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柴胡汤类方

柴胡汤类方

2、 癫痫。
3、 心脏神经官能症。
4、 精神分裂症、夜游症。 5、 性功能障碍。 6、 慢性疲劳综合征。 经验参考 1、 本方可以看作神经精神镇静剂。 2、 方中铅丹,因其有毒性,如今用之较少,或用磁石、生铁落或代赭石代替。 3、 本方中虽有大黄,且用量不小,但并不强调有大黄证的出现。 4、 常用合方。
3、 四逆散证大多有比较明显的腹证。
4、 根据原文,四逆散需加减。
5、 常用合方。
6、 与大柴胡汤的区别。
7、 血府逐瘀汤。
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战争是十分残酷的,在惨烈地厮杀之后,有许多士兵经受不住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出现精神 失常了,或胸闷烦躁,或抑郁多疑,或弃衣而走,或登高而歌,或喃喃自语,或胡言乱语, 或呆如木鸡,或整日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开始的时候,一些军医们还以为是伤寒 病,便使用了泻下的药物,但病情依然如故。张仲景在巡视时指出:“胸满,烦、惊,小便 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 条)。主张使用以小柴 胡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桂甘龙牡汤的合方,因为胸满,张仲景去掉了甘草,他认为甘能 令人中满。使用这张配方以后,果然效果很好,许多士兵能安然入睡,情绪也稳定多了。 年轻的军医问道:此为何方?张仲景说:我的加减方,就叫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吧。
组成
柴胡四两(6~12g)、黄芩一两半(3-6 g)、生姜一两半(5 ~10g)、人参一两半(5 ~10g)、 桂枝一两半(5~10 g)、茯苓一两半(5~10 g)、半夏二合半(6~10 g)、大黄二两(5~10 g)、 龙骨一两半(5~10 g)、牡蛎一两半(5~10 g)、大枣 6 枚(6-12g)、铅丹一两半(3 g 或磁 石 10 g,或生铁落 10g)。
柴胡汤类方
一、小柴胡汤
在张仲景的病人中,还有许多棘手的患者,他们往往经过发汗、催吐、泻下的常规治疗, 但有的病人发热持续不退,有的病人发热时低时高,病情或进或退,也有的病人虽然不发 热,但依然怕冷怕热,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十分不适应,有的病人变得消瘦。那些病人的临 床表现也变得比较复杂,有的表现为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或口苦咽干,或目眩,或腹 痛,或心悸,或咳嗽,或手足心热。有的病人在胁下出现肿大的脾脏,或在腋下或腹股沟 出现肿大的淋巴结。这种情况表明,疾病进入了迁延期和慢性期,就像战争中敌我双方处 在僵持和胶着状态,张仲景说,这是“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 胁下”,并用了一个具有方位性质的概念――“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来说明这种状态。 也就是说,即疾病中邪正双方搏击的地点,既不在国境线上,也不在国都,而在中间地带。 这种态势,决定了治疗必须采取求和的战略,不可速战速决。用什么配方呢?张仲景的经 验,是用小柴胡汤。
方证
1、 寒热往来;
2、 胸胁苦满;
3、 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 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 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应用
1. 发热性疾病。
2.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3. 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 4. 分布于“柴胡带”的疾病。 5. 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意欲低下性疾病。 6. 胶原型疾病、免疫性疾病。 7. 迁延难愈的支气管炎。 8. 免疫机能缺失或低下的疾病。 9. 淋巴系统疾病。 10.对称的感觉异常、出汗异常以及肤色异常等。 经验参考 1、 用本方应注意患者的体质状态。 2、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3、 柴胡甘草是小柴胡汤的核心。 4、 本方中柴胡的用量有时要超常规使用。 5、 柴胡的副反应。 6、 小柴胡汤常合方应用。 二、大柴胡汤 在古代,消化道疾病相当多,尤其是或饥或饱,暴饮暴食,很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患者腹 痛难忍,呕吐,不能进食,大便不通,张仲景经常将这类疾病称之为“宿食”。宿食在军阵 中应该说是常见病。庆功宴上,壮士们大碗地喝酒,大块地吃肉,一醉方休。可是,入夜 以后,某壮士大呼腹痛,呕吐不止。某方士投以小柴胡汤不效,病情十分危急。张仲景赶 到,以手按上腹部,壮士连呼“胀死我也”。仲景说:“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 之,宜大柴胡汤”。用之,果然泻下数行,其痛即止。 大柴胡汤是古代的解痉消炎利胆泻下剂。 组成 柴胡半斤(10~25g)、黄芩三两(6~12g)、半夏半升(6~12g )、枳实四枚(6~12 g)、芍药 三两(6~12g)、大黄二两(5~10 g)、生姜五两(10~20g)、大枣 12 枚(10-20g)。 用法
痛,或便秘,或下利,或胸腹满闷,或食欲不振。张仲景抚摸着他们冰冷的手,所开的常 常是一种由四种药物研成的粉剂,服用后能减轻以上的症状。学生问此方何名?仲景说, 此方专治四肢逆冷,就叫四逆散。 组成 柴胡十分(6~20g)、芍药十分(6~20g)、枳实十分(6~20g)、甘草十分(6~10g)。 用法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可将上药研细末,开水调服 5-10 克。每日三次。也可改用水煎剂,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四肢冷,对疼痛敏感,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易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腹痛腹胀、腹直肌拘急;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应用 1、低血压。 2、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 3、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 4、胃炎、胃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饮食积滞性腹痛、十二指肠壅积症等。 5、慢性肠炎、情绪性腹泻。 6、泌尿系结石急性发作时。 7、急迫性尿失禁。 8、性功能障碍。 9、不安腿综合征。 10、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闭经。 经验参考 1、 四逆散是古代的解痉止痛剂。 2、 四肢发冷,是四逆散的特征。
组成
柴胡半斤(10~25g)、黄芩三两(6~12 g)、半夏半升(6~12 g)、人参三两(6~12g)、甘草 三两(6~12 g)、生姜三两(6~12 g)、大枣十二枚(10-2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水汤比为 4:1)。温服一升,日三 服。现代可采用两次水煎法,将两次煎出的药汁再上火煎煮浓缩,然后分三次温服。恶心 呕吐者,服药量不易过大。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水汤比 2:1),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 温服一升。现代可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 20 分钟,再加余药,大黄后下,分 2-3 次温服。
方证
1. 柴胡证,主要是胸胁苦满;
2. 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失眠、烦躁不安、易郁症、恐惧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多采用两次水 煎法,将两次煎出的药汁再上火煎煮片刻,然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 胸胁苦满,按之心下满痛,或腹痛拒按者; 2. 来寒热,特别是发热; 3. 或便秘,或腹泻,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应用 1、胆石症、胆囊炎、胆道蛔虫。 2、胰腺炎。 3、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 4、胆汁反流性胃炎及食道炎。 5、高脂血症。 6、泌尿道结石患者急性发作时。 7、支气管哮喘。 8、高血压。 9、肥胖病。 经验参考 1、 大柴胡汤方证的识别要点。 2、 与小柴胡汤的比较。 3、 大柴胡汤的加减。 三、四逆散 前面讲过,在东汉时期,兵荒马乱,士兵惊恐劳役,百姓颠沛流离,不仅有肉体的过劳, 还有身心的辛苦,再加上生死离别,人间苦难不断。在张仲景的病人中间,就有那么一些 患者,面色青黄,四肢经常冰冷,情绪低落,他们或是不满战争而无可奈何,或是每日望 夫归来而愁眉不展,或思念病死的亲人而默默无言,久而久之,他们病了。或腹中阵阵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