较少涉及宣扬本土文化、培养情感态度、增强文化底蕴、提升道德修养的人文活动,使学生缺少在实践感悟中
提升自己的机会,直接制约着学生对提升人文素养的方向的选择。
三、小结
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可见,人文知
识对人性格、内涵、素养影响之长远。
今天的社会,早已告别一技防
身的时代,需要的是知识、情感与技能完美的结合,只有持续自我提升,才能逐步适合工作的需要、市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第二篇
1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及成因
1.1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我国近代教育家杨叔子院士在《人
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一书中对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
了精辟的总结,简单的能够概括为“五精五荒”。
具体来说是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
以及高等教育存有的“五重五轻”———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
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
在这其中,大学教育对人文素养的
忽视成为一切问题的实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也成了必须正视的
话题。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有很大水准的缺失,首先
是因为文理科的设置,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且对于我国
传统的文化知识不了解。
其次是在日常交往中的水平比较欠缺,比如
说动手水平、沟通交流技巧、文字表达水平等。
再次表现在个人修养
方面,责任感不强,比较偏激,喜欢随大流,明辨是非的水平有待提升,有些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水平较差。
1.2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成因第一,当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找个好工作,而修养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看来,不
能直接和财富相关联的,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在个人素养提升方面花
费的时间非常少。
第二,全国各大高校的教学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
当下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学科社会的需求力度大,就把教学资源向
那个方向倾斜。
同时,授课老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
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没有精彩的设置,呆板,照
本宣科。
同时老师们重知识传授,在平时的考试也很少设计实践水平
的考察,或者对实践水平的考察敷衍了事,人文课程缺少人文色彩的
现象较为普遍。
人文素质教育不但在教材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而且教育方法也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
第三,从家庭层面看,与
很多家长的教育观点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前我国一部分家长仍然存
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并且在教育方面有着很多功利化的色彩。
因为教
育体制的问题,导致我国相当一部分家长,无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味的“唯分数论”、“唯结果论”,其他概不关心。
2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途径
2.1政策层面教育主管部门要起到引领作用,在思想意识上做到对人
文学科的准确理解,通过政策支持、舆论引导、特别是在就业方面予
以倾斜,扭转人文学科当前的弱势地位。
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好充分的
调研,对于核心课程,辅助课程的设置做到科学化、精细化、可实施强,确保建立完善人文公共课的课程体系。
2.2技术层面最直接的手段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提升我国大学生人
文素养的最好方法,当然是设置相关的人文方面的课程。
以选修课加
必修课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文学、史学等方面实行学习,持续的提升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并且要增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拥有准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
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社会以及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2.3文化层面我们要增强传统文化教育。
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潜移默
化的改变一个人,所以我们能够借助对大学生相对集中的高校校园文
化的重视,从而推动整个社会重视人文素养氛围的形成,让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