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瓷发展史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
中国瓷在历史上曾经享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
和优秀的传统.成就卓著,本文从纵向阐述了各个时代瓷的发展和特征。
关键词:瓷发展、白瓷、青瓷
前言: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国际上久享盛誉,在
历史上,中国有瓷国之称,瓷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一
直到现代,没有间断过,因而它能够记载所有时期的历史信息,这是其他一些
器物所无法比拟的。
而且在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中,瓷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
1.中国瓷文化的发展历程
1.1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器。
由
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
器时代器的粗糙、古朴几制作不精良的特点。
根据以往的研究,最初的制方法可能是在篮子表面涂上粘土,经火烧后,篮子被烧去了,篮子外的粘土烧成后变得坚
硬,这样器就烧成了[1]。
最新的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境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器遗存是位于省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甑皮皮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2]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瓷,其主要品种有灰、彩、黑和几何印纹等。
原始彩器大致分有壶、罐、盆、罐瓶、勺等。
彩绘纹饰又多以几何形出现,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中国制的技艺水平。
龙山文化的黑少有装饰,却整体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表现出惊人的技巧[3]。
1.2夏至两晋时期
商朝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因此器仍以灰为主,但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的不同作坊。
到后期,白和印纹硬有很大发展,尤以白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
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的十四座器)[3]。
殷商时代用千度高温烧制的白,手工精细。
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上釉器,从无釉器到敷釉器,在技术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周代器的重要发展,是器应用到了建筑方面,如版瓦、简瓦、瓦当、瓦钉、阑干砖等。
有关遗址分布在、、、等地。
到战国时期,瓷的造型变得十分优美
和活泼,线条也变得更圆润和流畅,显示了当时人的思想解放。
这与当时春秋
战国的百家争鸣的社会大环境有是一致的。
窑的结构和规模较以前扩大,制品的数量增加。
有了北方的暗纹、铝釉,南方的印纹、原始青瓷。
此外用俑、兽、明器随葬已成习俗[2]。
两汉时期,釉大量替代铜质日用品,从而又使器得到迅速发展。
由于对加工
技巧的掌握,随之出现了图案及造型生动活泼的器装饰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始皇兵马俑,其面貌、衣袍、甲骨、发髻等无不精雕细刻。
可以看出汉代的釉已发展到很高阶段,这是由向瓷过渡的桥梁。
西晋时期,国家的稳定,越窑的青瓷的烧造又有了提高。
窑场有了成倍增加。
从胎色上,比三国时略深,造型更为丰富,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制。
东晋的越瓷走向低落。
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的政治形势,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下降趋势
都非常明显,只有南朝一些小规模的窑场和北朝青瓷窑场() [4]。
五代瓷成就这主要的是越窑“秘色瓷”,以青瓷为主,做为宫延贡品,极尽装饰之能事,有
较高的艺术水平[5]。
1.3隋唐五代时期的瓷文化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突出发展的时期。
瓷发展到隋唐,也
进入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
隋代政权统一,使瓷业游乐较大发展,最重要的是
出现了白瓷。
隋代烧制白釉瓷器技术的提高,为唐代著名的邢窑、定窑白瓷生
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也为“南青北白”制瓷格局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唐代白
瓷中的精品以白瓷龙柄双莲瓶和龙柄鸡首壶[1]为代表。
除了瓶、壶、碗、碟等日常使用的器皿,白瓷广泛使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唐代个制中心地区,经长
期发展,形成明显的地区特征和固定的窑名,如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以刑窑
为代表的白瓷。
彩瓷是唐代出现的新品种,它为后来的彩釉和彩绘开辟了新天地。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器,因经常使用黄、绿、褐三种色彩得名,一般作
为陪葬品,分为器皿、人物、动物,是我国古代器工艺的精品。
1.4宋、元时期的瓷文化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時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
驰名中外的瓷窑。
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6]。
定窑,也称粉定,以烧白瓷而著称,碗、盘制品彩覆烧工艺,口沿上不施釉,
俗称“芒口”汝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烧造工艺达到了中国瓷史上的极致。
官窑的瓷器釉色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
哥窑,
又称章窑。
瓷器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祢足珍贵。
钧窑以烧
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7] 。
宋瓷在工艺上取得较高成就,形成品种丰富多彩、造型
简洁优美、装饰方法多种多样。
官私名窑名瓷都风格各异,有的清秀、有的浑厚、有的典雅、有的绚丽、有的淳朴、有的民间色彩浓厚、百花争艳,个现独
特的风格之美。
元代由于战乱,打击了制瓷业,但制瓷业工艺仍有新创新,出现了青花瓷
和釉里红技法。
一方面,宋、金时期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钧窑、窑、龙泉
窑的传统产品仍在继续烧造,特别是龙泉、青白系诸窑,由于外销的需要,大
件器型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又正式烧出了青花、
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为它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8]。
1.5 明、清时期的瓷文化
明代以前瓷釉色以青为主,明代以降则白瓷为大宗,为瓷器的装饰创造了
物质条件。
这时全国制瓷业一为中心,最盛时有官窑50,民窑900,“工匠来
四方,器成走天下”,“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是对当时盛况的写照。
明代,瓷器造型极为丰富,以青花瓷为主。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前期敦厚凝重,
中期轻巧俊秀,以碗、盘、瓶、高足把杯、僧帽壶为主。
明代后期,青花文具、用瓷中的花觚、烛台、香炉大量生产,满足了人们在文化生活、习俗活动的需要。
在釉里红瓷器的基础上,明代烧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
斗彩瓷的主要成
就是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
五彩瓷是瓷器釉上彩的
一种,“五彩”含多种彩色之意[9]。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现存万历白釉餮饕纹瓶,色泽白中闪青,釉质凝厚而滋润,是仿西周青铜器
餮饕纹的典型作品[1]。
清初制瓷技巧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清代前期和中期,从整个社会来说,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经济进人了一个繁荣时期,我国制瓷工艺达到了
历史高峰,造瓷技术有更大进步,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大多有所提高
或创新。
清代彩瓷在明代基础上也有很大发展,工艺有创新,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蓝彩及金彩也出现在五彩瓷器画面上,并创造了粉彩、珐琅彩、紫砂、
织金、黑瓷、石湾塑等一些新的装饰品种,色彩淡雅是它的特点,从而丰富了
清代的瓷器装饰,使中国瓷走向了辉煌[10]。
后期的瓷器烧造,主要是同治,光
绪和宣统窑。
比起前中期,所烧作品都缺乏了艺术性和观赏性有的。
仅仅能维持低档商品瓷的烧造质量[11]。
结束语:通过对瓷从古到今的变化发展历程的了解,其中既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衰落的阶段,但总体来说是进步远远大过退步,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
点点的发展壮大,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觉到中国瓷史的博大精深;也领略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而且从中国的瓷艺术中,我们不仅是简单地看到有关
中国瓷艺术的种类和特点,我们还能看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
的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审美
观念的变换等等。